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琳 徐 茜 周杵夢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都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2.成都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因此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人民綜合素質的高低,特別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2035 年基本實現農村基礎小學教育進入現代化的巨大時代背景之下,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它對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具有先導性、基礎性、開拓性的作用。進入經濟和教育新的發展時代,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也是在促進城鄉教育水平均衡發展。
城鎮的發展水平一直遠超農村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使得城鄉發展差距增大,城市不管是在基礎設施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優于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讓本就水平不高的農村教育又一次與城市拉大差距。教師作為提高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在城鄉也存在著分布不均的現象。農村地區教師流失現象,很不利于農村地區教育發展,好的師資隊伍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那些接受先進教育理念的年輕教師們,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很需要他們。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教師在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實現教育均衡,如何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也接受到優質教育,讓他們在各方面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學習上,還有身心上的個性發展。讓農村地區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以解決,讓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得以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更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是現在的城鄉教育資源沒能實現均衡分配,在生活條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城鄉教師的分配也體現出不小的差距。
想要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首先就要解決城鄉教師分配的差距,了解農村地區影響教師流失的因素,建立健全教師的福利保障機制,優化教師們的生活環境,提高教師們的生活水平,解決教師們在農村地區任教的困難,為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留住優秀人才,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
1.教師福利多受地區經濟發展限制
多數偏遠農村地區教師的工資水平不高,福利待遇也一般,加上農村地區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雖然農村地區有國家的教育財政補貼,各級政府也十分重視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但是農村地區自身經濟發展空間有限、發展困難,財政的補貼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2.教師個人發展受限,難以實現自身價值
由于城鄉發展差距大,城市基礎教育設施配置遠遠高于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地區的教師們擁有的設備和教育與城市的教師們相比確實顯得不足,加之農村地區的教育科研經費也不高,也限制了教師們教學水平的提升,因此許多老師選擇去城市發展。
一方面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受限,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許多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以追求發展的機會,造成農村人口流失,產生“留守”現象。再加之鼓勵生育,農村地區的孩子數量也有一定的增長,許多父母在外的學生都是由爺爺奶奶輩的老人照顧,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孩子功課輔導問題嚴重,更有甚不關注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孩子成績下降就找老師的原因,教師們的教學負擔和工作量增加。這讓老師身心疲憊,盡力而為也解決不了工作難度帶來的阻礙,因此一些教師選擇去城市,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
1.專業教學人才流失,無人授課、授課難
教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是具有高素養的專業人才,教師們的流失導致學校失去了專業人才,學生們沒辦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孩子們接受教育也存在一定困難。
2.學生的依賴心理造成厭學、輟學現象
有一些孩子對某一個教師會特別依賴,教師流失選擇離開,不僅影響孩子上學,更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的身心發展受到很大影響。甚至有些孩子對教師依賴度過高,造成因熟悉老師的離開而對學習的積極性變低,甚至一度造成“厭學、輟學”等現象。
農村地區的教學條件相比城市來說較為一般,有很多的老師其實從一開始是不愿意去農村地區的學校工作的,加之原本教師的流失,帶來的不良影響就是學校缺乏專業的教師,影響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有的學校就會退而求其次,選擇聘請代課老師。代課老師的專業性不強,能力也相比于專業老師較低,且由于是代課教師,因而責任心也不會有專職教師那么強,這樣使得孩子們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大大受到影響。
教育事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大,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遠快于農村地區,導致農村成為基礎教育較為薄弱的地區。教師流失更是加重了這一問題,進一步使得與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不斷擴大。
農村地區的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的薄弱點和難點,它關系到“科教興國”的實施。在農村地區,青年教師是農村教育的核心力量,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專業的教學技能、良好的素養,對于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也了解頗多。但是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讓年輕的教師們望而卻步,在農村地區的教師積極性不高,也容易流失,造成教學工作的不穩定。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也遲遲沒有得到提升,教師在教育發展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要建設穩定的師資隊伍,以求提高教育質量。
當前學校的管理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現實情況,許多教師對學校的管制制度有不滿意的情況,要想解決農村地區教師流失問題,首先要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讓更多的老師參與其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展建設,教師們在教學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發言權,會讓教師更加有歸屬感,體會到自己確實是學校的一分子。與此同時,學校要設置教師管理的專業化團隊,健全教師們晉升與發展的機制,要教師們有晉升的機會,促進公平公正,減少農村地區教師的流失。學校的領導們也要多給予教師關注,轉變人才觀念,通過合理的晉升機制和管理方式,穩定農村地區的師資隊伍。積極培養年輕一代教師,年輕一代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力,可以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效提高學校的競爭力,為學校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正視我國教師流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明確教育發展改革目標、重視教師評價機制、完善農村地區教師補償保障機制、重視教師個人職業發展等措施妥善解決,促進我國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區域內合理配置。
1.薪資待遇方面
教師的薪資待遇是造成教師流失的一大重要因素,對于年輕的教師來講,他們剛剛畢業進入社會,從真正意義上的伸手要錢變成了自力更生,所面臨的經濟壓力稍微有點大,同時在農村地區經濟較城市有差距,面臨的生活壓力也大。教師這個職業不僅僅要體現出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也是有專業教學技能的人謀生的途徑,而在農村地區的教學負擔也大,教師們在付出辛勤勞動的同時,也期望收獲一份相應的薪資待遇。農村地區教師的薪資待遇較城市來說,處于一個較低的工資檔,許多人一提到農村地區的教師,腦海里浮現的就是工資低、教學負擔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想減少農村地區教師的流失,就要保障教師們的基本工資有所提升,這樣教師們才能體會到“勤勞致富”,才能在農村地區穩定地教學。
2.福利待遇方面
要落實農村地區教師們的福利待遇,學校不僅要從自身情況出發,還要從教師需求出發,優化教師的工資結構,除了基本工資還應有各種補貼。采用鼓勵手段,對于教學績效高的老師應給予經濟獎勵,不僅僅是口頭表揚,把鼓勵手段落到實處。并在教師購房、出行、子女入學方面也適當給予優惠政策,讓教師切實體會到國家社會對教師的關愛和尊重。
農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帶來的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也受到限制,而且生源質量也較差,留守兒童較多,家長們不在孩子身邊,因此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孩子得到的關注和重視少了,自身也并不太愛學習。因此,農村地區學校的學習氛圍不太好,教師們在學校沒有發揮自己的價值,就像是沒有“物盡其用”,有才華卻不能施展的感覺,讓教師們收獲不了成就感。教師每天的工作重復,毫無新鮮感和教學熱情,這樣會加劇教師們離開農村地區工作的復雜心情。因此打造學習型校園刻不容緩,建設一個有濃厚學習氛圍的校園,開展各種可以提高能力的課外活動,讓農村的孩子也能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在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中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開展適當的學習型競賽,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從而又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們也要多多溝通交流,在課余時間探討利于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找到真正適合該地區孩子們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們的教學負擔,也讓學生們可以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下學習,更利于知識的傳授。
教師不僅是給學生們講授知識的引路人,他們是學校中的一員,也是社會的成員。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學校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同時,也應該給予教師們關注,關心每一位教師的日常生活,關心教師們教學中遇到的困難,盡力去解決問題。同時也要關注教師們的心理健康,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中,教師的身心健康都可能因此會有一些不良的影響。因此,要提供更多的溝通渠道,例如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教師與學校之間,要彼此都有一個了解,形成家校之間的和諧。
近年來提倡農村地區教師本土培養,當前我國在高考師范類專業報考和高校培養過程中設立定向培養協議模式,是近年來逐步興起且反響良好的農村教師補充渠道。國家實施的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項目,為農村地區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崗位為農村地區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發揮著自身的價值,受到農村地區的家長和學生們的喜愛,深受認同。公費師范生在入學前與政府簽訂了協議,在他們畢業以后回到農村參加工作,一定的期限內不得隨意離崗離職離地,這樣就減少了當地教師的流失。并且,許多學生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更有歸屬感,讓其在當地長久任教增加了更多的可能。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比大,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關系到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以往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對于個別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要深入了解現實情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從不同層次不同深度去探索農村地區教師流失的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以促進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