文/張志強 張子玄(河北師范大學)
一直以來,農村信用社始終秉承著立足“三農”為立社之本,服務“三農”為強社之基,支持“三農”為發展之源的基本理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隨著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對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水平、產品創新能力等各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上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逐漸形成了一種“僧多粥少”的局面。除信用社營業網點以外,在農村鄉鎮中農行、郵政儲蓄銀行等營業網點日益增加,一些經濟發達的鄉鎮還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對農信社的業務開展以及規模壯大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信用社不良貸款率與其他銀行相比較高,這跟信用社的發展歷程有關。前些年信用社長期受農行代管,很多管理辦法與業務規章制度沒有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規范和標準進行經營和管理,這就導致在后來經營范圍擴大、自主性增強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資產出現一定的問題,在制度發生轉變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新的壞賬、爛賬。而且農村信用社貸款集中度過高,小微客戶支持比例低,習慣放大額貸款,抵押貸款占比低,貸后管理監督不到位,導致潛在風險增加。
不良貸款率是衡量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全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有小幅度上漲,但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漲幅度遠超其他商業銀行,并且逐年上漲。2021年第二季度,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3.58%,而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45%,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幾乎是大型商業銀行的2.5倍。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一方面表現出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不實,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農村信用社貸款的拓展速度不足以稀釋形成的不良貸款。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大金融機構服務下沉,占據了一部分農村市場,另一方面農村的信用環境較城市有一定差距,再加上縣級農村信用社都是一級法人,規章制度的不健全也會引發金融風險。
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來說,國內大部分農村信用社的財務管理體系和制度都不夠健全。很多農村信用社在建立財務管理體系時,都沒有真正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沒有突出農村信用社扎根“三農”、服務“三農”的特點。在各項財務指標與政策制定上,沒有綜合衡量農村的市場環境。
內部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內控能力不足。縣級農村信用社是一級法人,但是其計劃財務部往往不能起到實現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目標的作用,并且在財務政策的落實上也存在不到位的現象,財務制度的執行不到位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另外,農村信用社財務人員素質普遍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有一定差距,財務管理人員專業能力與專業知識儲備有待提升。在實際工作中,不能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沒有充足踏實的財務知識,也是農村信用社發展過程中的財務風險。
1.農村居民信用意識淡薄
首先,農村居民、企業的信用意識淡薄,這就出現了由信用風險引起的金融風險。首先,企業經營面臨的風險會直接導致信用風險。農村中小型企業較多,這類企業由于管理機制不健全,產權關系不清晰,經營決策較城市滯后,創新發展能力差。導致企業的競爭能力不足,諸多原因導致這類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近幾年,國家的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很多中小規模的企業達不到國家規定的環保指標,部分皮革業、房地產業、門廠、制造業處于半停工狀態,致使企業經營出現困難,資金鏈斷裂,導致貸款到期后,企業無法按時歸還本息,造成逾期;或者為了歸還債務舉借新債,惡性循環。
其次,信用社的客戶信用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對征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也會導致信用風險。信用社扎根農村,立足“三農”,但是農村誠信教育與宣傳工作較為落后,農村里的老百姓大多法律意識淡薄,對金融知識了解不夠,征信意識差,不理解征信有不良記錄對自己以及子女的影響,這也使農村的信用風險高于城市。并且信用關系法律保障不完善,使守信用的人未得到保護,失信之人未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導致金融機構與客戶關系惡化,拖欠債務、惡意逃廢債務的行為造成金融秩序的紊亂,使農村金融環境處于危機之中。
2.農信社制度與管理辦法不完善
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來說,農村信用社現行的制度和辦法還不夠完善,沒有統一的標準對其進行規范與制約,在適應經營規模擴大、增強自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信用社自主經營的時間尚短,一些制度未免不夠嚴謹,時效性較差,實際執行與操作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并且信用社接納了民間信用社、合作基金會,以及部分農業銀行的貸款等,也會形成轉移風險。
3.外界金融市場對農信社的沖擊
銀行的風險也有可能是外界市場的變化引起的。金融機構與借款企業、借款人之間最直接的關系是信貸關系,所以利率風險是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最重要的風險之一。我國還處于經濟的轉型期,經濟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已全面展開,但是基準利率市場化實施的時間尚短,還不夠徹底,影響利率的因素量化不夠準確,利率風險已經逐漸成為農村金融機構乃至全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市場風險之一。
除此以外,民間借貸的違規流入也會引起農村金融市場風險。近年來,農村民間金融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發展。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難以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資金需要,農村的小微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的融資渠道不夠暢通,在擴大企業規模、提高收入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因此,農村資金的供需矛盾導致農村民間金融活動快速增長。
農村信用社通過幾十年的摸索,逐漸開發和引進了一些相對現代化、智能化的財務管理工具,例如經營管理系統中的“經營考核情況表”“存、貸款業務分析表”“經營指標和監管要求統計表”等,還有一系列專業的財務報表,如“業務狀況表”“損益表”“固定資產狀況表”等。通過建立財務管理指標體系,并且采用科學的方法對財務監管指標進行考核和預測,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方向與財務管理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但是,很多農村信用社在對自身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時,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進行財務分析時,主要通過對比單一指標的完成情況與監管要求的差距與不足,來研判農村信用社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分析過程缺少整體性,不能從宏觀角度,通過整體情況對財務風險進行評價。第二,分析過程中,通常僅通過財務指標進行財務風險的分析,而忽略法人治理、管理能力等非財務因素的影響。第三,農村信用社受省市聯社管理,由省市聯社下發任務指標,縣級農村信用社就根據自身業績與任務的差距分析原因,往往忽略各個任務指標之間的關聯性,缺乏對自身的總體認識與評價。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建立存款組織工作長效機制,強化存款營銷與管理,不斷壯大農信社支農支小實力。樹立服務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由“坐等上門”向主動營銷轉變,提升營銷水平,確保業務規模穩定增長;樹立競爭意識,充分發揮農信社人緣、地緣優勢,針對城區、城郊和農村地區儲源特點,開展拉網式宣傳、掃街式營銷,結合新農保、新農合、代發財政補貼、代發工資等業務擴充儲蓄渠道,促進儲蓄存款穩定增長;樹立成本意識,進一步轉變觀念,調整優化存款結構,努力降低存款成本,重點拓展對公存款業務,建立健全對公存款營銷長效機制,有效緩解其他新型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對農村信用社的沖擊。
對于已經出現的不良貸款,加大力度進行清收風暴。結合當時的放款人、親戚朋友的幫忙來清收,對于清收表現良好的員工加大獎勵力度。實際上,信用社金融風險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違反了支農的原則,大量發放非農貸款等。可以結合金融夜校,以雙基共建為契機,聯合各個鄉鎮、農村支部書記,聘請他們作為農信社的金融聯絡員,廣泛收集資料,實地進行考察,拜訪每位有貸款需求的村民,為他們送去金融服務的“溫暖”,切實把“雙基共建”這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真正為老百姓謀福利。
堅持支農支小,穩步推進雙基共建,切忌好高騖遠,揠苗助長;抓住市場良機,逐步消化不良,強化責任落實。既要“求效益”,又要“守規矩”,不能只要“效益”,忘了“規矩”。
由于余額寶、零錢通、理財通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崛起,對于傳統銀行業自身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要想始終屹立于金融行業不倒,農信社必須堅持服務“三農”定位,樹立自己的金融品牌,不斷創新平臺渠道建設,推進產品在多領域深度應用,有針對性地營銷和服務,根據客戶的收入、消費、風險偏好、理財能力等推出個性化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運用現代媒體傳播手段,推出更多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微平臺等,使信合產品深入人心,全面提升農信社金融服務能力。
提升工作人員專業素質,是降低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必經之路,尤其是財務方面。要加強職工的內部培訓,重視財務專業知識以及新的財務理念的培訓,提高員工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轉變員工認為財務就是簡單記賬的認知。定期、不定期開展培訓,促使財務人員不斷充實自身的財務知識,能夠與時俱進,掌握新政策。另外,還可以向國內先進銀行學習,請先進銀行的先進工作者來介紹經驗,實現思想上的交流,促進共同進步。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培訓的專業性與針對性,就一方面深入地進行培訓,能夠使培訓內容深入人心,比大范圍泛泛而談效果要好得多。
在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制定經營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財務預算的約束,使財務管理滲透到經營中的方方面面,形成全方位的財務管理局面。在財務管理執行過程中,注重精細化的分析,充分利用有效信息進行對比和優化,深入分析業務開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精準定位問題并加以解決。
通過綜合分析各項經營指標,加強財務管理的前瞻性,使農信社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使財務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構建新型財務管理體系,使財務會計、財稅、績效、結算管理更加規范,通過深化預算、經營分析、績效考核等工作,顯著增強財務管理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各商業銀行服務重心下沉,逐漸開始深耕農村市場,使得農村信用社貸款拓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導致盈利水平下降。
因此,要想控制金融風險和財務風險,不僅要嚴格落實貸款“三查”制度,重視對現有貸款的管理,也要在財務允許的范圍內提高撥備覆蓋率,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促進農村金融機構防風險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使農村金融風險、財務風險得到進一步分化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