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實驗小學 張金強
在當前教育模式下,仍有部分教師都陷入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誤區中,一味地注重學生數學紙面成績的提升,導致教學環節出現了按圖索驥的機械化結構。這一結構使學生在傳統教學環節中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了對知識的掌握上,教師也未能在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脫離既定的教學框架,致使學生建立的知識體系缺乏靈活性,在實際解決問題時難以靈活調用知識結構,更不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社會實踐環境中,真正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文將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為例,簡要論述教師應如何系統地做好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究。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學的根本,但是部分教師卻只做到了傳道,他們通過教材提供的教育目標和知識框架結構為學生講述理論知識,照本宣科地念教材、讀PPT,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呆板,難以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特性,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脫軌,導致學生只能解決學過的問題,而不能解決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
教學目標的局限性主要是因為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上存在著功利主義的思想,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中往往為學生灌輸解題技巧而忽視了學生自主思維的過程,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在調查實踐中發現,只有少數的學生在遇到數學難題時有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的意向,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詢問教師。同時,教育目標的局限性還讓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的解題過程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獨特的思維見解。
現階段的考試對學生的答題格式要求越來越嚴格,解題過程的分數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對解題技巧的講述慢慢轉化為了對解題技巧的灌輸,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解題能力,以便交出一份高分的答卷。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局限導致學生的解題過程以及解題方法受到了限制,學生只認標準答案和標準的解題過程,形成了思維定式,不能及時地發現問題。教師因為只注重答題的標準性而忽視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的過程,固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不利于學生發展。
筆者認為,數學課堂應該是鮮活、和諧、互動的課堂。但是如果教師只注重教材,根據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框架和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雖然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但是卻讓數學課堂十分呆板、單一,難以體現數學本身的樂趣以及小學生應有的活力。新課改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知識灌輸者的身份,應向促進者的角色發展,這樣改變目的是讓教師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而在數學教材中挖掘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是讓數學課堂“活”起來的關鍵。同時,通過數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還能讓學生將目光轉移到生活知識的探究中,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認識數學和實踐數學,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體檢中的百分數——百分數(一)”為例,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情境的方式挖掘教學素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且打通數學知識點與生活之間的渠道,讓學生在了解生活的同時認識數學,在知識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個科普的小視頻,讓學生了解人體每天需要攝入2500毫升的水分,其中從食物中會獲得大約1200毫升的水分,而通過飲水大約會獲得1300毫升的水分。在通過具體情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師要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例如,教師提問學生:“我們從食物中獲得的水分占每天攝水量的百分之幾?飲水獲得的水分占每天攝水量的百分之幾?”教師通過提問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內容的聯系,也讓學生通過實際情境和教師提問掌握百分數的概念和求百分率的方法。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教師為學生播放利用百分數計算學生的出勤率、合格率的過程。通過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百分率在生活中的應用意義,并且能運用基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相聯系的問題。例如,教師讓學生了解合格體重的指標,并計算全班學生體重合格人數與總人數的百分比,或者讓學生計算班級中男生與女生的百分率、考試成績中的合格率等問題。通過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也在不斷地探究中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更加注重教師理論知識的灌輸,這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沒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學生在整個課堂的參與度也不高,這使他們在學習時更注重教師的想法,而忽視了自己的學習進度與獨特思維。這也就導致教師的教學難以準確地把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思考,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更應該做好教育的啟迪工作,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讓學生在猜想中進行多維度的思考與探索,這樣既能使他們享受數學探索的過程和數學學習的樂趣,還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實際探索中啟迪智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講出自己的認知和觀點。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三角形并進行拼接。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兩個三角形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于是就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1/2的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且給予肯定,還要鼓勵學生探究其中的規律。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如小組探討交流、生生探討交流等,使學生能在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指導之下不斷總結規律,既提高解題能力,又拓展思維能力。
再如,教師在教學“趣味拼搭——觀察物體”時,可以利用正方體、長方體拼搭出一個不規則圖形,并讓學生從自己座位的角度觀察物體,在草稿本上畫出自己看到的圖形。當學生畫完之后,教師讓他們舉起自己畫的內容后相互觀察,檢驗自己畫的圖形與其他人畫的圖形是否一致,思考“如果畫的圖形不一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時有學生表示:“因為從我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后邊有一個正方體,如果從正面看,正方體就被前面三個正方體擋住了而看不到了。”于是筆者接著說道:“你觀察得十分仔細,當我們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時,物體很有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樣貌。”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說法,筆者又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親自動手拼搭出一個物體,然后學生各自從物體的前、后、左、右四個角度進行觀察,看看每個人看到的物體是否一樣。通過該實踐活動,學生能親身體驗探索數學問題的過程,也能收獲數學智慧。
新課改讓教育不再是傳統的機械式的教學形式,而是更加靈活地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利的互動式的教學形式。在教育實踐中,教師也應該構建一個更開放且具有多維互動形式的課堂,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讓教學形式更加靈活,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和自主發揮的空間。同時,互動式的教學還能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并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既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學生思維拓展的根本方法。

在互動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以“摸球游戲——可能性”為例,教師就可以借助摸球游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同時也幫助學生獲得初步的概率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問題,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既能把握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把握好教學進度,建立師生之間的互動,以構建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課堂。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構建線下自主探索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探究生活中有關此教學內容的生活問題,然后讓學生爭做“教師”,對生活中問題的發現以及解決過程進行講述。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利用課余時間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且在數學問題的實踐去拓寬應用思維,在課上與其他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溝通中引導數學思維的提高和解題能力的提升。
互動教學方式更側重于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啟示,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后,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再深入思考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關注污染——分數加減法(二)”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以及通分知識。教師通過教材,為學生創設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性、社會性的環保情境,為了讓學生利用已學的同分母分數加減運算知識思考異分母分數加減的方法,教師對學生說:“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是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如果是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那么我們可以怎樣計算?”有的學生說:“是需要把它們的分子或者分母變成一樣的嗎?”教師夸學生:“你的想法非常對,那么是變分子還是變分母呢?”學生根據分數的性質便可以得出“將分母變為一致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數計算”。于是教師與學生一起繼續探索“如何將異分母分數變成同分母分數”,由此引出“通分”的知識。而學生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不斷地拓展思維,最終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上進行轉變,改變以往急功近利式的教學理念帶來的學生思維僵化、解題過程單一且機械的現象,通過轉變教育方式和改變教育觀念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具有拓展性的思維引導,針對同一問題探索不同的解題方式,這樣既能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也能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一舉兩得的教學目的。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設置數學問題,并不斷地變化問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進一步發展,也能讓學生在解決創新性的問題中提高解題能力。
以“采訪果蔬會——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為例,教師就可以通過具體的應用題讓學生在計算的實踐中回顧、整理、歸納計算的基本方法,并且讓學生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探究不同的解題過程,這樣既讓學生經歷了新知識的探究過程,感受計算策略的多樣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提出問題:“一輛小汽車上午三個小時共行駛了180千米,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午又行駛了兩個小時,這一天小汽車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得出答案。有的學生算出平均一小時行駛的里程,然后求出下午行駛了多少千米,最后相加,列出的綜合算式是180÷3×2+180=300(千米)。也有的學生是求出小汽車一天一共行駛了多少個小時,再求出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最后得出綜合算式是180÷3×(3+2)=300(千米)。還有的學生另辟蹊徑,算出6個小時一共行駛的里程數,再減去一個小時行駛的里程數,列出綜合算式為180×2-180÷3=300(千米)。不同方法代表了不同學生的解題思路,也代表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多樣性。通過同一計算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在實際計算中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也培養和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更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不僅能促使學生實現數學思維的發展,還能強化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為學生設計創新數學問題,促使學生解題思維的拓展;為學生設計互動問題,使學生在問答中解決問題。總之,解決問題能力在數學教育中十分重要,學生不能做“紙上談兵的將領”,也不能成為“橫沖直撞的莽夫”,因此這要求教師靈活、合理、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