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北君 編輯/盧娜

描金夔龍鳳象牙什錦梳具,清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冬日漸近,各種養生的小妙招又都紛紛提上日程,在中醫理論(《靈樞經·經脈》)中認為:六陽經脈皆聚于頭部,而頭發一直被認為是血之余、腎之華。因此保養頭發,自古都是一個重要的養生類目,而自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陪伴人類生活,且總跟秀發焦不離孟的“護發神器”——梳子,自然少不了文化逸聞。
南北朝時期著名醫藥學家,“山中宰相”陶弘景認為“頭當數櫛、血流不滯、發根常豎”,《諸病源候論》中記述:“千過梳發,頭不白?!敝嗅t認為經常梳頭可以按摩頭部的穴位,達到保健護發延緩衰老的作用,甚至常梳頭可以起到助眠作用——蘇東坡曰:“梳頭百余梳,散頭臥,熟寢至明?!泵魅酥x肇淛《五雜俎》記載:“梳為木齒丹,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因此,梳子又得了個“木齒丹”的美名。
梳子和篦子在古代被稱為櫛,顏師古注《急就篇》解釋道:“櫛之大而粗,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虱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所以梳和篦的區別主要在梳齒的疏密程度,梳子的梳齒分布得較為稀疏,主要是用于理順毛發,而篦子的齒則較為細密且中間有梁,主要用于去除虱子和污垢。《禮記·玉藻》記載:“櫛用禪櫛,發晞用象櫛。”孔穎達疏:“樟,白理木也。櫛,梳也。沐發為除垢膩,故用白理澀木以為梳?!l晞用象櫛者’,晞,干燥也。沐已燥則發澀,故用象牙滑櫛,以通之也?!?/p>
“櫛”的起源,鑒于考古資料的稀缺,難以考證其出現的具體時間,但是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梳篦就已經出現在古人的生活中了。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梳篦是黃帝的妃子方雷氏發明的。方雷氏偶然間用吃剩大魚骨梳理頭發,發現頭發被梳理得整整齊齊,在魚骨的啟發之下,她命木匠依照魚骨的樣子打造出第一把梳子,而后古人才逐漸衣冠整齊了起來,禮儀也隨之誕生了。
我國出土的梳子的實物里,最早且最精美的當數鄒縣野店遺址出土的象牙梳子,同時還出土了可能是梳子承裝器的象牙筒。這件象牙梳子厚背薄齒,長16.7厘米,共有16根梳齒,頂部有三孔,梳身采用鏤雕技術,雕出由3行條孔組成的“8”字形圖案,有不少研究者認為這個圖形近似于太極。

鏤雕旋紋象牙梳,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國家博物館藏
關于古代梳篦的發展歷程,王仁湘先生在《中國古代梳篦發展簡說》一書中做出了精煉的總結:“梳子起源的時代至少可以早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梳篦的發展演變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可分為史前、商周、戰國、秦及兩漢、兩晉至隋唐、宋元、明七個大的時代。綜合總述一下,即為以下四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史前時代到春秋末期,歷近四千年之久,流行長方形梳,以豎長形為主,齒數較少。第二階段,從戰國早期到唐代末期,歷一千四百年上下,流行箕形梳篦,前段為豎長箕形,后段為橫長箕形,以西晉時代為界。由于制作技術的提高,齒數逐漸有所增加。第三階段,從五代到明代初期,歷約五百年,流行半月形梳篦。第四階段,從明代中葉開始,流行長條形梳篦?!蓖瑯樱狍鞑馁|的發展也隨著形制的復雜化,逐漸變得精巧、奢華,早期的梳子主要是骨質、石質或者木質,一般來說這個時期的梳子因生產力落后而形制簡單,裝飾花紋較少。到了三代時期逐漸出現銅質及玉質梳子,而后的幾千年內,梳子的材質基本以金屬、竹木牙角為主,材質和樣式也逐漸豐富起來。


《搗練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梳子一般用于梳理頭發,但同時也作為裝飾發髻的裝飾品使用?!安迨帷边@種發飾,自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到了漢末開始盛行,一直到宋明時期,都是婦女發飾中重要的種類。陸游《入蜀記》中記載西南地區婦女:“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痹谔扑螘r期的仕女圖中,經??吹綃D女高聳的發髻上裝飾著梳篦的形象,如《搗練圖》中的女子,梳篦的插戴方式就各有不同,或插于發髻前側,或插在發髻后,也可裝飾于發髻左右,使用方式非常靈活。此外,在敦煌壁畫中,也能看到對插兩梳或者對插三梳的貴族婦女形象。
在宋代,不僅僅是婦女,連男子也喜愛用梳篦來固定頭發。米芾《畫史》中對男子插梳篦有著詳細的記載:“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遺制也,更無頭巾、掠子,必帶篦,所以裹帽則必用篦子約發??椭?,即言‘容梳裹’。乃去皮冠,梳發,角(篦)加后,以入幞頭巾子中;篦約發乃出??腿?,復如是。”
從流傳下來的唐宋詩詞中,亦能一窺古代貴族使用的梳篦種類材質之豐富。“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篦鳳金雕翼,釵魚玉鏤鱗”……可見,當時流行的梳篦本體一般都使用貴重材質,如金、銀、犀、玉、象牙等等,上面還要鏨刻或者壓制出各種花紋,或者鑲嵌金銀珠寶、象牙犀角,翠玉花鈿等等裝飾品,可謂精美絕倫。
梳篦上的裝飾圖案,也隨著材質的發展逐漸豐富繁雜,但主題一般都是吉祥祝福題材,如荷花、牡丹、海棠等花卉,鴛鴦、雙鳳、雙鸚鵡等鳥類,游魚、烏龜等水生動物,以及純裝飾意味的聯珠紋及卷草紋等。在唐宋墓葬大量出土的材質珍貴、工藝精美的插梳也印證了這一點,可以想見當時貴族女性們盛裝時候珠翠環繞的富貴景象。其豪華奢侈程度,甚至到皇帝都下令禁止的地步——宋仁宗年間出現了一種白角冠,白角冠上要插白角梳,梳子長的能有一尺,而冠最大居然能跟兩肩同寬。仁宗皇祐年間,仁宗為了肅清奢靡的風氣,做了如下的詔書:“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钡羌词够实巯铝罱?,也擋不了奢侈之風的盛行,各種精致的梳篦,仍然裝飾在當時人們的發冠間。
梳篦在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和美人的形象聯系到一起的。黑而長的秀發,是一種古今皆同的美的標準,如漢武帝皇后衛子夫,陳后主貴妃張麗華等,都是以“發美”而聞名的美人。美人梳頭,在當時人的審美中,亦是女子在閨中最為旖旎的風貌。即使悍妒如南康公主,見到正在梳頭的李氏,也忍不住感嘆:“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边@種意象,賦予了梳篦定情的含義。在婚禮中,梳子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代表了白頭偕老的祝福。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斷開的梳子,分開的鏡子,都是夫妻相認的信物。比如在漢代的葬禮中,如果妻子去世,丈夫會把婚禮中的那把梳子一分為二,一半留在生者身邊,一半隨妻子下葬,代表了生死永訣的哀思和懷念。
傳統的梳篦在現代逐漸被塑料工業制品取代了,但是在江蘇省常州,還保留有明清時期作為貢品的傳統梳篦的生產和制作,并且這個工藝在2008年成為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今世的“非遺”技藝,或許讓人能稍稍窺見古代美人發間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