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熔 林英英 鄭春燕 黃艷紅▲
1.福建省兒童醫院發育行為兒科,福建福州 350014;2.福建省婦幼保健院保健部,福建福州 350001;3.福建省兒童醫院醫療部,福建福州 350014
聽力障礙是嬰幼兒較為普遍的出生問題之一[1]。目前我國先天性耳聾的發病率為1‰~3‰,每年約有2.3萬的嬰幼兒患有聽力障礙,是世界上聽力障礙兒童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2]。新生兒及嬰幼兒聽力問題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而且同時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負擔。新生兒聽力篩查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兒童,及時給予干預措施,可大大減少聽力損失對兒童語言習得、認知發育、身心發展及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為了解福建省新生兒聽力篩查現況,本研究以2018—2020年福建省新生兒聽力篩查報表數據為基礎,對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診斷及康復治療情況進行分析,以探索有利于推進福建省新生兒耳聾防控體系建設的相關策略和措施。
選取福建省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近3年在全省各市出生的全部活產新生兒作為篩查對象。聽力篩查相關資料由各縣區篩查單位登記,市(縣)區級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數據的收集和核對,福建省婦幼保健院負責數據的匯總和審核,形成最終數據。所有家屬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接受篩查。本次研究已通過福建省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批號為2018(228)號。
根據原衛生部《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2010年版)》[3]以及《福建省新生兒聽力篩查實施方案》[4]的要求,新生兒應于出生后48~72 h內在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接受篩查性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或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進行聽力初篩。對未通過篩查的嬰兒在出生后30~42 d進行復查。篩查環境為隔音測聽室或環境噪聲≤45 dB的特用房間。DPOAE檢查:刺激聲強度L1=65 dB SPL,L2=55 dB SPL,刺激聲頻比關系f2/f1=1.22。0.5、1、2、3、4、6 kHz的6個頻率中有4個頻率通過則認為聽力篩查通過[5]。AABR篩查:波V反應閾>35 dB nHL為篩查未通過。
未能通過聽力復查者,在3月齡時應到診斷性聽力檢查機構進行外耳道檢查、診斷性聽性腦干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聽性穩態反應(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和聲導抗測試等。
ABR測試根據波V反應閾對聽力損失程度進行分級,正常:≤30 dB nHL;輕度聽力損失:31~50 dB nHL;中度聽力損失:51~70 dB nHL;重度聽力損失:71~90 dB nHL;極重度聽力損失:≥91dB nHL[5]。
ASSR測試應用雙通道模式,刺激聲采用NB CEChirp,載波頻率為0.5、1.0、2.0及4.0 kHz。以50 dB nHL強度開始測試,利用“減10加5”方法直至找到反應閾值[5]。
聲導抗測試:采用1 000 Hz探測音進行檢測,若鼓室圖顯示為單峰,則為正常[5]。對雙側聽力損失不對稱的患者,以聽力損失程度較輕耳評估[6]。
采用SPSS 24.0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形式表示,進行描述性分析。
2018—2020年福建省具有助產技術資質的醫院共分娩活產新生兒1 347 553名,其中1 305 251名完成新生兒聽力初篩,初篩率為96.86%,初篩通過率為91.27%;聽力復篩99 304例,復篩率為87.13%,復篩通過率為78.63%(表1)。
表1 2018—2020年福建省新生兒聽力篩查情況[n(%)]
2018~2020年福建省確診聽力障礙兒童數共計1 838例,聽力障礙兒發病率為0.14%;聽力障礙兒童康復治療人數為1 400例,康復治療率為76.17%(表2)。
表2 2018~2020年福建省聽力診斷與康復治療情況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當中處于重要地位,常住人口約4 154萬[7],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對提高當地人口素質、減少聽力損失對患兒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該地區耳聾防控體系的建設提供寶貴的流行病學資料。根據國家頒發的《新生兒及嬰幼兒早期聽力檢測及干預指南(草案)》[8]要求,在聽力篩查工作實施2年后,初篩率應達95%,初篩通過率應達90%,復篩率應達80%。本次研究結果可見,2018—2020年福建省全省初篩率為96.86%,初篩通過率為91.27%,復篩率為87.13%,均已達到指南要求。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聽力篩查覆蓋率廣。2005年以來,福建省各地市各級婦幼保健機構以及縣級以上開展助產技術服務的綜合性醫院,全部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②統一的管理、培訓及質量控制。2005年福建省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斷中心、福建省新生兒聽力診斷機構確認,負責轄區內聽力篩查的業務培訓、管理指導及聽障兒童確診治療工作;③健康宣教到位。新生兒家長對聽力篩查的知曉情況直接影響家長是否愿意讓新生兒做聽力篩查[9-10],通過醫生告知、宣傳手冊、孕婦學校等方式,讓孕婦從孕期開始認識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重要性,從而使得新生兒家長對聽力篩查的依從性不斷提高。
韓冰等[11]回顧性分析1998—2008年中國內地的129篇有關新生兒聽力篩查的中文文獻,發現最終確診為新生兒耳聾的發病率為0.20%;張曉穎[12]回顧性分析余姚地區近十年127 368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發現最終確診為聽力障礙的發病率為10.61/萬;Yuan等[13]研究發現2016年中國新生兒聽力障礙的檢出率為0.23%,其中西部省份檢出率為0.17%,中部省份為0.22%,東部省份為0.28%。本次研究發現,福建省2018—2020年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病率為0.14%,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但由于仍有部分新生兒未進行聽力復篩及聽力診斷,故新生兒聽力障礙的實際發病率應該更高。
雖然提高新生兒聽力篩查覆蓋率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兒童的有效保障,但對聽力障礙兒童及時進行合理的診斷和干預才是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最終目的[14]。盡管近年來福建省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面臨挑戰。理想的復篩率、康復治療率應要達到百分之百,但仍有部分初篩未通過的新生兒未及時進行聽力復篩及診斷,考慮可能與認知程度、家庭經濟、人員流動等因素有關[15-16]。想要進一步提高復篩率、康復治療率,不僅需要醫療機構做好健康宣教,完善篩查未通過及高危兒童的追蹤、管理,提高重點人群的診斷率和治療率;更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完善并利用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斷信息系統,實現個案的前后貫通、基礎信息共享及全省篩查機構、診斷機構、康復機構及社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各部門同心合力,才能實現對聽力障礙患兒的早發現、早確診和早處理。因此,提高聽力損失兒童的復篩率、盡早做出診斷治療,是福建省在未來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