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吳瑋 龍志先 吳玉輝

“我2013年就讀于米良小學,當時校園小而擠,一棟紅磚舊房囊括了廚房、教師住房、女生寢室。”2021年,定向培養師范生龍記好回母校任教,學校的變化讓他感觸良多:“學校現在花香四溢,一步一景,不僅有教學樓、綜合樓、學生宿舍樓、教師公租房,還有了食堂、餐廳、功能室和運動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鳳凰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舉全縣之力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優先安排教育項目、優先配置教育資源,不斷加強薄弱學校改造,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力破除教育發展困局,切實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歷史轉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破局:以強有力的黨政保障推動發展
“城區學位少,大班額現象嚴重。這一度成為制約鳳凰教育發展的瓶頸。”鳳凰縣教體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姚茂洋回憶。
如何寫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答卷”?鳳凰縣亟待破局。
2013年,鳳凰縣委、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鳳發〔2013〕9號)等系列綱領性文件,提出了“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十年大翻身”的奮斗目標。同時,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落實“兩個比例”和“三個增長”,貫徹“兩個只增不減”,政府每出讓1畝土地,就從收益中安排10萬元用于教育、每年預算安排教育發展績效獎勵資金650萬元、教師引進資金200萬元。
箭道坪小學由于辦學質量好,是老百姓心目中“一等一的好學校”。學校的擇校率相對偏高,班額相對較大。
2015年,鳳凰縣投入將近4億元,將該校進行搬遷和提質升級,組建了“鳳凰路、土橋路、沱江3個校區”的一校三址教育集團,為城區提供7000多個學位。
近些年,在鳳凰縣的學校建設項目中,箭道坪小學建設項目的體量不是最大的。2013年,調入鳳凰縣教體局擔任項目辦主任的吳周群負責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上任之初,他就接到了4個以億元為單位的項目。
“2018年12月,全縣學校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教育質量顯著提高。”姚茂洋表示,城鎮學校校園面積不斷擴大,校園數量不斷增多,班級已經不再是人擠人的狀況,教室里有了儲物區、衛生工具區、圖書角等區域。
推進:全力以赴跑出建設“加速度”
“農村學校條件落后,但多分布在山區,建設成本大。”吳周群回憶城鄉學校建設困境時說,“不動、不破,鳳凰教育辦學條件就得不到改善。”
鳳凰縣凝聚全社會力量辦教育,成立了教育、財政等22個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啟動議教機制,每次經濟工作會、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縣長辦公會必議教育,協調解決學校建設中遇到的難題。
2013年,時任鳳凰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趙海峰說:“我們就是緩建、停建一切辦公樓所,也要擠出資金建好學校。”
十年來,鳳凰縣累計投入37億元,順利完成了高級中學等17所城區現代化學校新建和改擴建工程,城區學位達到35000個以上,徹底消除了大班額。完成36所中心完小及40所村小合格學校建設,110個教學點維修改造工程,全面消除了D級危房和“大通鋪”現象,農村總學位達40000個以上,有效解決了城鎮擠、農村弱的不均衡局面。全縣學校(含教學點)實現了光纖寬帶及無線網絡全覆蓋,班班通教學全覆蓋,校園監控全覆蓋。“上聯名校,下聯村小”的名校帶弱校網絡聯校幫扶措施,進一步推動城鄉教育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建設,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蝶變:讓“最美的風景在校園”成為現實
“學校一點也不比城里學校差。”問及農村學生對校園的評價,學生們都是贊不絕口。“農村學校的條件越來越好,在家門口讀書,我們很放心。”禾庫鎮米良小學龍麗群家長笑著說。
隨著一項項改擴建工程的先后竣工,一份份設備購置合同的先后簽訂和履行,一座座漂亮的教學樓、綜合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綠草如茵的校園小徑,棗紅的塑膠跑道,雪白的起跑線,昔日“灰頭土臉”的學校,變成了充滿現代化氣息的雅致校園。
在偏遠的禾庫學區,學生們在碧綠的球場上踢起了足球,在寬敞的實驗室里做起了實驗探究;在吉信小學,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成了學生觀察、實踐的最好范本。
米良小學的學生,在校園里練起了鋼琴、葫蘆絲、古箏,琴聲、歌聲從農村飄進了縣城;火爐坪小學的學生,在有沙發、有彩色書柜、有精選圖書的圖書室里安靜閱讀,他們的故事分享活動從鄉村走到城市,從湖南走到香港。
十年的奮力追趕,讓鳳凰縣真正實現了“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