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華
人類對于建筑學的認知,在經歷了功能建筑學、藝術建筑學、空間建筑學之后,現在己進入了環境學的階段,而且還在深化和發展中。這一概念的提出深刻地影響著我的設計理念和創作實踐。于是有了以下的感悟。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們共同生活的星球是一個叫做地球的生態圈,這是一個復雜環境的大系統;又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兩個分系統;從設計學的視角看,人居環境又可分為規劃、建筑、景觀、室內設計和公共藝術等等子系統。各個層級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共同維護地球村這個復雜大系統的良好運行與持續發展。
●以環境建筑學的觀念搞創作,在宏觀上要實現城市時空環境的延續性;在中觀上要創造具有所在地特點的形體與空間;在微觀上要著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的物理環境與精神環境。
●環境是建筑創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任何建筑都會落腳到一個特定的環境中。這個環境包括了自然環境、建成環境、人文環境,既有有形環境,也有無形環境。在這個意義上,這個特定環境就在某種程度上規定了擬建建筑的空間格局、體量、形式以至于氣質與風格;作為特定環境中新加入的元素,擬建建筑在彰顯自己的存在價值時,必須與特定環境相協調,和諧共生,成為其中的有機組成成分。
●環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自然環境雖然相對穩定,但人們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方式卻在不斷地提高。與此同時,人文環境則永遠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它對建筑的影響也更為深刻和復雜。人們的文化心態和精神追求是人文環境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往往決定著建筑審美與建筑創作的取向。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建筑師必須保持進取之心,努力體現此時此地此事這一文化環境中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們的群體心態,表達與這一文化整體的同構關系。換言之,環境的嬗變性,決定了環境建筑學的進取性。
●繼承與創新是建筑創作永恒的話題。過去對文脈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歷史文化的承上啟下。事實上環境包括了自然環境、建成環境、人文環境多個方面,文脈的傳承是對方方面面縱橫關系的綜合把握與應對。用環境建筑學的觀點看問題,更能深刻地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關系。環境不但有繼承的一面,也有創造的一面。當我們深刻地理解了環境的時候,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傳統文化,當我們恰當地創造了環境的時候,也就有了現代化的建筑。換句話說,建筑創作中文脈傳承的問題,本質上是環境順應、融合、嵌入、體宜、接續、創造和發展的問題。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文化的載體。建筑師扮演著三重角色:作為工程設計的受托方,當然要實現委托方利益最大化,但同時也應該是公眾福祉的協調者和社會文化的創造者。只有使自己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當時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的豐厚土壤中并能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經過時間的沉淀,方有可能成文化的遺產。
●環境建筑的本質是空間。幾千年前老子就曾說過:“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于建筑的使用者而言,主要是建筑實體圍合和界定的空間,包括建筑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它是人們生活日常體驗和感知的場景,除了滿足物質使用功能之外,還應創造讓人愉悅遐想的意境氛圍。這種空間的取得,有賴于建筑實體與其陳設科學的設計與藝術的塑造。
●環境建筑的創作與室內設計、園林景觀以至公共藝術密切關聯,實為一體。建筑實體部件的塑形、組合、材質、色彩、以及光線的運用構成了室內空間形態感知和體驗的基礎,家具、陳設和軟裝的設計對實用功能與藝術氛圍起著補充和提升的作用。而建筑形體作為外部空間的界面和視覺重點,與園林景觀、公共藝術一道成為意境營造的三駕馬車,不可分割。建筑師作為龍頭應統籌考量,為后續細分專業進一步發揮創造提供合理框架和想象空間。
●所謂環境,是對人產生影響和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但環境建筑學的核心是人,為人設計、為人所用。但又與傳統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不同,強調的是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持續發展,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整體哲學觀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
●環境建筑學是一個開放的學術范疇。當今的生態建筑、綠色建筑、本土建筑可以說是環境建筑學面臨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文化缺血等嚴重挑戰的深化和發展,而建構理論則是從建筑本體構建的方法論上提供了工具支撐
●程泰寧先生以廣闊而深邃的國際視野,從跨文化研究中提出了中國自己的建筑理論體系,以“天人合一”的境界為哲學基礎,以意境創造為美學特征,以相應的形式語言為表達媒介,應當成為環境建筑學指導思想和最高境界,從而實現“詩意的棲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