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品,張琰韓
(1 樂業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2 樂業縣有機農業發展站:533200,廣西樂業)
2020 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不僅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而且為后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產業扶貧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消除鄉村地區貧困根源與“涵養致富基因”中展現了突出價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借助特色農產品的產業扶貧舉措,不僅打贏了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而且積累了農村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方向與指引。尤其是樂業縣借助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建設,有力提升了本地特色農產品“一體化”發展水平,帶動了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為此,對樂業縣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相關議題進行研究,無疑頗具現實必要性。
樂業縣屬于典型的西部內陸縣,長期以來受到自然條件、地理區位、產業發展基礎及資金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一直處于“貧困縣序列”。經過各級協同配合,在黨委政府集中統一領導和樂業縣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至2020 年11 月20 日,樂業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也標志著樂業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此期間,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建設,對樂業縣產業發展、扶貧工作、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穩定繁榮提供了多元動能,其突出價值需得到足夠重視。
首先,從脫貧攻堅角度來說,構建“一體化”“多維度”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可以協調各方特色農產品資源,完成市場要素配置,提升本縣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厚植產業優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與品牌含量,確保特色農產品助力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為今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其次,搭建特色農產品產業鏈,能夠為樂業縣域經濟發展繁榮提供有力支持,進一步突出本縣農業資源優勢,為本縣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市場化創造良好條件。如,以縣級“5+2”和村級“3+1”特色主導產業為重點,依托樂業縣農業資源優勢,建立和完善集生產、加工、儲存、冷鏈、運輸、銷售等多環節的生產經營體系,可以進一步完善上下游貫穿的全產業鏈利益共享聯結機制,構建一二三產業疊加融合的現代產業扶貧體系,為產業特色和文化特色相結合的特色農業強縣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總之,推動樂業縣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建設,疏通產業發展渠道,貫穿上下游發展路徑,對產業扶貧、縣域經濟發展、特色農業品牌打造及全產業鏈利益共同體建設都具有突出價值。
樂業縣立足于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建設需求,要在規章制度、政策及上層管理方面為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建設提供有效支撐,為縣域特色農產品協同發展創造良性條件。要充分認識到,特色農產品既是樂業縣重要的農業資源,也是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切斷貧困源、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因此,縣、鄉、村三級要密切協同,形成上下一致、協調共振的工作機制,健全規章制度,給予政策傾斜及扶持,確保特色農產品形成集群發展效應,確保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建設取得切實效果。
具體來說,要進一步突出本縣特色農產品開發、利用、生產、管理、銷售等多渠道融合的優勢,將縣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進一步延長,提升精細化管理程度,在規章制度約束下推進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建設,降低外部隱患風險,提升特色農產品整體競爭力。尤其是各鄉鎮、各區域根據特色農產品的差異化屬性,制定具體舉措,給予定向政策扶持,以進一步釋放特色農產品發展優勢,確保產業鏈構建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樂業縣的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具備顯著的獨特性,即以農業資源、特色農產品為牽引,可以形成“以點帶面,輻射延續”的發展態勢。在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搭建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并以此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跨產業協同發展,不僅可以極大提升農產品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可以做大做強縣域產業品牌,進而實現樂業縣經濟整體快速發展。具體來說,以“三產聯動、多業融合”為發展目標,通過積極發展創新農業,跨界推進扶貧產業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可以形成“特色產業+”多業態發展的新態勢,從而在壯大特色農產品產業基礎上實現三類產業集群式發展。在此基礎上,樂業縣應全面推進產業創新、技術創新、理念創新,扶持特色服務業、特色旅游業等關聯性產業,著力塑造縣域經濟發展的全新格局。
近年來,樂業縣積極出臺各項舉措,以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市場營銷為依托,建構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切實提升了縣域特色農產品競爭力。與此同時,樂業縣布局以多功能拓展為目標的協同產業格局,促進了扶貧產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培育了全新的縣域產業增長點,而且實現了就業增長、產業轉型與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
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建設要建立在農產品有效生產與管理的基礎上,即以農產品為根本,切實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與產業服務質量,這是提升特色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為此,樂業縣積極探索符合本縣實際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建設路徑,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強農、技術興農舉措,有效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質量與管理效能。如以樂業縣較為知名的綠茶、紅茶、白茶、獼猴桃、芒果等特色農產品來說,在種植、栽培及田間管理全過程中,不僅需要現代農業科技的有效“加持”,也需要相關技術人員的“下沉式指導”。為此,樂業縣積極推動農業技術人員下鄉指導,同時運用各類平臺和媒介推廣現代農產品種植與管理知識,確保廣大種植戶掌握農產品的栽培與種植管理技術。
樂業縣將綠色品牌理念貫穿于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大力推廣和創新綠色發展模式,研究出臺了各種有利于特色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設綠色農業產業體系和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了從種植到消費的全程監管,確保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另外,通過積極的技術指導與推廣,廣大農產品種植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顯著提升,如獼猴桃、芒果的栽培技巧、水肥管理知識、病蟲害防治舉措等,農產品種植戶在實際種植及田間管理中應用這些農藝技術發揮了實際功效。總之,以技術支撐、科技引領為先導,樂業縣促進農產品生產及管理的全要素控制,對完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過疏通市場銷售、營銷及服務渠道,可以搭建順暢的特色農產品銷售網絡,從而為樂業縣特色農產品由農業資源向市場效益轉化提供有力支撐。在產業扶貧、脫貧攻堅背景下,樂業縣積極推進市場銷售渠道及網絡的構建工作,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產業效益與社會效益。尤其是通過本縣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培植、規模定向與資金扶持等各項工作,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日益完善,農民群眾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例如,紅心獼猴桃是樂業縣的特色農產品,也是產業扶貧的重點扶持方向。從2016 年開始,經過5 年持續發展,樂業縣把獼猴桃種植面積從原來不到666.7 hm2發展到現在全縣3 000 hm2,規模效益不斷提升。同時,按照貧困戶產業全覆蓋目標,在5 個鄉鎮都發展了獼猴桃特色產業;按照獼猴桃人均種植面積0.033 hm2的標準,建成了1 333.3 hm2獼猴桃產業園區,分片分塊精準劃分到每一戶并頒發股權證書,今后脫貧農戶逐年增收。另外,樂業縣還積極發展村集體獼猴桃扶貧產業園113.3 hm2,每個村獲得1~2 hm2,2021 年全縣88 個村每個村集體收入3 萬元以上。
通過努力,以特色獼猴桃為主體的農產品種植取得了有效進展,農民群眾收益不斷增加,有效助力了產業扶貧及鄉村振興工作。此外,借助龍頭企業的有效帶動,廣大農戶積極性不斷提升,尤其是公司采取“五統一”(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品牌銷售)措施,解決了群眾的資金、技術、銷路等問題,免除了群眾的后顧之憂。
綜合來說,樂業縣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十分突出,產業集聚與協同發展的必要性進一步凸顯。樂業縣要立足于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建設需求,推動政策切實落地及各項制度優化升級,加大產業協同支撐力度,提高技術與管理效能,確保產業渠道進一步疏通,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綜合效益,提高群眾的滿意度與獲得感,為縣域經濟繁榮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