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公路運輸從廣義上可以分為直達運輸、干線運輸和短距離集散運輸三種形式[1]。因此,公路運輸具有通過性、送達性、集散性等功能,尤其是后兩種功能作為交通運輸所有方式的終端運輸方式,是公路運輸產業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伴隨著城市之間公路科學系統的發展,公路運輸作為一種物美質優、功能齊全的運輸體系,在如今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極其重要地位,凸顯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較,公路運輸的特點是靈活多變、豐富多樣。隨著5G信息網絡、物聯網以及區塊鏈技術等應用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并使得公路運輸的靈活性和快速性在大批量運輸、運輸條件復雜、運輸時間短、運輸服務水平高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從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目前的碳排放結構來看,主體為公路運輸的碳排放量可占到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量的85%以上;鐵路運輸僅占0.68%;海運和航空碳排放量大約為6%。低碳公路運輸這一概念,就是在雙碳背景下,為應對氣候變化及國際形勢波動,維持人類社會及生存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以節約現有能源和減少碳排放為根本出發點,將優化公路運輸結構能耗、把控公路運輸需求、改變公路運輸排放方式、提升公路運輸效率作為實現目標,最終建立一個從容有序、低碳節能的公路運輸體系,促進傳統公路運輸方式向低碳轉型,為交通領域的全周期全產業鏈的低碳發展做出貢獻,從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理念。
有研究表明,我國雙碳政策提出之后,從2020—2040年,交通運輸業、工業、建筑業等行業碳排放對經濟增長的沖擊趨勢呈先增后減狀態,2040年以后逐漸趨于平穩。公路運輸行業的碳排放對經濟先增后降的趨勢,表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短期內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絕對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無法與中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掛鉤[2]。
據有關部門統計,汽車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7.5%,是國家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汽車碳排放中超過90%來自于保有汽車行駛過程中所消耗的柴油、汽油等業態燃料的燃燒,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約占整個公路運輸領域碳排放總量的80%。
“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016年的1.94億輛增長至2020年的2.81億輛[3],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數據統計,2016—2020年,每年產生的碳排放量基本變化不大,變化范圍保持在0.6~0.7億t/d。2016—2019年,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多,碳排放量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一度從7.5億t/d增長到了7.8億t/d;2020年,受疫情及行業經濟形勢的影響,汽車使用度有所降低,使得碳排放量下滑至7.2億t/d,同比降低約7.7%。為了降低公路運輸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相關汽車企業加強了新能源的研發工作,但整體收效甚微,相關問題亟待解決。
雙碳背景下,“碳足跡”“低碳城市”“低碳信息”“低碳環保”“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人文”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目前公路運輸行業發展仍處于“埋頭苦干”的狀態,發展水平較為一般,行業內相關政策發布較少,國家低碳經濟政策貫徹落實度差,缺乏社會宣傳力度,導致公路運輸行業大部分從業人員低碳經濟觀念淡薄。與時俱進的意識形態與日益增長的公路運輸經濟不相匹配,極大地阻礙了雙碳背景下公路運輸行業的發展。
中國公路運輸基層管理制度已十分完善,公路運輸網絡日趨完善,基本能涵蓋全國遼闊的領土。但也正因如此,部分公路運輸線路較長且地形條件復雜,運輸過程中通常會發生反復運輸、多次重復運輸的現象,往往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并且極大催生了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氣體的排放。目前來看,公路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能源消耗問題一直困擾著行業內的從業人員,導致公路運輸行業的轉型發展與雙碳政策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我國公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雙碳政策指引下,公路運輸應制定長遠的發展目標,包括修繕部分地區公路、調控地區聯動、物聯網的應用等措施在內,促使公路運輸更加標準化、規范化。
近年來,隨著“綠色”概念的相繼完善,公路運輸行業中綠色運輸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綠色運輸,是指以節能減碳、節約環保為特點的運輸方式。綠色運輸實現的主要路徑為使用清潔的新能源為車輛提供動力、改進車輛燃油系統控制尾氣排放、尋求或改進節能環保的運輸車輛進行運輸、利用大數據網絡為貨物交付雙方規劃合理的運輸路線等方式。就目前的發展來看,物流行業在綠色物流方面已經開展了相當一部分的工作,物流行業已經在雙碳背景下對其運輸進行了先行先試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作為國民經濟的公路運輸,卻未能在雙碳社會下搶占先機,亟需開展傳統公路運輸向智慧運輸方向轉變的課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投入實施,探尋物流行業中“多式聯運、協同配送”等融入公路運輸,全面促進公路運輸的升級優化。
相關部門應大力宣傳雙碳目標,加強工作人員的節能環保意識;主管部門應加大公路運輸能耗問題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控制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量,減輕二氧化碳排放,盡可能遏制空氣污染。行業從業人員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部委相關政策文件要求,認真踐行節水、節電、節油、低碳出行等生活方式,通過宣傳貫徹、授課解讀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全員節能的責任意識,建立起健康、環保、文明、有素質的工作方式,當好雙碳社會的踐行者。
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遠景目標,公路運輸領域的節能減碳應做到頂層設計,整體規劃。首要任務是完善本行業相關的法規與政策,在現有政策及技術體系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及早完善。一是建立公路運輸碳排放源監測體系。以公路運輸過程中尾氣排放等污染物排放為主要管控對象,同時監管公路建設與日常養護的污染物排放,建立有效的監測網絡,做到心中有數;二是描繪公路運輸過程中的“碳足跡”,繪制公路運輸全產業鏈的“碳足跡”網絡;三是科學評估雙碳發展階段性目標,對未來趨勢進行設計,預測公路運輸減排成本與效果,提出公路交通運輸領域合理的雙碳階段性目標,并據此重點謀劃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四是完善雙碳目標考核體系建設。可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監測、節能指標的考核內容及其考核指標為重點,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設計,健全公路運輸行業減碳發展指標與考核體系,為提升公路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碳、環保文明提供強勁動力。
行業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明確公路運輸轉型升級主要發展方向,在行業的發展中要重點解決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捋清產業鏈上下游各主體之間的串聯關系,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盡量杜絕后續公路運輸發展出現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低碳公路運輸網建設中,還應對其建設與發展規模問題加以重視,必須充分發揮公路運輸中各式各樣的工具的優勢,組合形成一種短長結合、相互配合、無縫銜接的交通網絡,必要的時候,可以把公路運輸規劃與城市鐵路、公路、民用航空規劃聯系在一起,作為該城市發展的綜合考量因素,制定整體規劃體系,將公路運輸網的價值最大展現出來,實現高效運行。
公路運輸發展方式目前是以“粗放型”為主,未來發展趨勢應是公路運輸具備網絡效應輻射原則,使得更多的貨源具有集約性,具備與時俱進的服務能力。公路運輸發展要突破能耗大、投入大,效率不足的短板;公路建設要采用綠色建造的手段,盡量消除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汽車能源要采用電力及其他新型能源,加強充電樁在公路沿途的建設;合理提高運輸車輛的實際載貨重量,減少空車運輸次數,盡可能杜絕一些不必要的以及重復性的往返運輸,科學規劃公路路徑選址,估算運輸時間并進行交底,貨物到達之后完成有效的卸貨。充分緩解傳統公路運輸與雙碳背景背道而馳的現實,維持運輸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利益,促進公路運輸行業蓬勃發展。
運輸車輛上貨物的包裝,應盡量減少類似于一次性塑料、泡沫板等包裝材料,做到物盡其用,減少重復包裝或冗雜包裝,相關部門應研發并推廣使用新型環保材料進行包裝。盡可能使用車輛自由包裝設備,循環使用在合理使用年限內的老舊設備,做到重復利用率的最大化。可在現有包裝材料及設備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升級,同時,也可以通過貨物運輸量的合理增加、貨運次數優化減少等手段,最后實現污染排放量大幅減小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環境污染。
基于5G信息化技術及物聯網技術,建立公路運輸全產業鏈的智慧監測系統,依托衛星定位,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規劃貨物運輸道路,對運輸車輛進行編碼并進行定位跟蹤,并把全過程數據精確收集,錄入公路運輸系統的大數據中心,方便決策者進行高層決策及行業的轉型升級。公路運輸業的碳排放監測通常需要監測燃油的消耗量,監測過程中應該重視燃油的銷售量,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全國可查的燃油消耗記錄,補充至車輛碳排放網絡監管體系,有效掌控碳排放量,為公路運輸行業的大數據匯總提供計算依據,進而大幅提升公路運輸行業雙碳目標實現的能力。
基于智慧公路的建設,公路運輸的發展也趨于智慧化、信息化,公路運輸完全可以將5G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進行綜合,通過大數據傳輸方式,全方位控制人、車、路、貨物以及運輸環境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在信息化網絡全面調控的國家層面下,將公路運輸的發展依附于智慧公路的建設,使得傳統的公路運輸轉變為智慧運輸,大幅提升公路運輸的綜合效率。智慧的理念往往伴隨著環保的舉措,智慧運輸可降低傳統公路運輸對環境的污染,避免交通擁堵,從車輛方面降低尾氣污染物的排放,發展集約化運輸,推行多種交通方式并聯應用,將運輸效率提升至極致,擺脫貨物運輸的單一性,充分解決由于地域、氣候、南北差異等各種市場環境差異造成的貨物在產銷空間、時間上的分離。
公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專業人才的加入與奉獻,這就意味著,行業應規劃布局,充分調研行業崗位需求,與高校聯合,增設公路智慧運輸專業,培養研究型人才;推動校企合作,鼓勵相關企業與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培養實用型人才;招募社會專業人士,廣納意見,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培養決策性人才;或通過其他各種方式與社會各方加強合作,最終形成行業與人才的無縫銜接。依托于國家部委的相關文件精神,國內車企已經開始研發生產一批標準化、智能化、環保型運輸設備,著重提高新能源以及清潔能源的應用比例,不久的將來,這些新型的運輸車輛將會投入市場使用。公路運輸產業鏈上下游的部分企業,也在對運輸輔料進行綠色化的改造與研究,包括可重復使用的貨物存放器架、可降解的包裝材料等,這些都將與未來智慧公路并聯發展,形成綠色化的公路運輸。
公路運輸領域應積極向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的“三化”方向靠攏,積極轉型升級,繼續保持高速優質增長的經濟態勢,在現有碳排放量持續增長的實際情況下,采取種種經濟有效、科學合理的措施,克服減碳壓力,依托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遠景目標,從燃油到運輸車輛,從運輸方式到運輸路徑,從智慧監測到大數據中心的建立,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升級和產業變革,對于本行業來說,這將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于從業人員來說,更是歷史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