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胥衛青,郭曉琳
幼兒急疹(ES)是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或人類皰疹病毒7型(HHV-7)導致的嬰幼兒常見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1],又稱嬰兒玫瑰疹,其特點為持續高熱3~5 d后,體溫突然下降,同時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純弘m多能順利出疹,少有并發癥,但因其起病急、初起發熱持續不退,發病年齡小,發熱時間長,熱勢高時可能發生驚厥。年輕家長對此病缺乏認識,且早期缺乏特異性指征容易被誤診,加之患兒高熱不退,家長緊張,常造成過度醫療或抗生素濫用。無其他合并癥的本病患兒傳統上采用內服藥物方法治療,而患兒服藥困難,依從性差,且存在藥物不良反應,故急需一種操作簡便、療效確切、重復性高、患兒容易接受的治療方法。小兒推拿源遠流長,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正確施治可以達到育兒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目的。三字經流派推拿作為國內發展較充分、影響較大的小兒推拿流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和特有的技法特征,診療特色鮮明,技術優勢明顯。筆者應用三字經流派推拿[2-4]治療ES,并設立中成藥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觀察,以期觀察三字經流派推拿治療ES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22年2月就診于本院兒科門診的ES患兒183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8例、推拿組64例、中成藥組61例。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

表1 3組幼兒急疹一般情況比較

表2 3組幼兒急疹外周血象比較
1.2診斷標準 初步診斷標準:①年齡<2歲;②突然發熱,體溫≥39 ℃,但全身癥狀輕微;③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減少,淋巴細胞百分比增高,最高可>0.9;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臨床診斷標準[1]:①年齡<2歲;②突然發熱,體溫≥39 ℃,但全身癥狀輕微;③熱退疹出,皮疹為紅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軀干,可持續3~4 d,疹后無脫屑及色素沉著斑;④部分患兒軟腭可出現特征性紅斑,枕后及頸部淋巴結輕度增大;⑤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減少,淋巴細胞百分比增高,最高可>0.9。
1.3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0.5~2歲,符合ES診斷標準[5];②無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及其他嚴重基礎疾病患兒;③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未按規定服藥,資料不全者;②有高熱驚厥史及心肺肝腎合并癥者;③伴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者。183例患兒中未出現脫落及中止試驗病例。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對癥處理,補充足夠水分,繼續母乳喂養或給予牛奶、米湯、豆漿、粥、面條等易消化食物;注意觀察患兒體溫變化,水銀體溫計測量腋下溫度(>5 min),體溫≥37.3 ℃視為發熱,發熱時給予物理降溫,腋下溫度>38.5 ℃時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每次0.1 ml/kg口服,2次用藥間隔4~6 h,每日用藥≤4次。推拿組在常規對癥處理基礎上給予三字經流派推拿。行退六腑10 min,平肝清肺10 min,清胃5 min。操作:退六腑:患兒左臂順正,小指在下,用指面自尺側肘橫紋推向腕橫紋;平肝清肺:左手持患兒左手拇、中、小指,露出示指、環指,右手指面自患兒指根向指尖單向推;清胃:自左手大魚際外緣赤白肉際處,從腕橫紋推至拇指根部[5],每日1次;結束操作:搗小天心50次,掐五指節5遍,捏脊3遍。以上推拿操作使用推拿介質(滑石粉)。推拿速度每分鐘150~200次。中成藥組在常規對癥處理基礎上給予兒童回春顆粒(貴州景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4559)口服,1歲以下嬰兒每次1/4袋,1~2歲患兒每次1/2袋,每日3次。推拿組、中成藥組均于就診當日接受治療,治療至患兒熱退,3組均于熱退后3~4 d隨訪,并復查血常規。
1.5觀察指標 ①熱退后3~4 d隨訪并比較3組療效。療效標準參照《中醫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治愈:熱退、疹消,無任何后遺癥;未愈:持續發熱及發生后遺癥。②觀察3組患兒發熱期間每日服用退熱藥次數、發熱持續時間(首次發熱體溫≥37.3 ℃至最后一次體溫降至37.3 ℃以下的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皮疹出現至皮疹全部消退的時間)、總病程(患兒首次發熱至皮疹全部消退的時間)。③統計3組復查血常規后患兒粒細胞減少(<1.5×109/L)、粒細胞缺乏(<0.5×109/L)恢復情況,二者均提高至2×109/L以上視為恢復。④比較3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療效比較 3組均治愈,無并發癥及后遺癥發生。
2.2發熱期間每日服用退熱藥次數比較 3組每日服用退熱藥次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組發熱期間每日服用退熱藥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中成藥組(P<0.05),中成藥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幼兒急疹發熱期間每日服用退熱藥次數比較(例)
2.3發熱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總病程比較 推拿組、中成藥組發熱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和總病程均短于對照組,且推拿組發熱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和總病程短于中成藥組(P<0.05)。見表4。

表4 3組幼兒急疹發熱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總病程比較
2.4血常規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恢復率比較 3組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恢復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組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成藥組(P<0.05),但中成藥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3組幼兒急疹血常規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恢復率比較
2.5不良反應比較 中成藥組兒童回春顆??诜蟀l生惡心13例、嘔吐5例,予矯味劑后均能配合完成研究。推拿組治療中無一例發生不良反應。
ES屬祖國醫學“溫病”范疇,時邪由口鼻而入,侵襲肺衛,郁于肌表,與氣血相搏,病變在肺脾。正邪相爭,熱蘊肺胃,正氣抗邪時出于肺衛,疹透于肌膚,邪毒外泄。一般可從衛分而解,不致入里深入營血。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熱,熱退疹出。其常急性起熱,伴持續高熱不退,少數患兒以突發驚厥就診[7]。年齡<12個月、有熱性驚厥家族史ES易發生高熱驚厥[8],可伴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少數伴心肌、肝臟等多器官損傷[9]。本病通常以退熱對癥處理為主,同時給予抗病毒藥物靜脈滴注及干擾素霧化吸入[10-11],或清熱解毒中成藥治療[12],但患兒依從性差。
推拿療法有促進氣血循行、平衡陰陽、調和臟腑、解肌退熱的作用,通過辨證并施以正確的推拿手法,能達到治病祛邪的目的[13]。小兒因年齡小,經絡對機械刺激較成人敏感,因此推拿在小兒常見病治療方面更具優勢。臨床上應用三字經流派推拿治療ES效果顯著。本病初期見肺衛表證,但為時短暫,繼而邪易化熱,邪熱蘊郁肺胃,肺胃氣分熱盛,故見高熱、煩渴,或伴嘔吐、泄瀉、食欲缺乏等癥。治療以疏風清熱、宣透邪毒為主,治以平肝清肺,清胃,退六腑。患兒素有“肝常有余”的病理特點,感受風熱外邪后,極易肝郁化火,熱極生風,故當以平肝為先,平肝經可行氣解郁結,以防肝火旺盛,肺主衛表,清肺經有疏風解表而透疹之效[5]。清·葉天士《臨證指南備要·肝風》中有云:“肝為風木之臟……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故平肝清肺共用可疏風清熱、平肝熄風,助解毒透疹。小兒為純陽之體,所患熱病最多,熱郁肺胃,熱易郁于臟腑,故以清胃清熱瀉火解肌表之熱。小兒陰常不足,陽常有余,故以清陽腑代清陰臟。清·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中有云:“六腑穴,在膀之下,上對三關。退者,從肘處向外推至大橫紋頭,屬涼,專治臟腑熱”,故予退六腑通腑泄熱。高熱不退時予搗小天心以安神鎮靜祛邪散郁。捏脊以提、拿、捏、掐、推施術,在治療外感實熱時可取得良好效果,能引起興奮或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促進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14]。本病來勢雖盛,但若邪熱能解,則一般可順利出疹,不致深入營血或重傷氣陰,故熱退后無須推拿可漸康復。
三字經流派推拿是青島市中醫院兒科傳統的治療項目,已成為近代小兒推拿療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門流派。青島市中醫院對其傳承及臨床療效做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并通過臨床驗證[15]。三字經流派推拿較其他推拿流派有獨特之處[2],取穴少而推拿時間長,推拿中以清為主,主張祛邪為先,在辨證施治中根據患病時間和治療階段,謹慎區別清補手法,首次就診為急實證可單用清法,兼有外感實熱之表熱證,應重用清法[16];ES屬于實證、熱證,適用清法。本研究在治療ES時使用平肝、清肺、清胃等清法,與三字經流派推拿學術思想相吻合,臨床療效顯著。
本研究證實,三字經流派推拿能有效控制ES患兒發熱程度,縮短發熱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和總病程,并能顯著提高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恢復率。三字經流派推拿作為中醫特色的綠色療法,能有效減輕ES患兒痛苦,改善中性粒細胞減少及缺乏,提高機體免疫力,安全無不良反應,可作為治療ES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