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凌波
(赤峰市松山區農牧局,內蒙古赤峰 024005)
松山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峰市中南部,是赤峰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松山區耕地面積18.13 萬hm2,是全國200 個產糧大縣之一。種植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葵花及甜菜等,耕、種、收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1.3%。
根據松山區土壤類型、農業發展情況和以往經驗,主推2 種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1)秋季作物收獲后秸稈全量覆蓋越冬,次年春季進行適當秸稈撿拾作業+免(少)耕播種;2)玉米秋季收獲后留高茬或秸稈部分覆蓋越冬,春季免(少)耕播種。
玉米機收配套秸稈還田,留茬高度20 cm 以上[1],秸稈全量覆蓋越冬,次年春播前適當進行秸稈撿拾作業,剩余秸稈(或根茬)仍覆蓋地表,當表層10 cm土壤地溫穩定在12 ℃以上、含水率10%~25%時選擇具備免耕播種功能的免耕播種機播種,寬窄行種植模式下寬行65 cm、窄行45 cm、株距25 cm,一次性完成苗帶秸稈清理、側深施肥、單粒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2],中耕期間采用機械除草或化學病蟲草害防治。
玉米機收配套秸稈還田,留茬高度20 cm 以上,秸稈全量覆蓋越冬,次年春播前適當進行秸稈撿拾作業,剩余秸稈(或根茬)仍覆蓋地表,當表層10 cm土壤地溫穩定在12 ℃以上、含水率10%~25%時進行單一深松(加耙壓)整地,深松深度大于等于30 cm,動土量小于等于20%,選擇具備免耕播種功能的免耕播種機播種[3],寬窄行種植模式下寬行65 cm、窄行45 cm、株距25 cm,一次性完成苗帶秸稈清理、側深施肥、單粒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中耕期間采用機械除草或化學病蟲草害防治。
如表1 所示,在3 種耕作模式下,傳統模式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速效磷含量高于2 種保護性耕作模式,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土壤速效氮、速效鉀含量均明顯高于傳統模式。

表1 土壤肥力測定表
土壤水分、容重測定結果如表2 所示,2 種保護性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均高于傳統耕作模式。

表2 土壤水分、容重測定表
通過長期對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地塊、單一深松免(少)耕播種地塊、傳統膜下滴灌地塊、傳統淺埋滴灌地塊4 種模式監測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各地塊指標存在差異。1)免耕播種地塊土壤含水率高于其他地塊3%~6%,保墑效果明顯。2)傳統膜下滴灌地塊地溫高于其他地塊2~4 ℃。3)免耕地塊平均容重大于傳統耕作地塊0.17。4)播種前監測,免耕地塊有機質與傳統耕作地塊含量基本相同,免耕地塊平均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高于傳統耕作地塊5.30 mg·kg-1、0.06 mg·kg-1、1.47 mg·kg-1。5)經測算,免耕地塊出苗率小于傳統耕作地塊2%~3%;植株長勢差別明顯,2021 年7 月26 日測定顯示,免耕地塊玉米約3.0 m、15葉,傳統耕作地塊玉米約2.8 m、14葉,且秸稈相對較細。6)雜草主要由禾本科、闊葉類組成,免耕地塊每1 m2雜草比傳統耕作地塊多10 株左右。
不同種植模式下成本投入情況如表3 所示,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單位面積投入費用遠低于傳統模式。
經全面測算,留高茬免耕播種地塊玉米產量為921.87 kg/667 m2、單一深松+免(少)耕播種地塊玉米產量為926.41 kg/667 m2、傳統膜下滴灌地塊玉米產量為967.02 kg/667 m2、傳統淺埋滴灌地塊玉米產量為965.74 kg/667 m2,以玉米收購價格1.86 元·kg-1計算,產值分別為1714.68 元/667 m2、1723.12 元/667 m2、1798.66 元/667 m2、1796.28 元/667 m2;根據表3 數據,綜合經濟效益測算結果為留高茬免耕播種地塊、單一深松+免(少)耕播種地塊、傳統膜下滴灌地塊和傳統淺埋滴灌地塊的凈收益分別為1367.68、1300.12、1364.66、1300.28 元/667 m2。

表3 每667 m2 成本投入費用表
保護性耕作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土壤侵蝕風化,提高土壤肥力[4],減少作業成本,提高作物產量,是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地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保護性耕作各技術要素相輔相成,以秋冬季節作物根茬護土越冬、免耕播種為核心技術[5],區分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條件,將保護性耕作技術與農機、農藝、雜草防治及機械噴霧等配套技術綜合應用,統籌兼顧,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高效。
保護性耕作地塊出苗情況和周邊未實施地塊及往年出苗情況相比,不存在掉苗現象,出苗情況區別不大,但受地溫影響,前期苗長勢較弱,不如覆膜播種前期苗壯。
播種階段農資投入、機械作業投入、人工投入等較往年有所減少,抗旱保墑、防風固土效果明顯增加[6]。尖葉作物(如谷類)和圓葉作物(如豆類、蕎麥等)應年年倒茬耕作,否則化學除草時易受影響。
松山區現有玉米種植面積6.0 萬hm2,其他種植作物2.7 萬hm2,人均土地0.3 hm2左右,戶均0.8~1.0 hm2,傳統種植習慣為精耕細作,松山區玉米覆膜面積3.3萬hm2以上,占玉米種植面積50%以上,每667 m2產量900~1000 kg。改變耕作習慣讓農戶對產量有所擔憂,制約保護性耕作的推廣。
農戶之間思想認識、種植品種及種植模式不統一,不利于合作社及農機戶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時進行規模化作業,示范對比性不強。此外,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到,目前市場經營的主要免耕播種機型有吉林康達、德邦大為、河北農哈哈、河北潤源等,兩行免耕播種機價格都在4 萬元以上,四行免耕播種機價格都在7 萬元以上。由于以前的免耕播種機不適宜目前保護性耕作要求,重新購置機具價格高,農機戶難以接受,影響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
1)加強對農機操作人員和農戶的培訓。組織成立由農機、栽培、土肥及植保等多學科組成的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小組,為推進行動實施提供決策服務和技術支撐。做好機具選型、技術模式確定、方案制訂及培訓指導等工作。建立由作業組織、機具生產廠家及農業主管部門組成的戰略合作關系,各司其職,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和推廣。
2)依托農機合作社,促進保護性耕作推廣。松山區相關部門結合土地規模化經營和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提出了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三位一體”新思路。即以基地建設為平臺,以農機合作社為載體,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在基地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運用規范化、標準化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指導農機化生產。
各級農牧、農機部門要精心組織,規范實施。做好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作業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深松整地等作業的銜接配合,既要同向用力,又要各有側重。鼓勵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戶及墾區機務隊發揮裝備優勢,開展跨區作業服務。
各級保護性耕作專家組或技術指導組要在試驗對比、模式優化、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指導與培訓、機具選型、標準制定、高標準實施基地建設、實施效果監測等方面為推進行動提供支持。
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以及印發宣傳冊、明白紙等方式,廣泛宣傳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技術模式、質量標準,調動農民開展保護性耕作的積極性,充分保障土地經營者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或農機戶的知情權。開放監測平臺數據,為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戶及時掌握其作業質量進度提供方便。有條件的地區,可通過建立作業機手與農機化管理部門、技術部門、智能監測設備生產企業之間的手機微信群,創新管理、培訓、服務等方式,確保保護性耕作行動的推進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