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紅
(安徽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230601,安徽合肥)
“咖啡、可可、茶”并稱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無論從種植面積和產量,還是飲用人數來講,茶葉均可三分天下有其一。飲茶品茗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經常喝茶,可以延緩衰老,降低罹患癌癥和心臟病的風險,多飲茶還可以舒緩消化系統,預防惡心和抽筋等。在我國,開展茶產業研究既可以增加茶農經濟收入,還可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安徽共有12 個市58 個縣市區產茶,茶葉栽植面積為19.47 萬hm2,機械化作業面積達12 萬多hm2,通過有機、綠色、無公害茶園基地認定的有10.67 萬hm2,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為1.33 萬hm2,干毛茶總量達12萬t,一產總產值達71.10 億元;全省涉茶農業人員有300 余萬人,生產經營者有100 余萬人;擁有初精制茶廠7 000 多家,各類茶葉機械11.1 萬臺套,茶葉交易市場700 多個,茶葉合作組織200 多家。
安徽茶產業具有先天和后天的發展優勢。一是自然條件優越。安徽地處我國茶樹生長區域的東北部,分布于長江南北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肥沃,植被豐富,雨量充沛。尤其是山區,云霧多,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茶樹有效成分的積累,茶葉品質優異,生態條件得天獨厚。二是名優茶種類多。全國十大名茶安徽省有其四,境內的黃山山脈和大別山山脈分布著眾多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所產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和霍山黃芽等89 個名茶列入了《中國名茶》榜。三是科教力量雄厚。有全國最早的茶科所安徽省農科院祁門茶葉研究所;有全國最早的茶學專業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農業農村部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也設在此;有全國公辦的兩所茶業專科學校之一黃山茶業學校(黃山技術學院)。
近年來,安徽省除傳統四大名茶外又逐步發展一批新興名茶,如安徽天方茶業集團出品的“天方”霧里青,黃山謝裕大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漕溪”毛峰,安徽一笑堂茶業有限公司出品的“一笑堂”,六安瓜片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徽六”,均已成為我國茶葉行業中市場占有率最高、規模發展速度最快、品牌知名度最高、營銷網絡最健全的茶葉品種。另外還有安徽正韻莊茶業有限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論克賣的正宗極品猴魁“王魁成”,黃山市猴坑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價比黃金貴的高端“猴坑”,全程可追溯的“敬亭綠雪”,王者歸來“迎客松”,上海快速消費品市場領軍金品獎“汪滿田”,世界紅茶“潤思祁紅”,國禮名茶“新安源”(贈俄羅斯前總理梅德韋杰夫),炒青之王“松蘿茶”等等大批茶葉新貴。
中國茶葉生產機械化的正式起步是在1950 年代。當時成立不久的中國茶葉公司提出了利用機械提高制茶生產能力、降低成本、以銷定產、促進我國茶葉生產及貿易恢復和發展的設想。利用國家資金,安排上海、杭州、無錫、濟南等地的機械廠,以仿為主,加工了一批包括揉捻機、解塊分篩機、自動烘干機和篩分機等在內的茶葉機械2 300 多臺,在華東和中南等重點茶區籌建了一批初、精制機械化茶廠,為我國茶葉加工機械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示范。與此同時,茶區人民開始創制以人力、畜力、水力、機電為動力,適合加工各類茶的機器,諸如鐵木結構。1970 年代以后,我國機械行業不斷加大茶葉機械產品的開發力度和深度,產品種類不斷增加,性能快速改善,尤其是1980 年代以來,市場上名優茶和特種茶的需求量增加,推動了我國名優茶和特種茶加工機械的研制和開發。目前,大部分名優茶和特種茶的全過程或部分工序已實現機械化。積70 年之努力,一個較為完善的茶葉機械行業在我國已形成。
據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擁有茶樹修剪機56.13 萬臺、采茶機18.90 萬臺、茶葉加工機械154.27 萬臺套,茶園生產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為:中耕21.2%、施肥9.1%、植保34.9%、修剪39.5%、采收36.8%、田間轉運39.5%。我國茶園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為28.10%。
安徽茶葉機械化總體水平不高。2019 年全省擁有茶樹修剪機90 995 臺,茶葉機械修剪面積為10.34 萬hm2,機械化水平達到51.0%;中耕生草面積為4.13 萬hm2,機械化水平達到20.3%;機械施肥面積為2.31 萬hm2,機械化水平達到11.4 %;機械植保面積為7.95 萬hm2,機械化植保水平達到39.2%;采茶機保有量為11 87 7 臺(包括單人和雙人采茶機),茶葉機械化采收產量為39 676 t;擁有茶葉加工機械264 930 臺(套)。
(1)地形復雜多樣,先進適用機具派不上用場。安徽省茶葉生產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區,這樣的區域地形復雜多樣,限制了茶園管理環節機具的使用,茶農只能選擇功能單一、結構簡單、體量較小的微小機具,增加了生產過程中使用機械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農業機械的優勢不能充分展現。
(2)茶園基礎設施陳舊,改造成本高。茶園管理機具對茶園的基礎設施有一定的條件要求,但安徽省老式茶園多,水、電、路、埂破舊,茶園種植的多是多年的傳統老茶樹,在茶園建立初期沒有綜合考慮農業機械的應用,茶園基礎設施很難適應現代茶園管理要求,若要綜合改造但成本過高,限制了茶園更新換代步伐。
(3)茶葉機具研發能力不足,可供挑選的機具短缺。茶葉機具由于研發難、利潤薄、單型號機具市場規模小,農機企業不愿過多投入研發成本,除了微耕機、茶葉加工機械等,很難找到適宜山區茶園的中耕施肥、名優茶采摘等機具。
(4)生產規模不大,龍頭企業帶動效益差。安徽省茶葉生產經營呈現小、散、弱的特征。傳統的農戶都是分戶經營,資金和人員得不到有效利用,調動不了茶農應用農業機械和配套技術的積極性,增加了農業機械生產中的使用成本,農業機械作用發揮受限,其經濟效益不能體現出來。
(5)享受購置補貼手續復雜,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農業機械對部分相對落后的山區來說,購買和使用的費用都比較高,一些適用于當地的農機未上補貼目錄或者補貼比例偏低,申請手續復雜難辦;現有茶葉機械作業季節短,作業時間集中,作業后閑置時間長,相關機具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機具的使用效益低;茶葉機械的維修和售后網點不全,服務時效差。多種原因導致農戶不愿意接受先進的農業機械,從而制約了茶葉生產機械化發展。
(1)以宜機化改造為抓手,促進丘陵山區科學治理。在適宜的丘陵山區開展宜機化改造,使陡坡變緩、小塊變大、貧瘠變肥沃、彎路變直、窄路變寬,初步解決茶園機械“下田難”“作業難”等生產問題。
(2)優先發展茶園標準化,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程。加速老茶園改造步伐,使老舊茶園“水、電、路、埂”配套;高起點建設新茶園,建成一批基礎設施完善、品種結構合理、標準化管理的綠色、生態、高效生產基地,建立更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標準化茶葉生產基地,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葉認證范圍,積極組織力量申報“地理標志”茶。
(3)加強政策扶持,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以購機補貼政策為杠桿,加大對優質高效、先進適用的茶葉生產機具的購機補貼力度,不斷增加農機補貼品目和相關產品種類,鼓勵市縣區政府對具有當地特色的茶葉生產機具進行疊加補貼,調動農民購機積極性,引導農民選用適應丘陵山區的茶葉生產機具;同時還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籌措資金多點建設丘陵山區茶葉生產農機示范基地,以點帶面擴大茶葉機械化生產范圍。
(4)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向規模化產業化要效益。規模化促進產業化,精心培育茶葉專業合作組織,以龍頭帶聚集,促進茶產業振興;進一步加強宣傳,既要采用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媒介,也要借助融媒體引領合作社在茶葉生產各環節積極應用農業機械和農機技術;建立和完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一支結構穩定、素質高、戰斗力強的專職農機推廣服務隊伍;建立健全創新機制,鼓勵茶園作業新機具的研發,激發相關部門、機構、農村能人的研發熱情,為提升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出謀劃策。
(5)研發推廣茶園生產技術新模式,不斷推進“機信”融合。立足科研院所及農機生產企業,搭建“科技協作”平臺,推進茶葉生產各環節農業機械的研發,補齊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和裝備的短板。加快推進茶葉產期全程機械化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引導使用先進科學技術,彌補信息化建設短板弱項,用信息化手段助推管理精細化、提高農機利用率,提升管理水平。
安徽是全國茶葉主產省之一,茶園常年栽植面積為19.47 萬hm2,總產值達12.86 萬t,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 億元。茶葉是真正的大產業和朝陽產業,示范推廣茶產業機械化,可以減輕茶農勞動強度,增加茶農經濟收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