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輝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執業藥師資格認證中心,北京 10006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國務院辦公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 年重點工作任務》[1]明確要求,要加強基本藥物配備使用和用藥規范管理。執業藥師是加強藥品管理、提供藥學服務、促進合理用藥的專業人員,在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減少患者醫療費用、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零售藥店門店多、分布廣、人力足、經營靈活,店內執業藥師是公眾最易接觸到的藥學專業人士。執業藥師為公眾提供專業服務,促使零售藥店正逐步向社區居民“健康服務站”方向轉型發展。截至2020 年底,我國藥品零售企業有560 190家[2];截至2021年5月底,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合格人數達128 萬[3],注冊人數為62 萬,注冊于藥品零售企業的執業藥師數達56 萬;全國每萬人口執業藥師數為4.4 人[4]。在此,擬就零售藥店執業藥師提供藥學服務的重要意義、藥學服務開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加強藥學服務的建議,為促進零售藥店專業轉型、規范執業藥師藥學服務行為提供參考。
1989 年,HEPLER 教授提出了執業藥師必須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執業理念,即圍繞提高生活質量這一目標,直接為公眾提供負責任的、以達到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為目的且與藥物治療相關的服務。國際藥學聯合會(FIP)于1998 年發表有關藥學服務的聲明,對藥學服務提出要求和工作原則,標志著執業藥師業務內容已進入新發展階段[5]。
2020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收到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ADR)/藥品不良事件(ADE)報告50.6萬份,占同期ADR/ ADE 報告總數的30.2%。當年報告的ADR/ADE 中,累及器官/系統排前3 位的依次為胃腸系統疾病、皮膚及皮下組織類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給藥部位各種反應,老年(65 歲及以上)患者占30.3%[6]。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慢性疾病患者的增多,發揮執業藥師藥學服務作用、促進公眾合理用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促進我國執業藥師發揮藥學服務方面的作用?!丁笆濉眹宜幤钒踩巹潯罚▏l〔2017〕12 號)[7]明確的發展目標包括,執業藥師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所有零售藥店主要管理者具備執業藥師資格,營業時有執業藥師指導合理用藥?!蛾P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13 號)[8]要求,加強零售藥店藥師培訓,提升藥事服務能力和水平。2019 年修訂的《藥品管理法》[9]規定,依法經過資格認定的藥師或其他藥學技術人員負責本企業的藥品管理、處方審核和調配、合理用藥指導等工作。從國家政策層面可見,發揮零售藥店執業藥師藥學服務作用,是促進公眾合理用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的基本要求。
藥物治療管理(MTM)包括藥物治療回顧、個人用藥記錄、藥物治療相關行動方案、執業藥師干預和/或提供咨詢服務、文檔記錄和隨訪等5 個核心要素[10]。其是由經過規范化培訓的執業藥師為患者提供全流程、全周期、連續性和一體化的藥物治療管理服務,以幫助患者建立用藥記錄、糾正用藥差錯、調整治療藥物,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合理用藥,并為社會節省醫保費用[11],幫助執業藥師提升社會地位和職業尊嚴。當前MTM 服務價值已在臨床獲廣泛證實,成為全球主流的藥學服務模式[12]。美國等發達國家將MTM 項目引入醫保計劃,不僅幫助患者改善了療效,還節約了醫療成本,減輕了政府和患者的經濟負擔[13]。
零售藥店執業藥師直接面對消費者,其執業行為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秶裔t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醫保發〔2021〕28號)[14]要求,要發揮定點零售藥店分布廣泛、市場化程度高、服務靈活的優勢,與定點醫療機構互為補充,形成供應保障合力。《零售藥店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國家醫療保障局令第3 號)[15]明確要求,申請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須至少配備1名取得執業藥師資格證書或具有藥學、臨床藥學、中藥學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藥師。定點零售藥店應當憑處方銷售醫保目錄內的處方藥,藥師應當對處方進行審核、簽字后調劑配發藥品。
據統計,2019 年全國已有約39 萬家零售藥店納入醫保定點管理[16]。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明確要求,定點零售藥店執業藥師應按協議約定提供服務,落實醫保有關政策規定。政策的引導將有利于促進執業藥師不斷提升專業素質和執業能力,提供高質量的藥學服務,也有利于促進醫保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規范化、法治化,保證醫保資金安全,滿足參保人醫療和藥品服務需求。
2012年,商務部發布《零售藥店經營服務規范》[17]。2016 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藥品零售藥學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18]。2017 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執業藥師資格認證中心聯合相關醫藥行業學會、協會發布《執業藥師業務規范》[19]。2018年底,商務部發布《全國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將藥學服務水平作為評審項目之一[20]。2019 年,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發布《零售藥店經營慢性病藥品服務規范》[21]和《零售藥店經營特殊疾病藥品服務規范》[22]。同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印發《執業藥師職業資格制度規定》(國藥監人〔2019〕12號)[23],明確要求執業藥師負責處方的審核及調配,提供用藥咨詢與信息,指導合理用藥,開展治療藥物監測及藥品療效評價等臨床藥學工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零售藥店執業藥師提供藥學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近年來,藥品零售企業涌現出許多愛崗敬業、業務精湛、無私奉獻的優秀執業藥師,執業藥師提供的藥學服務項目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但目前執業藥師整體學歷較低、專業性較弱、藥學服務水平較低的情況仍普遍存在。一是執業藥師提供藥學服務項目較局限,用藥指導、用藥交代等基礎藥學服務項目開展情況較好,但較少提供用藥隨訪、慢性疾病MTM 等藥學服務項目,執業藥師作用未能完全發揮;二是缺乏規范化的藥學服務流程,致使監管部門檢查考核無依據,執業藥師提供藥學服務無從遵循,藥學服務質量及公眾對執業藥師信任度較低[24]。
我國臺灣地區頒布的《藥師法》規定,執業藥師的業務包括藥事照護相關業務。通過藥師法的規范和引導,臺灣地區逐步讓執業藥師工作重點從關注“藥品”到關注“患者”轉變,提供高質量的藥學服務,來提升患者疾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25]。我國現正推進執業藥師法的立法進程,可結合公眾對藥學服務的需求,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藥房法、執業藥師法和執業藥師管理制度,在藥師法條款中明確執業藥師提供藥學服務的相關條款內容,通過立法來明確執業藥師的責權利,為零售藥店執業藥師依法執業提供法律保障。
省級藥品監管部門或醫藥行業協會可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現狀、公眾需求等實際,制訂并頒布本地零售藥店執業藥師藥學服務規范和指南,明確藥品零售供應與服務、處方審核與調劑、用藥咨詢與指導、MTM、藥物警戒等藥學服務的內容,以及執業藥師提供服務的標準等要求。零售藥店可結合社區內居民所患疾病、購藥需求等情況,從收集與評估患者基本信息、建立患者用藥檔案、制訂計劃并實施干預、定期隨訪與評估等方面,出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藥學服務指南,讓零售藥店執業藥師從事藥學服務工作有章可循,逐步建立以病種為核心的藥學專業服務標準化模式。通過藥學服務規范和指南的施行,讓公眾了解執業藥師的專業作用,到藥店購藥能主動尋求執業藥師的幫助;監管部門能有針對性地考核評估零售藥店執業藥師執業情況,并將考核結果與執業藥師延續注冊進行銜接管理,以促使執業藥師自覺提供高質量藥學服務。
《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13號)明確提出,推進“互聯網+藥品流通”,規范零售藥店互聯網經營行為,推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鼓勵具備信息系統的地區依托現有條件,嘗試開展網上處方審核、指導合理用藥等藥事服務。2020年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的藥品零售企業應當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并按有關要求進行處方調劑審核,對已使用的處方進行電子標記[26]。無論是網上藥店或是實體零售藥店銷售處方藥,確保處方來源的真實、可靠是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的基礎。
為保障執業藥師審核處方、用藥調劑等藥學服務工作的開展,拓展藥學服務內容,管理部門可督促零售藥店完善藥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與醫院處方系統、醫保費用結算系統的數據互聯互通;促進零售藥店加強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電子處方信息共享及安全流轉;保證執業藥師可查閱醫療機構中慢性疾病患者的電子病歷,完善其用藥檔案,并實時跟蹤其用藥信息;利用信息化及電子商務為患者提供“線上+ 線下”相結合的藥學服務模式,為社區內的慢性疾病患者服務;零售藥店執業藥師可與醫師共同商量并指導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藥,全面保障其用藥安全。藥品監管部門可不斷完善監管方式,運用“互聯網+”監管方式,針對執業藥師藥學服務工作開展定期或不定期檢查,保證藥學服務的開展效果。
綜上所述,零售藥店執業藥師提供藥學服務,與其配藥和藥物銷售的傳統職能有很大不同。藥學服務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全過程藥物管理,關注患者需求和愿望,促進合理用藥,優化患者治療過程。發揮執業藥師的藥學服務作用,對于促進零售藥店向專業化方向轉型、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建設健康中國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執業藥師管理部門和相關醫藥行業協會可在推進執業藥師立法進程的同時,制訂并頒發零售藥店藥學服務規范,應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豐富和拓展執業藥師藥學服務內容,以提高藥學服務質量和患者藥物治療效果,為滿足公眾健康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供專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