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艷玲
創新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將“堅持開拓創新”概括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為全黨在新時代進一步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
中華民族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偉大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るs卦》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禮記·大學》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辭上傳》又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開拓創新精神始終綿延在中華民族五千余年的發展歷程。
歷史長河不息,時代考卷常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被仡欬h的百年歷史,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浴火重生,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拓創新精神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引領和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巍巍巨輪行穩致遠。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以來,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敢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沒有走出的道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 多年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奇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從而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開拓創新、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力量之源,是中華民族偉大實踐的凝練,是中華民族取得成功經驗的總結,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中國正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趕考之路上,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改革發展的矛盾與問題,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民族復興的堅定意志和磅礴力量,把開拓創新作為一種常態,勇毅前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抓住發展機遇,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就必將如期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
《決議》指出:“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意味著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突出制度建設,有效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致力構建和完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體制、新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20 世紀70 年代,中國走向何處,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的問題再一次歷史性地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面前。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科學判斷時代特征和國家形勢,毅然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場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中國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的積極探索,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一招,是一次開拓創新的偉大實踐,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鄧小平同志說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指出:“40 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事實上,每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和發展,歸根結底都是在開拓,都是在創新,都是在實干。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重要原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并將此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對外開放范圍、領域和層次持續拓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秉h的事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期間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面對不同的歷史課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優越的,但也存在著不少弊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目的就是要趕上時代。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與時俱進的要求,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作為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要求寫入黨的章程。歷史反復證明,什么時候我們黨能夠從實際出發,善于開拓創新,做到與時俱進,黨的事業就會順利前進。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開拓創新就要順應時代潮流,繼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形成推動開拓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同時,全黨上下要涵養敢于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永葆開拓創新的姿態,堅定革故鼎新的意志,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向前走、莫回頭,就一定能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相信堅持開拓創新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會繼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榮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堅持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堅強戰斗力,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精神密碼。1921 年,十幾位懷揣夢想和崇高理想的熱血青年在浙江嘉興紅船上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而破冰開河,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1944 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提出“為人民服務”,并作為我們黨的宗旨。我們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開拓創新就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根本上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的同時,穩步有序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努力保障人民的權利,堅持人民當家作主,踐行“人民至上”理念。40 多年來,改革開放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都是充分尊重人民意愿的結果,都是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只有尊崇人民意愿,開拓創新才能順利推進,中國道路才能開辟發展,黨的執政地位才能得到鞏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新時代的開拓創新不僅要求我們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要解決好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在此基礎上更要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實施更多惠民舉措。開拓創新要以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出發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開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發展老齡事業等方面的攻關創新,從而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補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民生短板,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