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虹霞 王 旭 李向莉 周 婷 朱 焜
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大,從2015年占比超過50%到2020年占比達54.5%,服務業的主導地位日趨顯著。為了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本地經濟發展,高職教育必須靈活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針對勞動力市場對嫻熟雇員的需求,高職教育最佳的應對方式是制定一個有效的、組織良好的頂崗實習計劃,幫助市場培養出有用人才,減少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輟學率及待業率,促進未來職業的發展。有研究者提出[1],企業、高校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夠幫助識別學生的不同需求、期望、興趣,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為社會、為企業培養卓越人才的目的。根據Hussien和La Lopa的觀點,學生對頂崗實習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在于:學生的自我主動性、學校給予的支持、實習崗位的特點等。從學生給出的反饋信息看出,實習崗位的特點是他們最關心的內容。一個組織結構良好的實習環境,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和勞動報酬。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利用學校與企業的各自優勢資源,通過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而開展的一種產教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形式[2]。它是高職院校體系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工學結合使職業教育更接近于學術教育。為了在市場中進行戰略定位,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專業培養來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能、了解企業文化、了解自己的職業生涯。工學結合的關鍵在于將課程中所學到的相關工作經驗與實踐進行整合,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名積極、主動、合格的畢業生。然而,任何類型的工學結合要想成功實施,所有參與者之間的密切聯系是必要的[3]。
工學結合的受益者包括企業、學校、學生。對于企業來說,工學結合為它節省了對即將入職人員在長期培訓中產生的時間消耗和培訓費用;對學校來說,因為行業的需求促進了相關的、吸引學生就讀的課程和專業的創建;對學生來說,通過工學結合促進了他們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就業力。頂崗實習的主動性有助于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系,并創建出一種環境,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專業具備行業所需的最新知識和技能。
然而,實習期間的負面經歷可能會導致學生萌生不滿情緒,從而影響他們未來的從業選擇[4]。為了克服這些問題,高職院校的老師需要經常與企業招聘人員聯系,而實習指導老師也應接受相應的培訓,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提供準確的指導,并給予建設性的反饋,最終幫助學生順利圓滿地完成他們的工作。總之,工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直接的體驗,讓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消化課堂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本研究旨在考察高職生對頂崗實習的態度,以及探究學生對頂崗實習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調查。參與研究的對象為在貴陽市某酒店頂崗實習的高職學生。
研究中使用的調查問卷包含三個子問卷:人口學數據、七項對頂崗實習態度的有關陳述,以及八項對頂崗實習滿意度的陳述。問卷采用五點評分,1表示最不同意、5表示最同意。采用SPSS21.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了回答提出的研究問題,研究對以下假設進行了檢驗:
假設1:是否與從事相關專業的實習崗位因學生的性別而存在差異。
假設2:頂崗實習能夠培養行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因學生就讀的年級而存在差異。
假設3:將來是否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因學生就讀的專業而存在差異。
假設4: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取決于頂崗實習的崗位與所學專業的兼容性。
假設5: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取決于同事間的相互尊重。
假設6: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取決于畢業后能否獲得頂崗實習崗位的就業機會。
假設7: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取決于加班的頻率。
假設8:學生對加班的滿意度取決于加班后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
由于不滿足于正態性檢驗,研究采用非參數分析來檢驗假設。假設1、4、5、8采用Man-Whitney U檢驗,假設2、3、6、7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對滿意度的內部一致性,采用Cronbach Alpha信度檢驗。
從參與調查研究的200名學生中回收到189份有效數據。人口學結構數據如表1所示,數據顯示樣本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參與研究的學生平均年齡為 20.56(SD=1.25),大部分為酒店管理專業二年級學生。

表1 研究對象人口結構數據
學生對實習的態度通過七個陳述的一致程度來表達,如表2所示。通過各陳述的平均得分顯示,學生普遍同意頂崗實習能夠增加該專業的就業機會(M=4.92),提高專業技能(M=4.86),促進溝通能力(M=4.80);而最不同意的是頂崗實習能夠幫助他們找到全職工作(M=3.08)。

表2 學生對頂崗實習的態度
研究結果表明,在從事相關專業的頂崗實習崗位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根據Man-Whitney U 檢驗(3433.6,p<0.05),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從事他們所受教育的相關工作,從而證實了假設1。在實習能夠培養行業所需的專業技能方面,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9.013,p<0.05),Kruskal-Wallis檢驗的結果顯示,三年級的學生和一年級的學生在這一觀點上存在顯著的差異(28.983,p<0.01),二年級的學生和一年級的學生也存在顯著差異(27.966,p<0.01);相較于一年級的學生,二三年級的學生更相信頂崗實習能夠培養行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從而證實了假設2。
學生普遍同意頂崗實習的目的是從事所學專業的相關工作,進而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效整合(M=4.86)。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實習能夠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63.5%),他們認同頂崗實習能夠提高其從事相關專業的就業機會(M=4.92);但一部分學生并不認為實習企業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25.32%),學生們同意實習能夠提高就業機會,但他們認為就業機會來源于實習企業的可能性不是太大(M=3.08)。在調查學生將來是否會從事他們受教育的相關工作崗位時,發現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28.138,p<0.001)。事后分析表明,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與餐飲管理專業的學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35.289,p<0.001),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他們在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的可能性小于餐飲管理專業的學生;餐飲管理專業的學生與烹飪專業的學生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42.865,p<0.001),烹飪專業的學生認為,他們在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的可能性更大。這表明,相較于餐飲管理專業和烹飪專業的學生,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他們未來可選擇的工作范圍更廣,就業機會更大。這一結果證實了假設3。
通過學生對頂崗實習滿意度各條目的均值可看出(見表3),學生對實習指導老師的客觀性最滿意(M=3.96),最不滿意學校在頂崗實習期間給予的支持(M=3.13)。學生對實習期間獲得待遇的平均滿意度不是很高(M=3.42),學生的個人回答之間沒有太大差異(SD=0.76)。對滿意度內部一致性進行信度、效度的檢驗(信度=0.891,效度>0.7),結果表明,本研究中獲得的數據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表3 頂崗實習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
此外,調查研究還發現,同事的尊重、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的相關性與頂崗實習的滿意度存在顯著的相關(0.493,p<0.01),即同事越尊重,學生對頂崗實習的滿意度越高;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越相關,學生對頂崗實習的滿意度越高。這一結果驗證了假設4和假設5。
Kruskal-Wallis檢驗的結果發現,實習結束后能夠獲得實習崗位的就業機會對實習滿意度的影響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實習結束后能獲得實習崗位的工作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實習結束后對就業不確定的學生以及實習結束后沒有獲得就業機會的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這一結果驗證了假設6。
Kruskal-Wallis檢驗的結果顯示,學生對頂崗實習的滿意度與是否加班無顯著差異(p>0.05),假設7被拒絕。在加班是否有報酬上,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如果加班獲得報酬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從而驗證了假設8。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更好地互動,以及工學內容密切的關聯性,有助于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的滿意度,因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應更多地考慮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的關聯性。此外,學校應該加強與頂崗實習學生的溝通頻率,溝通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如采用電話溝通、電子郵件溝通、聊天軟件溝通,或者直接聯系等方式,通過這種多樣化、經常性的溝通,來解決學校給予的支持和協助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最后,企業可能通過對加班的學生給予相應的報酬,來提高學生工作的積極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