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地宮,曾在1928年被軍閥孫殿英盜掘,地宮里的隨葬珍寶被洗劫一空。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經過周密的準備,決定于1979年2月17日正式開啟慈禧陵地宮。這是我國歷史上正式開啟的第一座皇后陵地宮,本文作者親身參與了這一考古過程。
一
? 慈禧陵地宮原有一個盜口,是1952年建立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后才堵砌上的,就在方城隧道券北面的墻根下,位置準確清楚。孫殿英盜陵匪兵就是從這個小方洞鉆進地宮的,無數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也是從這里被盜出,最后流向社會的。后來,清皇室的王公貴胄和清廷遺臣們在重殮慈禧遺體時,也是從這個僅能容一個人的小洞口爬進爬出的。如今,新中國的文物工作者們也將從這個小洞口鉆進去,去探視慈禧陵的地宮。
? 我們從小方洞鉆進去后,里面就是地宮的隧道券。隧道券是地宮的組成部分。慈禧陵的隧道券是空的,根本就沒有用磚砌,這就為我們進入地宮提供了極大方便。
? 整個隧道券十分干凈整潔,就像新建的一樣。估計走了10米左右,地面變平,改為用巨大的青白條石鋪地。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石門。石門的門樓采用磚木瓦結構的建筑形式,實際上一根木料也沒有,一塊磚也沒用,完全用青白石雕琢構筑而成,潔凈如新。兩扇石門關著,因為頂門的自來石在1928年已被孫殿英匪兵頂倒摔斷了,所以,我們幾個人合力一推就開了。
? 門扇上雕刻著獸面銜環鋪首,整扇石門光潔晶瑩。四個石門簪上分別雕刻著龍、鳳,每根飛椽的頭上都雕刻著一個“卐”字,每根圓椽子頭上都雕刻著個圓“壽”字,寓意萬壽。兩條戧脊上各排列著石雕的仙人、獅子、天馬。按古建規定,仙人后面的小獸排列順序應是龍、鳳、獅子、天馬,而且仙人后面的小獸的數量應是單數。不知為什么慈禧陵地宮的小獸舍去了龍、鳳,從獅子開始排列,而且是雙數。第二道石門的兩扇門半開著,沒有門樓和門垛,門扇形制與第一道石門一樣,上門檻、過梁和門管扇皆用紅銅鑄成。每個門簪也是銅的,每個門簪的看面都是一幅銅鑄的精美的龍鳳呈祥圖案。這些銅鑄件盡管已歷百年,但仍然銅光閃閃。
? 第二道石門以里就是金券(擺放棺槨的券堂),棺床上面端端正正地擺放著一具內棺,棺上的金漆藏文佛經在我們手里的手電筒的照射下熠熠閃光。這具內棺很完整,棺頭朝北,棺尾朝南。金券的西北角扔放著被拆散的槨幫,仰放的槨蓋上還有一堆雜亂、糟爛的絲織物。這說明當年清皇室所派的重殮人員并沒有將地宮打掃干凈。
金券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個須彌座形的正方形石座,是放置香冊、香寶用的,所以稱“冊寶座”。在東南角的冊座上,有兩個黃綢子包袱,一個里面包著慈禧的香冊,另一包里面是香寶。在西南角的寶座上,疊放著一件龍袍。這件龍袍在1928年被盜時,曾被匪兵帶出地宮,棄之陵外,后來被守陵官員用8塊大洋買回,在重殮時放置在地宮里。它是慈禧死后穿在最外面的壽衣,文物價值很高。
? 慈禧陵地宮下設置了兩條龍須溝。龍須溝就是排水暗溝,因為像兩根龍的須子一樣伸出陵外,所以才有此美稱。當時天氣還比較寒冷,但地宮里面卻溫暖如春。
? 當時因為急于要維修清理慈安陵的地面建筑,所以決定慈禧的內棺暫不清理,留待以后有空閑時間時再清理。
二
? 1983年入秋以后,有人提議,應該利用旅游淡季,清理慈禧內棺,對慈禧的遺骨進行科學考證,利用現代技術再現其生前容貌,或在隆恩殿內展出慈禧的塑像,或做一個假慈禧遺體放在棺內,將棺槨的一側打開,安上玻璃,讓游人能夠看到棺內仰身直臥的假慈禧。為此,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多次開會進行研究。大家一致認為,此時正是清理慈禧內棺的好時機,實際上這也是對1979年地宮清理工作的延續。最后會議決定打開內棺,進行清理,日期定在1983年12月6日。
? 當天,一行人沿原路進入地宮。慈禧棺槨與清朝其他帝后的棺槨的形制基本一樣,均用楠木制作,漆飾49道漆。外槨頭朝北、尾向南,通體掃金,盡管已經殘損嚴重,漆皮龜裂且多有剝落,卻依然金光閃動。
? 在木工組組長的指揮下,大家合力將槨蓋抬起,移放到一旁。慈禧內棺通體紅漆,頂部四面收起,呈坡狀。棺蓋抬開后,大家立刻圍攏過來,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棺內。映入眼簾的不是原來想象的一堆亂骨,而是另外一番情景:一件黃緞大被把棺內蓋得嚴嚴實實,被上蓋著一件黃緞袍,袍上又蓋著一件藍緞坎。顯而易見,這是1928年清皇室派人重殮后的原狀,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所長寧玉福當即果斷地決定——不準接觸棺內之物,停止清理,立即蓋上棺蓋,恢復原狀。
? 大家迅速撤出地宮,從這一天起,關閉地宮,不再接待游人。12月8日,我們向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部門發出了匯報此次開棺過程的材料,等待上級領導的處理意見。
三
? 1984年1月3日,國家文物局電話通知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明天國家文物局派幾位同志去東陵,對慈禧內棺進行保護性處理。
國家文物局派來了5位專家。寧玉福所長向他們詳細介紹了之前開棺的情況,并和兩位副所長陪同他們到慈禧陵地宮現場詳細察看了慈禧內棺;隨后經共同協商,成立了一個清理慈禧內棺小組。這個小組由10人組成,東陵保管所出5個人,還有國家文物局派來的5位專家。我們事先作了分工,有記錄的,有照相的,我負責清理慈禧遺體、棺內遺物。
1984年1月5日,為了避免外界干擾,我們關閉了陵寢門。我們每個人都穿著白大褂,戴著白口罩、白手套,就像上手術臺的醫生、護士一樣,各司其職,各就各位。
開啟棺蓋后,看到的仍是之前開棺時的情景。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小心翼翼地依次揭取了藍緞坎肩和黃緞袍。每次揭取前,都要拍照片、量尺寸。揭開黃緞袍后,在黃緞被的上面發現一個黃綢子小包。我左手托著小包,伸到攝像機的鏡頭下,用右手慢慢打開,發現里面是一顆牙齒、兩根指甲,指甲一長一短。這個小包是1928年清皇室派人在重殮慈禧時所包,與他們在日記中的記載完全相符。
? 取走黃緞袍后,下面是一條黃緞團龍大被,被的中間有一條南北方向的條形凸起。不言而喻,這個部位下面當是慈禧的遺體。在國家文物局專家的指導下,我用一個長紙筒將黃緞被慢慢卷起,下面露出來的果然是一具遺體。慈禧遺體保存得比較完整。她頭朝北,腳朝南,仰身直臥,臉部和上半身用黃綢子裹著,下身穿著褲子,已嚴重褪色,一時難以辨別原來的顏色。
? 揭開蓋住臉及上身的黃綢子,慈禧的真面目才完全展現出來。她的頭微向左偏,兩眼深陷成洞。有些花白的頭發一部分披散于胸前,一部分順垂于右側。右手搭放在腹部,左手自然垂于左胯外側,腰間扎著一條絲帶。我用鋼卷尺測量了一下,遺體全長約153厘米。以此推斷,慈禧生前身高當不低于160厘米。
國家文物局的一名專家往棺內噴灑了防腐消毒藥液,然后又將慈禧的遺體抬進了棺內,按原狀安放。我用原來的綢子將慈禧的臉及上身按原樣包裹好,再按原樣用紫綢帶裹好雙腳,然后將黃緞被、黃綢小包、黃緞袍、藍緞坎肩按原樣依次放回棺內,完全恢復到開棺時所見狀態。
? 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再次往棺內噴灑藥液,蓋上棺蓋。這時,木工已將殘破的外槨維修好,隨即將槨蓋上,一切又都恢復如初。整個清理工作進行了將近一天。
? 慈禧內棺清理后不久,地宮繼續開放。如今,慈禧的遺體仍完好地躺在棺內,保留著1928年清皇室派人重殮時的原狀。
(摘自《縱橫》徐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