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艷 李紅衛 盧致洋 黃作超 劉勇 廖金花
1.江西省贛州市腫瘤醫院藥械科,江西贛州 341000;2.江西省贛州市腫瘤醫院腹部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
全腸外營養支持(total nutrient adminxture,TNA)是臨床常用的營養支持治療方式之一,可通過靜脈輸注將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氮量提供給患者,以保障患者體內的基本代謝功能正常運轉,維持機體營養狀態[1-2]。常規處方審核多局限在門診急診處方,且以事后點評為主,難以及時發現處方中存在的問題,導致用藥準確性降低,增加患者治療費用[3]。前置審核強調將處方審核干預提前至醫囑生成前,通過系統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審核處方內容,針對不合理的項目向醫師反饋交流,便于醫師修改處方[4]。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80份TNA處方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前置審核對處方合格率、藥師干預月處方數趨勢、患者人均自主進食時間變化的影響。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于贛州市腫瘤醫院實施前置審核前的40份TNA處方作為對照組,涉及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4~79歲,平均(53.85±5.71)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5 kg/m2,平均(21.43±1.26)kg/m2。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實施前置審核后的40份TNA處方作為觀察組,涉及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6~78歲,平均(53.92±5.77)歲;BMI為17~25 kg/m2,平均(21.36±1.18)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因腫瘤疾病接受TNA治療的處方;②醫囑、處方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接受其他類型營養支持治療的處方;②處方信息缺失或有誤。本研究經贛州市腫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準文號:(2020)科倫審第(33)號],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在接收醫師開具的醫囑后,由智能系統自動審方,再由審方藥師根據《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腸外腸內營養學分冊》[5]進行二次審核,出現任何問題,立即反饋給醫師,并提供相關營養方案。在TNA處方中,非蛋白熱量中的葡萄糖一般占50%~70%,脂肪一般占30%~50%,呼吸系統疾病處方酌情采用低糖脂比;熱氮比一般為150∶1~200∶1,高應激狀況、高蛋白質需要的處方可為100∶1;氨基酸濃度>2.5%,丙氨酰谷氨酰胺用量<氨基酸總量的20%;魚油脂肪乳用量<脂肪乳總量的20%;一價陽離子濃度<150 mmol/L,二價陽離子濃度<10 mmo/L;對于要求滲透壓≤900 mOsm/L的短期TNA處方,采用外周靜脈給藥;對于要求滲透壓>900 mOsm/L或TNA>14 d的處方,采用中心靜脈給藥。
比較兩組的處方合格率,統計藥師干預月處方數趨勢;比較兩組患者的自主進食時間及TNA費用。①處方合格率:比較兩組的處方合格情況,智能系統審核提示不合格、系統提示合格但醫師修改、審方藥師點評不合格均視為處方不合格。②藥師干預月處方數趨勢:統計2021年1月至12月共12個月份的藥師干預處方數。③自主進食時間及TNA費用:比較兩組患者的人均自主進食時間、TNA費用。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處方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處方合格率的比較
實施前置審核后藥師干預月處方數呈上升趨勢,不合格處方數及占比呈下降趨勢(表2)。

表2 實施前置審核后藥師干預月處方數趨勢
觀察組患者的人均自主進食時間短于對照組,TNA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人均自主進食時間變化及TNA費用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人均自主進食時間變化及TNA費用的比較(±s)
組別例數自主進食時間(d)TNA費用(元)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0 40 5.34±1.12 6.29±1.05 3.914<0.001 3412.65±277.18 5823.73±256.94 40.347<0.001
調查顯示,我國不合理處方開具、銷售、調劑等約占全球的50%[6]。在對無法正常進食、病情危重、代謝過高的患者進行治療時,多需借助營養支持手段保證機體基本代謝。近年來,TNA逐漸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可通過靜脈途徑為患者提供水、葡萄糖、電解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以維持患者的各項生理活動,改善其營養狀態,因此TNA處方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7]。但TNA處方中包含多種藥物,具有較強的特殊性,若處方內容不合理,易出現藥物相互作用、藥物穩定性改變等問題,不僅影響營養支持效果,延長患者恢復時間,還可能造成嚴重醫療事故,危害患者生命安全[8]。由于TNA涉及的藥物復雜多樣,部分醫師對藥物濃度、禁忌證等信息了解不足,加之工作繁忙,可能出現處方錯誤[9]。
常規處方審核多為事后點評,導致審核工作缺乏及時性,且審方藥師和醫師之間交流不便,難以迅速糾正處方錯誤,可能加重患者經濟負擔或增加TNA并發癥發生風險[10]。前置審核將常規的事后審核轉變為醫囑生成前審核,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處方錯誤,規范TNA用藥情況,保障治療效果和患者安全,同時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支出[11]。該審核模式將系統審核、人工審核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和準確性,及時攔截存在用藥禁忌的處方,從而降低醫療風險,改善處方合格情況[12]。前置審核以相關指南作為評價標準,能夠保障處方內的各項用藥在合適范圍內,避免出現醫師考慮不充分的情況,以改善用藥規范性,擴大審核考慮范圍[13]。此外,該審核模式還能夠方便審方藥師與醫師及時溝通,使每例患者的每日營養供給量更加精確,還有利于藥師和醫師共同評估用藥風險,更好地應對用藥不良反應[14]。
史金平等[15]在其研究中選取122例TNA患者進行分析,均予以基于處方前置審核系統的腸外營養審核與點評,發現點評前適應證不合理率為34.4%,點評后為26.8%;點評前營養素選擇不合理率為53.3%,點評后為20.7%;點評前能量配比不合理率為52.5%,點評后為25.0%;點評前電解質濃度不合理率為11.5%,點評后為2.4%;點評前給藥途徑不合理率為28.7%,點評后為19.5%;點評前個體化評價不合理率為27.9%,點評后為23.2%,提示處方前置審核能夠明顯改善腸外營養處方不合格情況,降低醫療風險。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處方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前置審核能夠將事后審核轉變為實時審核,通過實時、快速的事前審核能夠根據審核問題設置的嚴重程度給予醫生、審核藥師以警示,藥師對審核出的問題醫囑快速作出反應,第一時間與醫生實時在線溝通,而且未出協商結果前醫生不能夠發送醫囑,從源頭上減少不合理處方的產生[16]。
本研究中,實施前置審核后的藥師干預月處方數呈上升趨勢,不合格處方數及占比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前置審核在醫囑生成前設置多個審核關卡,有利于及時發現處方錯誤,快速處理,并在第一時間與醫師溝通、糾正,盡可能地消除用藥安全隱患,從而在減少不合理處方的同時提高處方處置效率[17]。此外,觀察組患者的人均自主進食時間短于對照組,TNA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前置審核能夠及時糾正不合理用藥,避免藥物毒性增加或療效下降,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浪費,從而縮短患者自主進食時間、減少TNA費用[18]。
綜上所述,前置審核干預用于TNA醫囑能夠改善處方合格情況,增加藥師干預月處方數,對患者自主進食時間的縮短及TNA費用的減少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節約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