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靜,謝曉樺,楊勝輝
(1.湖南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常德醫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病,其病因是由于大量暴露在有毒顆粒或氣體中而導致氣道和肺泡異常,引起呼吸道癥狀及氣流受限[1],該病可通過預防來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中醫學將COPD歸于“肺脹”“咳嗽”“喘證”的范疇。中醫認為“諸氣者,皆屬于肺”,肺氣之用,不離宣發及肅降,從而調節氣的升降出入;氣逆者宜降,氣閉者宜開,氣脫者宜固,氣陷者宜升。COPD核心發病機制為宗氣不足、大氣下陷,故可應用益氣升陷法治療COPD[2],現將益氣升陷法治療COPD的研究進展論述如下。
《靈樞·脹論》言:“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靈樞·經脈》言:“是動則病脹滿,膨膨而喘咳。”兩條論述均指出肺脹的發生由手太陰肺經經氣異常變動所引起,病位在肺,以咳嗽、上氣喘暍為主要表現,與手太陰氣的盛衰虛實相關。《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記載:“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于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太平圣惠方·治上氣不得臥眠方》言:“肺氣虛弱,邪之所攻,則肺脹氣逆。”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位在肺,以肺氣虧虛為內因,易被邪擾,肺氣壅滯,肺失宣降,而肺氣的充盛與否取決于胸中大氣的盛衰[3]。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肺司呼吸,依賴于胸中大氣:“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4]大氣虛而欲陷,無力包舉肺外,宣發肅降失司,內外之氣難以續接,此時呼吸短促急快,由于大氣未完全下陷而發生代償反應。大氣統領周身血脈,居于胸中,以貫心肺,推動氣血津液的運行,大氣虛陷,不能助心行血,氣不行則滯,血不行則瘀;肺失治節,水津不布,痰濁內生,阻塞氣道脈絡,加劇呼吸不利,胸腑失養,心無所附,胸悶陣作,亦可致心脈痹阻而發生心悸胸痛。另外,大氣為諸氣之綱領,雖在胸中,實能統攝全身之氣,虛陷于內而不出,不能宣布于營衛,故反復易感受外邪,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痰、喘反復發作。若大氣虛陷至及,內外之氣完全不相通,濁氣不能向外發散,上犯于腦,則呼吸即停,危在旦夕,COPD后期發生呼吸衰竭、肺性腦病與此相關聯。因此,肺主呼吸、肺朝百脈、助心行血的功能都需胸中大氣統調。
張錫純細究《內經》,參后世醫家之言,提出“大氣即宗氣”并其下陷學說:“是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4]大氣始發于腎臟命門,即“少火生氣”,充于后天水谷,盤踞于胸中。《靈樞·五味篇》云:“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大氣居于胸中,為人之氣海,胸中大氣包舉肺外,鼓動肺臟,司呼吸,宣降有序。故大氣足,呼吸有所依附。《素問·平人氣象論》言:“胃之大絡名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又《靈樞·邪客篇》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遂。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縱觀上下,張錫純提出大氣貫膈絡肺,別出左乳下,即虛里之處,脈宗氣,故言“大氣即宗氣,為生命之宗主”,具有“貫心脈、行呼吸”的生理功能,為諸氣、周身血脈之綱領。
中醫理論認為:“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膈上大氣入膈下臟腑,是謂下陷。大氣下陷有輕癥、重癥之分。“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聵,腦力心思為之頓減。若其氣虛而陷,或下陷過甚者,其人即呼吸頓停,昏然罔覺。”[4]大氣虛陷,不能鼓動肺外,清氣不能入,氣陷不能升,內外之氣難以續接,故覺呼吸不利、胸部滿悶;氣陷不充于四肢,故肢體酸懶,精神疲乏;氣陷不能上榮于頭腦,心思腦力遲緩;氣虛陷至極,無氣于膈上包舉肺外,呼吸頓停而死。大氣陷即為宗氣陷,關乎人之生死,維系全身,不可不重視。
張錫純創升陷湯治療大氣下陷證。升陷湯重用黃芪為君藥,張錫純言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且其質輕松,中含氧氣,與胸中大氣有同氣相求之妙用”[4],其性微溫;知母甘寒,溫潤相濟;柴胡入少陽經,引大氣之陷自左上升;升麻入陽明經,引大氣之陷自右上升,柴胡、升麻同用,升升清陽之氣而舉陷也;桔梗,入肺經,為藥中之舟楫,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其后加減,虛極下陷者加人參、山萸肉。人參、黃芪皆補氣爾,人參偏于補氣,黃芪偏于升氣,故大氣陷而氣分之根傷者,即下陷之重癥,加人參數錢。山茱萸味酸性溫,收斂元氣,防氣分耗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天氣通于肺。”人體之氣與自然之氣通過呼吸、皮毛相關聯,總屬于肺系范疇。大氣升,則肺葉舉,內外之氣自然相通,呼吸順暢;輸布津液,水飲不成,痰無所聚。益氣升陷治法可明顯改善喘息、氣短、咳嗽、咳痰、胸悶等呼吸道癥狀。COPD可根據氣陷的程度分為輕、重證。
大氣下陷未劇,以喘咳、氣短、胸悶為主要表現。張建華[5]以升陷湯聯合吸入劑治療COPD緩解期,與單純使用吸入劑相比,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另洪廣祥教授[6]提出,對于肺脹之腎不納氣證,要將“補腎納氣”置換到“補益宗氣、益氣舉陷”思路上來。腎所藏先天之氣,稟成父母之精,若直接采用補腎納氣法,難以奏效,而元氣賴后天之氣充養,基于宗氣與元氣的關系,故可在補宗舉陷基礎上配合使用補腎藥物,臨床療效更佳。
大氣下陷虛極,氣息將停,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COPD持續氣流受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進一步發展可合并呼吸衰竭。邱笑瓊等[7]認為宗氣虛衰、大氣下陷是該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病機,升補宗氣是該病的重要治法。張錫純于升陷湯方解加減:“氣分虛極下陷,酌加人參數錢,或再加山萸肉數錢,以收斂氣分之耗散。”COPD合并呼吸衰竭屬急危重癥,大氣虛極,以升陷湯益氣升陷,加入人參補之、山萸肉斂之。COPD由于缺氧導致肺動脈高壓形成,進而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徐浩教授[8]認為肺動脈高壓主癥為氣短、疲勞、乏力等,其基本病機為大氣下陷,并合并有血瘀證,常以升陷湯中酌加活血藥物。正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言:“宗氣不足,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對于COPD患者,保證其宗氣充足而不下陷,可以預防向肺心病的進一步轉變。另外,COPD呼吸困難主要原因之一為呼吸肌疲乏。呼吸肌主要為膈肌、肋間內肌及肋間內肌,位于胸中,為胸中大氣所充養,肌肉收縮,鼓動肺臟。大氣下陷,肌肉收縮無力,加重呼吸不利。關于益氣升陷改善呼吸肌疲乏,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及動物研究來證實。
某患者,男,77歲,2020年5月初診。主訴:咳嗽反復發作10余年,喘促6年。刻下:咳嗽,咳白痰,喘息氣促,動則明顯,深吸氣后舒,胸悶,汗出,疲乏,喉中痰鳴,口渴不甚,四肢溫,飲食一般,睡眠差,二便尚可,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無力。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吸煙40余年。查肺功能提示:FEV1/FVC:67.36%,中重度通氣障礙。辨證為肺脹之大氣下陷、痰濁阻肺證,治以益氣升陷、健脾化痰,方用升陷湯合六君子湯加減:黃芪30 g、知母15 g、柴胡、桔梗各6 g、升麻3 g、黨參、茯苓各15 g、白術、陳皮、半夏各10 g、甘草6 g。10劑,水煎服,1劑/d,分兩次溫服。二診:患者咳嗽、咳痰、胸悶、疲乏癥狀減輕,活動后氣促,食欲增加,舌脈同前,守方繼服15劑。三診:患者活動后氣促、胸悶,咳嗽咳痰基本緩解,口干,二便可,舌淡紅少苔,遂以升陷湯合生脈散加減:黃芪30 g、知母、麥冬各15 g、柴胡、桔梗各6 g、升麻3 g、西洋參 9 g、醋五味子10 g、山萸肉10 g,連服1個月。四診:活動后無氣促,可從事輕體力活動,口干消失,未再發喉中痰鳴。患者病情穩定后改為每月服用10劑,隨訪至今,患者無急性加重,活動可,如常人。
按:COPD癥見反復咳喘、胸悶短氣。病位初期主要在肺,緩解期為虛,多累及肺、脾、腎三臟。患者吸煙史40余年,熏灼肺葉,耗傷氣陰,咳喘日久,胸中大氣耗散下陷,故喘促,動則加劇,疲乏無力。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母病及子,肺病及脾,脾虛失健,水濕內生,上聚于肺,故見咳嗽痰多,苔白膩;津液不能隨氣上潮于口,故口干。脈沉細無力是為里虛,縱觀癥狀及舌脈,辨為大氣下陷證。以升陷湯為主方,升舉下陷之氣,肺宣發肅降功能正常,呼吸順暢。合六君子湯,一可充養胸中大氣,大氣始生于元氣而盛于水谷之氣;二可健脾化痰,半夏則燥濕以制痰,陳皮則利氣以行痰,治其標。二診患者癥狀明顯緩解,守方繼服。三診,患者以本虛為主,痰濁已去,伴口干,故改六君子湯為生脈散,益氣養陰生津。
胸中大氣對COPD的發生、發展均具有重要影響,是屬于“氣”的病變,非單一肺臟的病變。胸中大氣充足,肺葉開合,宣發肅降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大氣虛陷,宣降失常,易致咳、痰、喘、悶,甚者呼吸驟停。誠如張錫純所言:“愚愿業醫者,凡遇氣分不舒之證,宜先存一大氣下陷理想,以細心體察,倘遇此等證,庶可挽回人命于傾刻。”另值得注意的是,COPD病情反復,虛實夾雜,臨床常需細審虛實多少,對于氣逆或氣郁不舒引起的喘咳,不可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