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楊豐文,黃明,張伯禮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平均預期健康壽命的延長,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已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征和顯著優勢。“十三五”期間,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慢性病及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來,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中醫藥全面參與疫情防控救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1]。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首個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中醫藥5年規劃,是中醫藥“十四五”發展的戰略部署、全局性謀劃,是全面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規劃》全面對接國家關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布局,統籌醫療服務、傳承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弘揚等中醫藥發展重點領域,提出了7個方面發展目標,設置了15項主要發展指標(1項約束性指標,14項預期性指標),部署了10個主要任務,突出引領和目標達成,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和多元價值,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3]。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中醫藥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頒布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繼印發,堅強的政策保障成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和“助推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
《規劃》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求發展,以創新求突破,以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為切入點,著力破解中醫藥發展難題。一是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醫療機構、特色人才、臨床療效、科研成果等評價體系,探索制定符合中醫藥規律的評價指標,提質增效,促進中醫藥內涵式特色發展。二是通過建立體現中醫醫院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改革完善中醫藥注冊管理等舉措,深化中醫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鼓勵先行先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打造中醫藥事業和產業因地制宜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和樣板。
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政策舉措和評價標準體系,是破解制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難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要任務。《規劃》多措并舉,持續推進中醫藥領域改革創新,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以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4]。“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優勢特色,著力推動構建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好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
《規劃》以解決中醫藥優質醫療服務資源總體不足、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中西醫協同作用發揮不夠、公共衛生和應急救治機制有待完善等中醫醫療服務基層性、根本性問題為著力點,以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著力構建優質高效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強化中醫藥內涵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中醫藥發展的生命力在于臨床療效,服務體系的系統構建和完善是《規劃》的最大亮點。《規劃》提出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依托現有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打造中醫藥高地,發揮輻射示范作用;做實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特別是實現社區中醫館全覆蓋,切實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可及性、便捷性[5]。
《規劃》不僅注重發揮中醫藥在醫療和健康服務中的特色優勢,更是首次將“提高中西醫結合水平”單列一節,通過建機制、建高地、推協作,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引導推動綜合醫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普遍開展中醫藥服務,營造中西醫協同發展的良好氛圍。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開展中西醫結合學科(專科)建設,促進中西醫聯合診療模式改革創新。加強中西醫結合創新研究平臺建設,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同時《規劃》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機制,從組織管理到專家組成、技術方案等方面均有中醫藥相關人員和內容,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作用,從制度到基地建設為中醫藥參與重大傳染病救治提供了保障。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發揮救治作用,維護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
健康中國建設關乎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期國家戰略。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能和支撐。
科技創新是中醫藥發展騰飛的翅膀,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的動力源。《規劃》明確指出建設高水平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體系。提出加強中醫藥傳承保護、加強重點領域攻關、建設高層次科技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措施[1]。一是統籌中醫理論、中藥資源、現代中藥創新、中醫藥療效評價等重要領域方向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圍繞中藥現代化重大共性技術突破、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培育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攻關,深化中醫原創理論、中藥作用機制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診療規律與臨床研究。三是開展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技術方法和臨證方藥挖掘整理和推廣,推進中醫藥活態傳承。四是建設一批中醫藥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6]。
《規劃》統籌謀劃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強調符合中醫藥學規律,注重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挖掘,促進中醫藥的原創思維和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實現中醫藥原創思維向原創成果轉化,更好服務于健康中國戰略,提升人民群眾健康保障能力[3]。
人才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資源。新時期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的引領與支撐。高層次人才不足、基層人才短缺、結構分布不均衡仍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十四五”時期是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迫切需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中醫藥后備人才。
《規劃》堅守中醫人才成長規律,推動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啟動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工程。一是開展以“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表彰獎勵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計劃,做強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銜接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二是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開展以“基層中醫藥人才培訓”和“革命老區中醫藥人才振興”為抓手的基層人才計劃,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三是以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臨床教學基地能力和傳承工作室建設為立足點,開展人才平臺建設計劃,推動構建立體化、高素質的各類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夯實中醫藥振興發展根基。
培養高質量中醫藥人才,既要堅守中醫思維、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又要創新完善中醫藥高等教育標準體系。《規劃》不僅在醫教協同的院校教育改革中謀篇布局,同時建立完善突出中醫藥特色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優化中醫藥人才發展環境,形成不同層次中醫藥特色人才梯隊,推動多層次參與、多角度結合、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將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定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規劃》堅持目標導向,科學制定實施舉措,加強國家規劃和地方規劃的有效銜接[7],推動規劃落地見效。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投入保障,健全實施機制,注重宣傳引導。強化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統籌職能,加強各相關部門工作協調,及時研究重大問題,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中醫藥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各級政府積極支持中醫藥發展,落實對公立中醫醫院的辦醫主體責任。強化規劃編制實施的制度保障,建立監測評估機制。加強宣傳引導,做好政策解讀和培訓,及時總結提煉地方好的做法和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營造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