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霞,藺明芬,徐明陽,朱玉春
(1.天津市寧河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500;2.天津市寧河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301500)
天津地區種稻歷史悠久,地理位置、氣候、土壤和灌溉水源等生態條件適宜生產優質稻米。近年來,小站稻振興受到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制定了“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2018—2022年)。為恢復傳統小站稻優良品質,天津市寧河區開展以綠色為核心的保護性種植模式,通過選用優質水稻品種、化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實現小站稻綠色、優質、高效生產。
選用已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或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并在天津推廣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目前主要選用津原89、津育粳22、津原U99、金稻919、天隆優619等優質品種。
選擇地勢較高、土質肥沃、平坦、含鹽堿較輕、滲透性好、排灌方便的地塊作為育秧田。
每667 m2本田需準備秧田4 m2,共需秧盤(軟盤)22~25個,秧盤規格為28 cm×58 cm×2.5 cm。床面平整后壓實。拱棚育秧按盤的擺置方法確定秧床寬度,秧床四周開排水溝,床面與排水溝底高度差為10 cm以上。
每667 m2本田基質用量為(100~125)L,折每盤基質用量為(4~5)L。
2.4.1 選種 稻種中存有雜質、草籽、空殼秕粒等,先曬種2~3 d,后用篩揚方法去掉一部分雜質、草籽等,再用泥水浸泡,上下攪拌后撈去漂浮的空秕粒。
2.4.2 浸種 每50 kg種子,用16%咪鮮胺·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00 g和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 mL兌水100 L,浸種5~7 d。
2.4.3 拌種 播種前把浸好的稻種撈出,將水控凈,每50 kg稻種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50 g拌種,堆悶12~24 h。
2.5.1 播期 春茬秧按預計插秧日倒推25~30 d,夏茬秧按預計插秧日倒推18~20 d。天津市育秧一般以4月8日—15日為宜。
2.5.2 裝盤 將蓬松后的基質裝入秧盤、刮平,厚度不低于2 cm,不需鎮壓。
2.5.3 播種 現有品種一般每盤播干種不少于110 g,根據品種的千粒重計算每盤播種量。播種量計算公式如下:
每個秧盤播種量(以干種子重量計)=(千粒重/25 g)×100 g。播種要均勻,一般保持不少于3粒/cm2種子。
2.5.4 澆水、覆蓋基質 播種后要澆透基質,以水不流出秧盤底孔為原則,之后覆蓋基質,厚度0.5 cm。
2.5.5 鋪無紡布 小拱棚育秧在竹拱上面覆蓋無紡布(≥35 g·m-2),在擺好的秧盤上覆蓋塑料薄膜(≥0.01 mm);冷棚或溫室在擺好的秧盤上覆蓋一層無紡布(≥35 g·m-2)。
2.6.1 揭無紡布 小拱棚育秧秧苗立錐到一葉一心期,揭掉覆蓋塑料薄膜;插秧前5~7 d,揭去無紡布。冷棚或溫室育秧秧苗立錐到一葉一心期,揭掉無紡布。
2.6.2 溫度管理 播種到出苗立錐期,棚內溫度控制在30~32 ℃;一葉一心期棚內溫度不超過28 ℃,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期,棚內溫度不超過20~25 ℃;二葉一心至三葉期,棚內溫度控制在20 ℃。
2.6.3 水分管理 底水澆足澆透,揭膜之前,床面不干不澆水;揭膜之后,1~2 d澆水1次。
2.6.4 病害防治 秧苗1葉1心期,噴施30%甲霜·惡霉靈1 500倍液(50 mL兌水60 kg噴澆200盤),5~7 d后再噴施1次。
2.6.5 施肥 秧苗二葉一心期葉色變淡,追施硫酸銨15 kg·667 m-2。如由缺鐵引起的黃化苗,667 m2用硫酸亞鐵170 g+EDTA250 g,兌水50 kg噴霧,隔3~5 d噴施第二次。
2.6.6 起苗移栽 在秧苗三葉一心期,盤根緊實,株高達到13~15 cm起秧。
5月10日—25日插秧,秧齡25~30 d,選擇無風或風力小于3級的天氣插秧。栽插密度根據品種特性而定,行株距30 cm×(16~21)cm,每穴插5~7株。
針對不同地塊的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制定施肥方案,保證氮、磷、鉀、鋅平衡。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特別要嚴格控制追肥用量,把追施尿素總量控制在20 kg·667 m-2以內。近幾年,寧河區普遍采用耕前機械化旱整地配方施肥技術,每667 m2底施水稻長效緩釋肥40 kg(總含量≥45%),以減少底肥和分蘗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條件的地方采用側深施肥技術,在插秧的同時將肥料施于距稻苗3~5 cm、深5 cm的土壤中,肥料呈條狀集中施于耕層。在肥料運籌上,采取底肥和追肥減量,合理的輕簡化施肥方式,實現水稻生產化肥零增長。插秧后15 d左右,每667 m2追施尿素5~7.5 kg。第一次追肥后15 d,根據品種和苗情再追施尿素5~7.5 kg·667 m-2;7月 15日—20日,每 667 m2追施尿素5 kg。
插秧期汪泥汪水,插秧后前3 d保水就高不就低,插秧后3 d保水就低不就高,白天上水,夜間排水,促使秧苗早扎根早緩苗。分蘗前期保持淺水層,水深3~5 cm。根據苗情于6月下旬7月初晾田,孕穗至灌漿初期保持水層5~10 cm;灌漿中后期間歇灌溉,每3~4 d上一水,后水不見前水,使田面處于干干濕濕狀態;成熟后期遇大風低溫要澆灌深水,10月上旬停水。
(1)潛葉蠅。潛葉蠅主要通過秧苗移栽前施藥和本田淺水灌溉進行防治。秧苗期噴施滅蠅胺、噻蟲嗪等藥劑;本田幼蟲發生初期,稻田養蟹田塊每667 m2選用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0 mL,一般稻田選用阿維·三唑磷或阿維·毒死蜱等藥劑。
(2)二化螟。一是采取生物防治,利用性誘劑對二化螟進行誘殺。一般于4月底至5月初在田埂及地邊安裝誘捕器,誘殺越冬代雄成蟲。2020年在天津市寧河區寧河鎮楊泗村開展二化螟性誘劑綠色防控技術,5月10日將安裝二化螟性誘劑誘芯的誘捕器安插于田埂及地頭邊,每667 m2放置1個,放置高度為誘捕器底口距水面0.5 m左右。經調查,5月16日始誘到越冬代二化螟成蟲,截止到6月13日共誘蟲809頭(9個誘捕器),誘蛾高峰期為5月27日至6月9日。性誘劑田間持效期較長,可有效降低田間蟲口基數,防治效果較好,田邊集中連片安插誘捕器效果更加明顯,基本不需用化學藥劑防治。二是采用化學防治。二化螟在寧河區一年發生兩代,防治適期為各代蟲卵孵化高峰期,一代為6月15日前后,二代為8月10日前,每667 m2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福戈)8 g或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康寬)20 mL噴霧防治。
(3)稻水象甲。選用醚菊酯等藥劑防治稻水象甲。插秧前對秧田及溝渠田埂進行噴藥防治,插秧后5~7 d對田埂及稻田四周1~2 m進行噴藥,控制稻水象甲擴散。
(4)稻飛虱。當百穴蟲量達到800~1 500頭時,每667 m2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 g兌水噴霧防治。
(5)稻瘟病。水稻破口前5~7 d(8月10日前后),每667 m2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 g或40%稻瘟靈乳油100 mL或1 000億芽孢·g-1枯草芽孢桿菌20 g,兌水噴霧預防;齊穗期(8月20日前)再噴施1次。
(6)稻曲病、紋枯病、胡麻葉斑病。7月上中旬,每667 m2選用24%噻呋酰胺懸浮劑20 mL或40%井岡·蠟芽菌粉劑40 g等藥劑防治紋枯病;水稻破口前5~7 d(8月10日前后)和齊穗期(8月20日前)每667 m2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愛苗)20 mL或40%井岡·蠟芽菌粉劑40 g或12.5%氟環唑懸浮劑30 mL,兌水噴霧預防。
耙地后5 d之內,每667 m2用60%丁草胺乳油150 mL+3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30 g兌水噴霧防治。間隔20 d后,每667 m2再噴施3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15~20 g,可防治禾本科及莎草等;秧田及本田稗草等禾本科雜草,每667 m2用2.5%五氟磺草胺油懸浮劑40~80 mL進行莖葉噴霧除草;田間莎草及闊葉雜草較多的地塊,每667 m2選用38%芐嘧磺隆·唑草酮可濕性粉劑12 g或30%吡嘧·唑草酮15 g兌水莖葉噴霧,施藥后保持水層3~4 cm,保持5~7 d。
10月下旬,水稻成熟后,稻谷水分含量低于15%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