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解放街小學 楊艷霞
核心素養視域下,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全面展示語文課程的德育價值與優勢,注重在語文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現語文課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學生擁有一個正確、積極的心理,從而以最佳狀態投入語文知識探究中,營造溫馨、健康的語文課堂教育氛圍,讓學生在掌握語文學科知識、技能的同時,促使學生身心協同成長、發展。同時,要想實現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師一定要結合文本內容,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靈活設定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人文素養,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語文課堂活動效率和質量。
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下,只有將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切圍繞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靈活設定語文教育方案與教育活動,讓學生更加自主地投入語文課程活動中,從中收獲更為豐富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能夠排解學生內心的不良情緒和消極心理,讓學生以更樂觀、積極的心態去探索知識,收獲理想的語文學習成果,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之后參與課程活動奠定扎實的基礎。另外,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夠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多角度、多視角去探究學科問題,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化解矛盾和問題,強化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從中獲得學習的榮譽感、自信心,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全面消除學生內心的各種壓力。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更為關注如何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課程知識、技能,忽視了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可行性,不利于展示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這樣不僅無法增強語文課程活動有效性,還會讓學生擁有嚴重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不具備正確排解不良情緒的技巧、方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改革、優化,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中較為關注如何落實“雙減”教育政策,希望在緩解學生各項壓力的同時,提高課程活動教學質量。但是在實際的語文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將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識,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但缺乏相應的方法、技巧,依然是用口頭傳授、講解的形式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缺乏在課程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理念的意識,根本無法實現兩者之間的深度融合。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圍繞核心素養來修正、優化語文課程教學過程,注重疏導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促使學生實現綜合成長。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下,要想實現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一定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探究兩者之間的切入點,用學生能夠理解的形式來剖析知識,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更為深刻地感知文本知識,取得最佳的語文教育成果。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和文本之間的直接對話,無形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剖析《小馬過河》文本知識期間,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學習生字、生詞,從中積累好詞好句,還要帶領學生和作者展開心靈的交流、溝通,了解作者在寫作期間想要表達的情感、意蘊。學生通過深入剖析與學習能夠明白,文章中鼓勵人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要存在過度依賴他人的心理,而是要學會自主思考與探究,擁有面對困難、生活的勇氣。教師除了讓學生自主賞析文本內容,還需要提出課堂問題:“小馬在第一次過河期間為何會失敗?那第二次順利通過的原因是什么?”并且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現文本內容,從中尋找答案,用心感知文本中蘊含的哲理、道理,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其次,在挖掘語文文本知識期間,要想實現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師要設定趣味性的語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剖析文本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元素。例如,在講解《落花生》文本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辯論賽活動的形式來剖析、閱讀文本內容,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落花生組或者蘋果組,讓學生通過正反方辯論,從中感知到像花生一樣的人,比較老實本分,這是一份難得的品質,但是缺乏表達自己才華的勇氣和自信心;像蘋果一樣的人,雖然擁有勇氣和自信心,但是性格較為浮躁。通過深入剖析文本內容,教育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做到謙虛、勇敢,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要想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改變以往單方面講解、灌輸語文知識的形式,而是要以開展活動的形式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身心協同成長發展。首先,教師要圍繞文本內容,開展一些制作類、組織類、設計類、交際類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失敗的感覺,鼓勵學生積極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觀點,這樣能消除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課堂活動。同時,在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做到不退縮、不畏懼,勇于迎難而上,強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其次,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要以游戲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剖析知識、運用知識,還要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促使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改變學生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讓學生在趣味化的語文游戲活動中學會排解內心的不良情緒。最后,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通過辯論賽活動、演講活動、詩朗誦活動,提升學生的耐挫力,增強學生自信心、上進心、自尊心,讓學生在他人面前勇于表現自我、表達自我,消除學生的膽怯、自卑心理,從中了解學生真實的困惑、想法、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閱讀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教師要在閱讀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改變以往示范閱讀的形式,要圍繞核心素養來落實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深入挖掘文本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文本剖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促使學生全面成長。此外,教師要創設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活動,從中挖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式閱讀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真實情景,讓學生融入情感去朗讀、閱讀,通過閱讀文字知識來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陶冶學生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心理,幫助學生排除內心的負面情緒,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這樣既能提高閱讀課堂活動效率和質量,還能促使學生間的深度互動、交流,拉近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在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文本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展開朗讀,在學生的合作閱讀下,能夠用心感知人物角色,從中體會藺相如與廉頗的價值觀,排除學生內心的錯誤價值觀與不良情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在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要開展問題引導式閱讀活動,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比如,可以讓學生閱讀《狼和小羊》《農夫與蛇》等故事,并且提出問題:“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哪些道理?”在問題的引導下,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與思考,從故事中挖掘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既能疏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引導學生多層面看待問題、事物,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要想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教師要圍繞語文教學目標,科學拓展語文教育空間,以此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讓學生從中獲得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思想覺悟,實現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教師要圍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價值觀目標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實現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整合,為學生提供獨自實踐、自主探究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學習意識。比如,在閱讀《藍色的樹葉》文本知識期間,這篇文本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人和人之間需要相互幫助。由此,教師可以圍繞這個目標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定“生活中的熱心人”主題活動,讓學生以辯論賽、主題演講的形式來開展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樂于助人意識,培育學生自立、合群、活潑開朗的人格,展示出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其次,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教育目標來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行為、學習行為,防止學生出現不穩定、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排解學生內心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強化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比如,在講解《陶罐和鐵罐》文本知識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本中所要表達的思想、道理,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多層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正視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從而能自信學習、生活,促使學生身心綜合化成長、發展。最后,教師要圍繞語文教育目標,要對課內素材知識進行拓展,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駱駝與羊”的課外課文,讓學生對“尺有其長,寸有其短,相得益彰”道理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在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學習知識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讓語文課程教育彰顯出人文關懷的價值。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要想實現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觀,以此獲得學生的支持、肯定,從而能夠更加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在開闊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師要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感染與影響學生。羅曼·羅蘭曾經提出“要想在別人心中撒播陽光,那么自己心目中一定要擁有太陽”。同樣,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展示自身的榜樣精神,在講解知識、傳授技能的同時,能夠用親切、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此消除學生緊張、焦慮的學習心理,做好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同時,教師要利用自己的情緒帶動學生的情緒。如在講解有關愛國主義的文本知識期間,教師要聲情并茂地講解知識,用動作、眼神、笑容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從中深度剖析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態度,讓學生以最好的狀態去探索知識。其次,師生之間一定要構建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學會信任、尊重、理解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程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勇于向教師傾訴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教師加以修正、調整、輔導,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理。另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想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綜合的了解。通過對小學生展開調查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由于受到父母的過度關心、溺愛,很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由此,在講解文本知識期間,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閱讀《兩只小獅子》《自己去吧》等閱讀素材的時候,教師要幫助學生改變自己的依賴心理;在閱讀《將相和》《爭吵》等閱讀素材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排解內心的嫉妒情緒,無形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圍繞語文課程的特征,對課內文本知識展開延伸、拓展,有技巧、有方法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學習、探索、應用語文知識期間,健康、和諧、全面地發展,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注重拓寬、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學生推薦一些優質的、有內涵的讀本內容,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實現小學語文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