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楊 波

日常教學中,筆者時常發現某些學生在外貌打扮方面無法做到依據場合穿得體的服裝,在學校等場合身穿一些過于奇異的服裝,是對老師同學缺乏應有的尊重。這些表現正是學生審美認知偏頗、審美趣味淺薄、審美情感冷漠的表現。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學生在美育上出現了問題。
唐詩宋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中華民族最美好的精神品質。教師要以中國古典詩詞為載體,有效開展美育,引領學生品讀經典,感知古典詩詞的文學之美、藝術之美、思想之美、境界之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培養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最終把學生塑造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與美好心靈的人。
審美心理,簡單地說就是人在審美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通常包括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和審美理解。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首先通過視覺聽覺感知,然后上升到知覺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審美感知);進而把感知到的表象加以改造重組,構成全新的意象(審美想象);當審美主體對客觀事物的體驗外射到審美客體上時,就會產生情感共鳴(審美情感);于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形成整體的把握和領悟(審美理解)。這便是常見的審美的心理過程。
教學過程中,誦讀是構建良好的審美心理的有效途徑。唐宋詩詞中有大量描寫自然風光的佳作,學生在誦讀中依靠視聽感受自然之美,感知詩詞的意蘊情境,并由此形成帶有明顯個性化色彩的印象,與實際生活體驗相結合,由物及物由物及人,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就會產生喜悅、悲傷、憤怒、憂郁等各種復雜的情感,從而形成對審美客體的理解,美的享受得以升華,進一步獲得精神滿足。
例如,誦讀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名篇《山居秋瞑》時,學生仿佛看到詩人筆下明月、清泉、竹喧、蓮動、浣女、歸舟這些聲、色、動、靜相結合的清秋雨后初晴時的山村圖景,宛若看到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恬靜而優美,學生感知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清幽、淡雅、明凈之美。誦讀詩圣杜甫的《江村》時,學生頭腦中浮現的是初夏的風景,浣花溪畔,江流繞村,妻兒相伴,其樂融融,詩人縱情抒懷,愉悅之情躍然紙上,學生感知的是寧靜、閑適、恬淡、溫馨的生活雅趣。誦讀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學生從視覺、聽覺和嗅覺感受到夏夜的山村風光,明月清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學生感知到的是恬靜自然,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聽名家范讀,在范讀過程中通過語音、語調、語速、節奏、情緒、情感等變化把學生帶入作品,引入情境,感染學生。學生朗讀時,教師可領讀、齊讀,甚至配樂朗讀,喚起學生對詩詞的想象,激發情感,在反復誦讀中不斷體味、感悟、積累。學生在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美中品味詩詞的神韻,純潔靈魂,豐富精神。沒有由外而內的美的汲取,就沒有由內而外的美的表現。誦讀詩詞讓學生內心安寧,對“什么是美”形成一種認識、一種態度,并內化為比較穩定的認知,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心理。
審美鑒賞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審美主體調動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對審美對象品評的能力。審美創造是審美實踐的最高境界,一切審美活動在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審美創造。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入木三分的精彩講解,從鑒賞“美”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經歷、作品背景、思想內涵、藝術特色,學生厚積薄發,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提高鑒賞能力,完成審美創造。
詩詞之美,在于意境,如詩如畫如臨其境。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和創造力,注重引領學生體悟詩人對平常事物的細致觀察后發現的美、感知的美,學生領會意蘊,與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充滿愉悅,喚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頗具盛名的描寫西湖的七律,處處透著春的氣息?!皫滋幵琥L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詩的點睛之筆至今廣為傳誦。詩人通過仔細觀察,捕捉到了西湖春色中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的變化,生動地描繪了自然之物的活潑情趣和春的生機,將早春的西湖描寫得春意盎然。而“漸欲”和“才能”是詩人觀察時的感受,這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再如,宋代楊萬里的《小池》,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詩,詩中描繪了明媚的初夏風光,樸素自然。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為歷代傳誦。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詩人精細地觀察、敏銳地發現,既是對大自然的頌贊,更是對生命的頌贊??梢?,創造首先表現為發現,而發現離不開觀察。
美源自靈魂深處,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了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追求,就會用美的眼光尋找、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在愉悅中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生活的熱愛、生命的熱愛。
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引導學生在審美實踐中認識生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注重挖掘詩詞中的情感因素,指導學生充分感受詩詞中高尚的品德、思想、行為,區別真善美、假惡丑。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李白樂觀自信,對理想執著追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蘇軾一生屢遭貶謫,但逆境中依舊倔強而曠達;陸游的一生始終把個人的生活目標、抱負理想與抗金北伐收復中原的大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愛國精神和戰斗激情洋溢在他的整個生命中……這些詩詞內容和詩人們的經歷揭示了人生意義、人生哲理,體現了精神力量、道德風范,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樹立崇高的理想,在心靈上積淀人類道德的精華,形成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質,影響學生未來的人生追求。
此外,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積累審美經驗、豐富審美情感,在審美實踐中進行美的鑒賞和領悟。學生受到美學、文藝的感染,心靈得到陶冶,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深遠長久。
經典詩詞是獲取知識的寶庫,當學生學習這些經典詩詞,感知詩詞抑揚頓挫的音律美、洗練自然的文字美、深邃高遠的境界美,不僅身心愉悅,而且潤澤陶冶了學生的思想、品德與情操。
美育從來都不是空洞的說教,以古典詩詞為載體加強美育,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認識美與丑、善與惡、感性與理性、現實與理想,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中求真、向善、尚美,為美好的人生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