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平 綜述,曹曉明,高祖梅 審校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重慶 400010;2.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湖北 荊州 434023;3.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湖北 荊州 434023;4.長江大學醫學部,湖北 荊州 434000)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FD)是困擾和影響女性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1-2],表現為盆腔臟器脫垂、尿失禁、性生活功能障礙等。妊娠和分娩使女性盆底結構和功能發生顯著變化,PFD發生率增加[3-5]。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改變,產后6~10周陰道分娩PFD發生率為25.0%,剖宮產率為18.9%[6]。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了女性分娩后盆底康復狀況,主要采用盆底物理康復的方法,對肛提肌為主的盆底支持結構施行訓練,以達到恢復及加強盆底功能的目的[2]。在我國產婦多有“坐月子”的傳統,產褥期居家或月子機構靜養,產婦較少出門活動,此時期的盆底康復需求滿足受到一定限制。有研究表明,產褥期女性對盆底康復的需求較高,盆底康復鍛煉依從性較低,不能長期堅持盆底康復訓練[7]。國內外多部指南將盆底康復作為治療和預防產后PFD的高級別推薦意見[8-9],但我國產婦對盆底康復認知不足、健康行為較差[10]。如何提高產褥期女性盆底康復行為的主動性、滿足其盆底康復護理需求,本文對國內外有關產褥期盆底康復護理需求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綜述,以期為后續干預措施的研究提供參考。
1.1產后盆底康復 產后盆底康復是綜合運用康復治療技術增強盆底肌肉群力量,恢復、改善或重建女性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受損的盆底功能,可預防和治療PFD,康復項目包括凱格爾運動、盆底電刺激、磁刺激等[11]。
1.2需求 需求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要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要求作用于主體時的心理體驗[12]。陳育德等[13]認為,需求是依據人們的實際健康狀況與“理想健康水平”之間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服務的客觀需求,包括個人認識到的需求、有專業人員判斷的需求、個人未認識到的需求等。
2.1國內外現狀 我國產后盆底康復護理起步較晚,總體實施程度不高,孕產婦對盆底康復認知嚴重不足、盆底肌訓練依從性差[14-15]。有學者分析原因認為與醫院產后盆底康復服務內容和管理模式單一[16]、專科護士發展不均衡、人力資源短缺,較難提供滿足產婦個性化需求的康復服務有關;此外,新生兒的降臨、產婦照顧角色的適應等使產婦無暇顧及自身產后康復需要。歐陽寧寧等[17]對100例產后42 d產婦盆底康復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產婦對疾病預防知識、心理調適、康復訓練需求較高,醫護宣教、宣傳資料等需求較高。近年來,針對盆底康復認知需求的研究較多[7,18]。國外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其影響因素和基于需求的干預措施的制定。對泰國、澳大利亞產婦盆底康復知信行[19-20]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到一半的產婦知道產后盆底康復對其健康、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11%的知情產婦在不定期進行盆底康復;康復項目費用、時間和是否參加產前教育課程是影響產婦接受預防性盆底肌肉訓練計劃意愿的主要因素。在基于APP的音頻指導的干預研究中盆底功能改善、訓練依從性、自我效能感均比傳統基于家庭的盆底肌肉訓練顯著提高,而且產婦參與度越高,接受康復護理的可能性越大[21-22]。
2.2需求評估 吳麗萍等[23]采用了自行編制的孕產婦圍生期服務需求量表,從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環境和設備需求、對醫院服務需求4個維度共60個條目評估圍產期孕產婦的需求。該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877,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84。張明娜等[7]采用的產褥期婦女盆底肌功能鍛煉知信行需求問卷中包括盆底肌功能鍛煉相關知識的認知(18個條目)、態度和信念(8個條目)、表明相關行為(6個條目)3個維度共32個條目。問卷總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 0.928,重測信度為 0.916,總的分半信度(相關系數)為0.922,問卷的內容效度指數值為 0.933。該問卷對產褥期女性需求調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另外有學者采用開放性提問的方式評估了產婦需求[18]。
2.3影響因素
2.3.1產婦因素
2.3.1.1產婦認知 認知是人們獲得和利用信息的全部過程和活動,產婦對盆底康復護理充分的認識、逐漸形成自身知識、信念、態度,進而影響其行為。目前,產婦對癥狀認識、預防方法、鍛煉方法、改善方法的知曉率分別為34%、30%、28%、29%[14-15]。分析其原因可能與產婦知識獲取方式單一、相關知識健康教育來源多限于孕婦學校及產后出院宣教有關。與此同時,產婦對盆底康復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因單調的鍛煉動作、練習模式不固定、練習過程中感到乏味而難以長期堅持,甚至完全停止練習。其次,產褥期產婦關注重點在新生兒護理和家長角色的適應,導致對盆底保健關注度較低,忽略了自身康復的必要性。
2.3.1.2生理因素 需要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包括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24]。產褥期盆底康復需要受生理因素的影響,相當部分產褥期未進行盆底康復的產婦無明顯盆底功能異常癥狀,認為自己無須進行盆底康復鍛煉且盆底功能會隨著產后身體恢復而逐漸改善,可能與產婦不了解盆底康復對預防PFD近、遠期效果有關[25]。
2.3.2醫務人員因素 我國產后康復機構形式多樣,有產后康復門診、月子中心、產后康復中心等,從業人員康復資質、醫學背景知識、工作標準尚有待于規范。目前,醫院產后盆底康復項目多設置于婦產科門診,干預的實施者以護士為主,技師為輔[26]。從事產后盆底康復的醫護人員婦產科護理知識居多,而產后康復專科護士的培訓不足,護士的產后盆底康復護理認知差異明顯。這對產后盆底康復的普及增加了更多不確定因素。另外,醫務人員健康宣教的時機、內容、形式也會影響產婦盆底康復行為。一項關于31名產婦的質性訪談提到“懷孕后醫務人員通常會告知他們進行盆底肌鍛煉,并提供了一份紙質宣教單”,這有利于增強對產后盆底鍛煉的認識。其中1名未進行盆底肌鍛煉的參與者表示“他們的助產士沒有告訴她要進行盆底肌鍛煉,因此直到分娩后很久才意識到她應該進行盆底肌鍛煉”;即使收到紙質宣教單的參與者若未被教導正確的盆底肌收縮方法也不能堅持進行盆底肌鍛煉[27]。
2.3.3社會因素 分娩后因哺育新生寶寶的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分散了產婦對自身康復的重視程度[14]。故家庭成員、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產婦的家屬監督也是影響產婦產褥期堅持盆底康復的因素之一[28]。有學者建議,在產后康復鍛煉過程中通過運用書寫鍛煉日志、定期隨訪、設置提醒裝置或產婦的家屬提醒等措施督促產婦按時鍛煉,充分調動產婦的家屬及社會支持因素,讓產婦從最初的被動鍛煉到主動鍛煉,再到將盆底康復鍛煉融入生活,形成一種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29-30]。其次,考慮到一些地區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條件及盆底康復費用較高,產婦對盆底疾病預防性康復需求減少[15]。
2.3.4大眾傳媒因素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態化防疫階段部分國家、地區疫情控制不穩定,很多面對面的交流指導機會減少,互聯網遠程醫療無疑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相關數據顯示,互聯網遠程干預可記錄產婦盆底康復情況,督促產婦進行規律性鍛煉,在癥狀和生活質量改善方面有顯著差異[31]。另外,孕產婦主要知識獲取方式由面對面轉換為線上,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對滿足孕產婦的健康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線上直播、錄播課程、應用程序等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盆底康復教育內容的專業性也備受關注[32]。
3.1完善多學科合作 多學科團隊合作可改善初級、二級及三級PFD的評估及治療[33],臨床醫師、主導護士、康復治療師、營養師等長期密切合作才能制定出以產婦為中心的個體化盆底康復方案。臨床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為產婦提供盆底功能評估及康復治療,營養師負責產婦全身康復的營養需求,心理專家負責為產婦提供心理疏導,減輕產褥期負性情緒。當前,我國女性盆底功能康復多學科團隊的發展相對緩慢,可根據產婦產褥期病情及康復需求對團隊成員的職責、溝通協作等給予更科學的界定。
3.2加速培養盆底康復專科護士 在產褥期盆底康復中護士的促進作用日益突顯,尤其是以護士為主導的盆底功能康復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提高產婦盆底康復依從性和鍛煉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可為產婦提供科學及系統化管理[34]。但目前我國盆底康復專科護士較缺乏,需進一步探索專科護士培訓策略。
3.3完善產褥期盆底康復護理需求評估工具 在未來研究中盆底康復護理需求調查應注重產婦的需求內涵,問卷條目盡可能全面納入,而不僅局限于產后盆底康復知識的需求。另外,不同醫院管理制度、服務流程和地區人群差異也可能引起產后盆底需求的不同。針對以上問題,研究人員可借鑒國內外其他種類盆底康復成熟問卷,結合質性訪談,采用混合性研究方法,編制本土化問卷并用于臨床,以了解產褥期盆底康復護理需求現況。
綜上所述,產后損傷盆底最主要的因素是妊娠與分娩,盡早鍛煉對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可有效控制PFD的嚴重程度[35]。康復方案的制訂依賴多學科團隊合作,而方案的順利實施需要產婦的積極配合,研究者需分析產褥期女性康復特點和盆底康復護理需求,為產婦提供有力支持,解決盆底康復過程中的阻礙,提高產褥期女性盆底康復行為的依從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