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在哈佛讀書的那個暑期,當時需要補一些課,主要是三種課:怎么寫高層備忘錄、如何做陳述演講、怎么做微觀經濟學中的計算。這些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將案例介紹、實操作業、感受提煉的小論文寫作作為總結,對涉及場景做專業觀察與分析,對其他人解決方式的評析,模擬自己和自己團隊可能采取的行動,發現其中的問題與獲益。
從個人感受來說,在國內,接觸的所謂宏觀課程,務虛比較多、微觀場景比較少,行動機會受限,課程較多是大綱規定的,而非鮮活的例證。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比較不得要領、不知所措、不明所以,這就讓不少人對課程感到迷茫。
想解決也不難,無非自己耐心一些,主動增加微觀小知識和行動機會——微觀經濟、微觀政治(組織政治、公司政治、群體政治)、微觀歷史地理(地區、行業、產品、習俗)和微觀文化(家庭文化、職場文化、區域文化),場景與項目管理、實驗行動、實習兼職。這類“補課”不要總寄望于老師和家長,而是要自主學習。
我比較不贊成讀經管類的商業圖書。因為這類書不是對人物的美化和神話,就是對成功事件的梗概美化,再不然就是用教科書或是傳記的邏輯和需求,在框架內對歷史上的人和事做重新組織和改寫。這類書籍大部分是對過去歷史的“翻新”,對日益受制于科技發展的前沿規律,以及市場動態需求周期日漸變短的商業操作來說,只能算是追憶往昔的文字堆砌。
在生意的江湖上,書上的故事與道理,可以作為意志力強大者逆反、挑戰、質疑、批判的依據,偶爾也能對意志薄弱者有點兒啟發,具備頭腦風暴、思路梳理和模仿的價值。然而對那些把書上所得奉為“圣旨”的人來說,經營管理商業類的書籍很容易在重大選擇上成為誤導。
在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形勢下,對個人來說,想跟上新知識的生發節奏是很難的。市場化的機制在于利用競爭機制,用早期引領、中期競爭和后期淘汰的方式去推動規模化、消除對沖誤解和過度的風險,獎勵前沿投入者的周期穿越能力,而這種能力是行政化中較難持續的,尤其考驗對前沿知識和資源運用的把握。
為了防止缺陷的擴大,知識獲取模式要具備一定的中立性,因此有兩種“知識”需要警惕——自說自話的書、公司宣傳自己的書、個人傳記、為自己說好話的書;還有一種是站在自己的利益或者立場上的發言,同時沒有給站在相反或者不同的利益和立場著墨。能夠同時多看些來自不同立場的書,則可大大減少偏見和偏頗。事實上,自說自話和一家之言,正在以知識之名泛濫成災,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用更有批評性和審視性的目光看待現在的很多所謂知識,辨別出其中的“偽知識”和“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