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熒 臧遠科 夏禎祥
辦人民滿意教育,一直是益陽教育踐行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益陽市堅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將教育事業發展納入到全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中強力推進。十年來,全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增長19.54億元,增幅45.87%,全市經費總投入達到607.14億元,其中2021年投入33.99億元。
圍繞“均衡、高效、公平、高質量”關鍵詞,益陽教育系統寫出了濃墨重彩的教育答卷。
推動教育均衡高效發展
10所,13.66億元,19324個學位。這一組數字是益陽市全面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的真實寫照。今年暑假,10所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轉公”。
益陽市教育局民辦教育科科長徐鐵華介紹,通過整體轉公、整體收購、租賃場地轉公、全額購買學位、關停等方式,分類規范、有序推進。
益陽師專附屬學校(原益師藝術實驗學校)是整體轉公的學校,也是唯一一所九年一貫制市直公辦學校。此前,這是所有著近20年辦校歷史、在民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學校。
這所學校是“民轉公”這場硬仗中最難打的一仗。“教師結構復雜,如何妥善安置266名教師,確保教育教學質量不滑坡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益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林英坦言。
召開教職工大會,解讀相關政策;組織離退教師、在編教師、臨聘教師分層次民主懇談、座談,就老師關心的待遇等問題進行詳細說明。“環環相扣,條分縷析。”林英說,校黨委班子成員責任包干、任務到人,深入了解教師需求,最終按照尊重歷史、有利發展、保持穩定的原則,確定了分流方案,保證了學校平穩、有序轉制。
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民轉公”工作,是人民群眾“有學上”的有力體現。徐鐵華表示,優質教育資源和優質學位,將能夠最大化、就近服務于區域內的老百姓。
據了解,2022年秋季學期,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17601人(不含政府購買學位數665個),實際占比壓縮至4.5%。益陽市的做法被湖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專報推介3次,在全省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專項工作視頻調度會上作經驗交流。
近年來,隨著益陽市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城鄉教育差距逐步縮小。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2.7894億元,完成161所(含2022年正在推進建設的53所)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投入3億多元,建成高標準的芙蓉學校5所。2020至2022年,新建鳳山小學、洗馬湖學校等14所學校,改擴建實驗小學、石碼頭小學等136所城鎮中小學校,公辦義務教育供給能力有效提升。
益陽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也走在全省前列,至今年年初,全市實現鄉鎮(街道)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推動教育公平健康發展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實現教育公平。
2022年,益陽市把推進中考招生錄取綜合改革作為一次生動的教育改革發展實踐,讓人民群眾子女“好上學”。“在沅江市進行試點后將全面鋪開。”益陽市教育局基教科負責人易柱清說。
地處大通湖畔的沅江市四季紅鎮是一個遠離主城區的移民鎮。“由于起步晚,加之地處偏遠,教育資源不及城區,每年有十幾個優質學生外流。”說起學校發展現狀,四季紅鎮初級中學校長陳焱面露難色,“不過,這種尷尬局面在今年得到了改善。”
2022年,沅江市教育局下發了《2022年初中畢業生工作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工作實施意見》,隨著均衡生政策的正式實施,四季紅鎮初級中學在今年中考中,分配到了24個均衡生指標,加上藝體生及正取生的錄取量,今年的中考錄取率較之往年高了不少。
益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余正生告訴記者,該政策的出臺讓家長拍手叫好,大大緩解家長們的擇校焦慮,也讓他們愿意將孩子送到家門口的初中去就讀。
在益陽,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的福音遠不止如此。
2022年,益陽市對初中畢業體育、藝術類考試進行改革,其中體育考試包含必測項和2個自選項,總成績為100分,最后成績按40%的“賦分”標準計入考生中考總分。
“賦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體育測試壓力,也保證了成績的區分度。總體來說,等級賦分制比傳統計分規則更為合理和公平。”易柱清向記者解釋道。
同時,益陽市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統一招生平臺,全市小學、初中起始年級統一在網上報名,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全面落實教學常規,加強學籍管理,強力取消“借讀”“寄讀”“重點班”;穩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益陽市成功申報成為全省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市,赫山區成功申報成為全省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區,各地圍繞教育改革五大領域,著力探索優化地方教育評價的有效方式。
余正生介紹,下一步,益陽市將在城區建設21所新優質學校,同時在新課程背景下,將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培育、學生素質等作為發力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推動教育高質量持續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益陽市各級各類學校結合實際,堅持開展“一天一唱”經典革命歌曲、“一天一看”新聞聯播、“一周一講”國旗下的德育之聲、“一周一誦”經典美文、“一周一分享”紅色故事、“一月一實踐”動手創新等六大德育行動。通過全體學生參與的日常德育實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和厚植家國情懷。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益陽市整體推進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建強思政課隊伍,為青少年成長固根鑄魂。在此基礎上,南縣成功創建湖南省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示范區,益陽市一中等4所學校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校園。
益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彭偉才告訴記者,近年來,益陽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作出了持續努力。
縣域普通高中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寄托著廣大農村學生對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這道題怎么答?益陽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生源掐尖、標高不高。”這是益陽市一中面臨的困境,校長眭和平解釋道,“近年來,學校在高三一輪復習時在兄弟學校中處于優勢,第二、三輪復習時成績逐步下滑。”如何讓第二、三輪復習達到質變,“歸根到底是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可謂一語中的。
如何提高?益陽市一中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張德先說,“組織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有計劃、有目的地去省內外兄弟學校取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全方位、多途徑提升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
“揚長教育”是益陽市一中對拔尖人才培養的一種可操作手段。
優秀畢業生卜智敏就是“揚長教育”的獲益者。英語老師文鳳介紹,多次聯考,卜智敏的英語成績大多在145分上下,可說這是他英語成績的“天花板”了。為了能讓他在高考中多爭取一分甚至兩分,英語教研組對其問題進行集體備課,發現英語作文有進步的空間,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卜智敏高考英語考出了“148”的高分。
益陽市一中的經驗做法給縣域高中帶來了啟示。依靠自身力量,辦好縣域高中,是益陽市教育局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怎么破?
著力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構建“四個升級”服務體系和“三高團隊”人才梯隊:對縣域高中進行教研能力、課程體系、生源質量以及教育教學的提升。同時,聘請9名清華、北大教授和華南師大高考命題專家為高校教授團隊,對創新人才進行拔尖突破培訓;聘請9名高中教材編寫專家和省內名校名師為高中名師團隊,對全市1500余名高三教師進行專題培訓;聘用21名歷屆清華北大優秀學子為高考高分團隊,到各省級示范高中開展經驗交流。
一組數據或可以說明變化:2022年全市高考實際參考人數19696人,本科上線11448人,比2021年增加1952人,同比提高20.6%;600分以上人數297人。
在談及益陽教育的未來,彭偉才滿懷信心,他表示:“我們將站在黨的二十大擘畫的新起點上,不斷強化高品質學校建設,以更高標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創新學生培養評價方式,以更細舉措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以更實作風縱深推進教育公平,開啟益陽教育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