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琴 雷黎 陳小麗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醫院骨傷一科,江西九江 332000
下肢骨折術后腹脹是其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其主要原因有骨折術后麻醉藥物影響、心理變化、術后疼痛因素、排便習慣的改變以及術后胃腸道紊亂等[1]。患者的腹脹不適極易影響患者的食欲及營養攝入,不利于術后恢復。既往常規護理對于預防下肢骨折術后腹脹的療效較差[2],僅能通過藥物治療,如口服促進胃動力藥物或者灌腸,暫時緩解患者腹脹不適,但這類方法容易導致腹脹癥狀反復甚至加重。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腹脹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其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可采用中醫情志護理、中藥穴位貼敷護理、穴位按摩護理等多種護理方式解決下肢骨折術后腹脹不適癥狀。
本文旨在研究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應用于下肢骨折術后腹脹的臨床療效,為中醫特色護理操作預防下肢術后腹脹提供新思路,并在中醫護理工作中廣泛推廣。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九江市中醫醫院骨傷科住院出現下肢骨折術后腹脹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30~65歲,平均(55.22±5.31)歲。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32~66歲,平均(54.50±5.5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過九江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倫理審查報告編號:JJSZYYYYXLL-2021084),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下肢骨折,無法下地活動,并行下肢骨折手術治療;②既往無腹脹、便秘病史;③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既往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不能配合護理工作者;②既往患有胃腸道疾病,近期口服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影響本研究結果者;③合并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者;④腹部皮膚破潰、或皮膚過敏不能行中藥貼敷者。
1.2.1 常規護理方法兩組術后均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具體內容:指導術后飲食,進食易消化及增強胃腸道蠕動的食物;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下肢功能鍛煉;下肢使用氣壓泵預防下肢靜脈血栓。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干預。①給予中醫情志護理干預:患者術后仍存在緊張、焦慮不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和患者溝通,采取說理開導、呼吸調神等方式,安撫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志狀態,使其臟腑、氣血功能順暢;向患者說明術后臥床進行下肢活動的必要性,協助患者進行下肢主被動活動;向患者說明術后出現腹脹原因及能夠采取的預防措施,消除患者的負面思想及顧慮,指導、協助患者臥床排便,使其能夠適應在床上便出,并為患者在病房旁拉上圍簾,為排便提供隱蔽性的環境,使患者心情放松從而有利于建立排便反射,便后及時開窗通氣,保持房間空氣清新。②中藥穴位貼敷:使用75%酒精球清潔患者的大腸俞、中脘及神闕穴的周圍皮膚,將中藥穴位敷貼(敷貼藥方:芒硝、厚樸、大黃三味中藥,用蜂蜜調成黏稠狀)貼在穴位處,每日更換1次。③中醫穴位按摩:一般在患者三餐進食后1 h左右進行,護士站立在患者右側,以患者肚臍為中點,4個手指并攏,小魚際肌輕輕施壓于臍周,按結腸走向順時針方向按摩,施以緩和持續的手法刺激腹部,力度以舒適為宜,避免暴力按摩,穴位按摩以右手拇指局部按壓足三里、氣海、天樞、胃俞,關元等穴位,以患者感覺穴位局部酸脹為適宜,腹部局部按摩與穴位按摩交替實施,每次按摩15 min,3次/d,以促進腸蠕動,減輕腸脹氣,增進患者食欲。
比較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持續時間以及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以時間較短的一組患者為護理效果較好,表明相應采用的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方式更為有效。使用九江市中醫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情況,該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5,滿分100分,>85分為滿意,85~60分為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70份調查表有效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持續時間以及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指標的比較(h,±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指標的比較(h,±s)
組別例數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腹脹持續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5 35 12.72±1.92 19.21±1.15 20.368<0.001 15.35±4.26 21.33±3.95 15.275<0.001 26.62±3.19 36.37±4.28 10.021<0.001 30.31±2.28 40.51±3.12 6.337<0.001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n(%)]
隨著交通事故的增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臨床下肢骨折的患者顯著增加,下肢骨折術后腹脹是其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嚴重的腹脹可引起患者食欲不振,不能正常飲食,影響患者術后切口的恢復,甚至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腸麻痹、腹脹加重、腸鳴音減弱等癥狀[3]。既往常規護理對于預防下肢骨折術后腹脹的療效較差,僅能通過藥物治療如口服促進胃動力藥物或者灌腸暫時緩解患者腹脹不適,但這類方法容易導致腹脹癥狀反復甚至加重。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腹脹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可采用中醫情志護理、中藥穴位貼敷護理、穴位按摩護理等多種護理方式解決下肢骨折術后腹脹不適癥狀。
情志是中醫學的特有名詞,指的是“七情”和“五志”,它涵蓋了現代心理學的情緒以及情感的反應,強調機體的整體概念[4]。中醫情志護理主要是以調節患者的情志狀態為目的,通過醫護人員指導,對患者心理及日常行為積極因素的調動,有研究發現患者積極的術前心理狀態與手術的成功率呈現正相關[5]。下肢骨折屬于一種急性損傷,傷后患肢疼痛、腫脹,局部血液循環受阻,其情志容易失調。“六腑以通為用”,從五臟六腑之功能來看,患者受傷后容易產生憂思等悲觀情緒,“思傷脾”,而脾主運化,過度憂思會對患者的脾的運化功能受損,不利于正常氣機的運行,造成腹脹。而從經絡運行機制來看,骨折導致血氣運行不暢,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其經絡不通,使得臟腑功能傳導失調,臟腑氣血不通致腹脹[6]。中醫情志護理屬于現代醫學中的心理療法,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行動、表情等來影響和調節患者的心理情緒。中醫情志護理在臨床應用廣泛,并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因人施教,采取說理開導、呼吸調神等,從而調節患者的精氣神,使患者保持愉快的情志,使其五臟六腑、經絡運行通暢,氣機調節順暢,以達到護理的目的,從而改善骨折后腹脹的癥狀。
大腸腧、中脘及神闕等穴位具有調節腸道功能,是中醫治療腹脹的常見穴位[7]。神闕穴乃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絡之源,藥物敷于神闕穴,可直達患處,調和氣血,疏通督脈及太陽膀胱經脈,下氣寬腸,加速肛門排氣,從而消除腹脹之不適。大腸俞是大腸之氣傳輸之處,具有理氣降逆,調和腸胃、疏通腸腑、理氣化滯的功效。中脘穴為胃之募,腑之會,有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疏理中氣之效。中藥穴位敷貼中方選芒硝、厚樸、大黃三味中藥,芒硝有利膽通淋、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之功效。研究[8]發現芒硝外敷術后腹脹患者的腹部,能夠增強胃腸蠕動的恢復,有利于患者腹脹的緩解;厚樸具有行氣、通腑、消脹之功效,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中藥貼敷于特定的穴位,使其處保持較高的藥效,并能釋放藥效,緩解內臟平滑肌及軟組織痙攣[9],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通過中藥外敷神闕、天樞等穴位,發現可刺激皮膚感受器,促進腹部毛細血管擴張,使得藥物通過溫熱效應經皮滲進腹腔,加速了局部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對胃腸部血運供應,同時達到疏通經絡作用,使得紊亂的胃腸功能得以恢復,從而緩解腹脹不適[10]。吳玲民等[11]對于30例腰椎骨折術后的患者應用中藥貼敷腹部穴位,通過對腹脹、腸鳴、排氣排便等幾項指標的對比,發現中藥穴位貼敷具有溫經、通絡、調理臟腑氣機、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有效促進腰椎術后胃腸蠕動和排氣,促進了患者康復。
穴位按摩作為中醫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醫的辨證論治為理論指導思想,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穴位手法按摩為主要施治措施,用來防病及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護理手段。腹脹其基本病機是脾胃虛弱,通過對特定腧穴的手法按摩刺激,可補中益氣、和胃健脾、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從而激發機體經絡之氣,以達到舒筋活絡、調整調節胃腸氣機,緩解腹脹之功效。賀亞文等[12]在對84例行脊柱手術后腹脹的患者研究中發現,術后對中脘、天樞、合谷穴等穴位交替按摩聯合中藥外敷后,觀察組術后腹脹發生率及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術后首次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陳娟等[13]在對外科腹部手術的患者實施了中醫穴位按摩護理后發現,治療組在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腹脹持續時間較對照組顯著減少,通過中醫穴位按摩護理能夠快速恢復胃腸道的功能,腹部氣體開始排出,腹內壓降低,腹部器官功能也隨之快速恢復,從而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并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現代醫學認為,通過對腹部表皮壓力感受器的物理刺激,其信號傳導沿脊髓傳至大腦中樞,反射性引起腹部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促進胃腸道蠕動,胃泌素含量顯著增加,同時能夠提高胃脂肪酶、蛋白酶、游離酸的活性,消化系統處于正反饋狀態,而且腹部按摩對胃腸道是一種局部機械刺激,亦對胃腸道蠕動起到積極的作用[14-15]。
腹脹在中醫學上歸屬于“痞滿”的范疇,且認為腹脹的病機為胃腸氣體積滯,氣機運化失調[16]。在中醫“五臟六腑”的辨證思想中,穴位與經絡和臟腑的正常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對調節胃腸氣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為基礎,將中醫情志護理、穴位按摩及中藥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護理應用到臨床后,術后腹脹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持續時間以及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能夠減少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出現腹脹的發生率,通過相關護理措施的施行,促進了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加快患者恢復,同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得到了患者的認可。不足之處,但此研究臨床應用時間不長,相關樣本數量較少,今后還有待進一步增加樣本量。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腹脹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采用中醫情志護理、中藥穴位貼敷護理、穴位推拿護理等多種特色護理方式解決下肢骨折術后腹脹癥狀,具有療效肯定、無副作用、操作簡單、易于推廣應用等優勢,頗有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