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韶 朱競婭
科幻產業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型產業,是一個國家科技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好萊塢科幻電影和日本科幻動漫形成了成熟的工業化體系。我國科幻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2019年總產值達658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產值為551億元;2021年迅速恢復增長到700億元規模。科幻產業呈現“科幻+”文學、影視、游戲、會展、文旅等多元業態發展,并加快融入科技創新、文化強國、數字經濟等國家戰略。界定科幻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構建科幻產業的綜合評價體系,加強科幻產業的統計監測,對促進我國科幻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26年,美國出版人雨果創辦《驚奇故事》雜志,首次提出Science Fiction(科學小說)這一概念。20世紀30至60年代,是西方科幻文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同時期,西方小說還有一個相近類型是ScienceFantasy(科學幻想),歸屬在幻想小說類型。因此,“科幻”的本意,是Science+Fiction+Fantasy,即科學性、虛構性和幻想性的融合,旨在想象和描繪科技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區別于西方科幻,20世紀70—80年代的中國科幻,更多受蘇聯的影響,將科幻界定為“科學文藝”,強調科幻的科普屬性。作家葉永烈的代表作《小靈通漫游未來》就具有青少年科普的明顯特征。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幻文學逐步擺脫“科普讀物”的局限,創作類型多元化,出現了劉慈欣、郝景芳、韓松、星河等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折疊》更是走出國門,獲得國際大獎——雨果獎。
科幻1.0是工業科技和文學創作的結合,富有對未來的想象和對科技的反思,是文本化的想象力消費時代。
新世紀以來,視聽媒介迅速發展。美國通過發達的電影工業體系,打造了星戰、漫威等超級IP。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前50中,近三分之二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科幻電影憑借特效技術和視聽體驗,超過了科幻文學,成為西方科幻的代表。
國產科幻電影隨著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而發展。近5年上映超過50部,以《美人魚》《流浪地球》《上海堡壘》《瘋狂的外星人》等為代表,在創作、拍攝和特效技術上取得很大進步。尤其是《流浪地球》,作為國產“硬科幻”佳作,創下了46億元的票房紀錄,在全國引發科幻熱潮,提升了全民對國產科幻的信心。與此同時,網絡科幻電影、科幻動漫游戲也蓬勃發展起來。
科幻2.0將文本的想象力進行視覺化表達和呈現,追求高超的特效技術和極致的視聽體驗,是影視和科技結合的視聽消費時代。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高科技的發展,科幻影視和旅游、演出、會展等業態融合,出現了“沉浸式”產業,即科幻3.0到來。美國環球影城將太空探索、海洋冒險、地球災難等電影場景,運用3D4D5D等技術加以再現,讓游客沉浸其中。法國未來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幻主題樂園,以高科技呈現壯觀華麗的科學藝術景觀。英國劇院將科幻元素、虛擬現實技術和戲劇表演結合,推出“云上演出”。
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推出了科幻主題樂園、會展和賽事活動。貴州科幻谷、重慶科幻樂園、長春世紀影城等,為游客提供虛實結合的科幻體驗;北京的中國科幻大會、南京的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等,成為科幻迷的“朝圣地”;科幻主題的密室逃脫、劇本殺、餐廳商場在各地開花,打造充滿未來感的城市新空間。沉浸式產業,通過數字交互技術和創意場景營造帶給用戶體驗升級和情感激發,具有巨大的產業空間。
從科幻1.0、2.0到3.0的形態演進,是科幻文化不斷“破圈”的過程,科幻不斷從媒介空間向現實空間延伸,從虛擬想象發展為沉浸體驗,從出版影視業拓展到文旅會展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
國際上尚沒有哪個國家將“科幻產業”明確列入產業目錄中。美國將科幻電影歸屬在“版權產業”中,日本將科幻動漫歸屬在“內容產業”中。將科幻產業嵌套在本國文化產業門類中,成為國際普遍現象。在我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科普提升、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科幻產業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科幻產業是以科學精神和想象力文化為內核,以科技創新和工業化生產為支撐,以科學敘事(科幻1.0)、視聽體驗(科幻2.0)、沉浸場景(科幻3.0)為載體,提供科技傳播和文化消費的綜合產業形態,是一個國家科技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綜合體現。
科幻產業在外延上具有復雜性。明確界定科幻產業的外延和范圍,既能為政府扶持科幻產業、企業投入科幻生產指明方向,又能加強科幻文化傳播、拉動公眾科幻消費,構建協同發展的科幻產業生態。
綜合參照我國文化產業門類劃分、高新技術產業評價標準、科幻產業鏈結構特征,可以將科幻產業劃分為:科幻內容、科幻文化旅游、科幻科技支撐、科幻場景營造、科幻運營服務五大門類(如圖1)。
第一,科幻內容產業。主要包括:科幻出版、科幻影視、科幻動漫和科幻游戲等子類,貫穿于文化產業的各門類中。科幻創作是科幻產業的基礎,也是現階段科幻產業中產值貢獻最大的部分。
第二,科幻文化旅游產業。主要包括:科幻主題的室內娛樂(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戶外娛樂(主題樂園和影城)、戲劇演出、旅游景區等類型,貫穿于文化產業的娛樂休閑門類和旅游產業相關門類中。
第三,科幻科技支撐產業。主要包括:科幻產業所需要的技術研發、硬件制造、軟件應用等技術服務體系,融合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交叉門類中,體現了科技在科幻產業中的戰略作用。
第四,科幻場景營造產業。主要包括:科幻特色的戶外廣告和燈光秀、會展和賽事活動、地標建筑、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等,旨在營造城市的科幻氛圍和科技感。未來,通過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科幻將和生活場景緊密結合,打造新型城市空間,促進城市更新,建設智慧城市。
第五,科幻運營服務產業。主要包括:科幻項目的版權運營、品牌營銷、投融資和消費服務等。版權運營是將科幻IP進行多元開發,投融資是版權運營的支撐,品牌營銷則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消費服務旨在提升消費體驗和服務水平。運營服務的各個環節,目標都是為了實現IP價值的最大化。

圖1 科幻產業結構圖譜
第一,深化文化科技融合,打造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國家近期接連發布“科幻十條”和電影“十四五”規劃,提出重點發展科幻電影,將其作為電影產業增長的新動能。科幻產業以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實力,以文化賦能科技創新活力,將形成以“高精尖”和“數字化”為特色,以面向未來、展示我國科技文化成就、提升綜合國力為目標的戰略性產業。
第二,推進科普科幻融合,提升青少年想象力和全民科學素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將科幻作為科普信息化提升的重要方式,提出“實施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劃”,促進科普傳播與科幻影視的融合。科幻為科普提供新的創意形式,科普為科幻產業拓展應用場景。科幻成為助力科普發展、激發青少年想象力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載體,科幻和科普呈現融合發展之勢。
第三,發揮數字經濟優勢,促進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數字技術促進“科幻+”影視動漫、游戲電競、會展演出、科普教育等多元業態發展,帶動舊工業園區、街區的改造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以首鋼園為核心建設科幻產業集聚區,推出中國科幻大會、北京科幻電影周、數字首鋼、“瞭倉”沉浸藝術展、“Soreal”元宇宙體驗中心等新場景和新業態,營造城市科幻氛圍和創新空間。
促進科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產學研各界建立起發展科幻產業的共識,構建科幻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相關部門加強統計監測、輸出科研成果、制定產業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
基于科幻產業的五大門類劃分和主要業態,確立七個產業評價維度,在每個評價維度中,綜合考量生產和消費兩端、企業和消費者兩種主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效益,進行指標項的設計。
第一,線上內容創作維度,可分為消費和生產兩個維度。消費維度是指科幻出版、影視、動漫、游戲的消費情況;生產維度是指科幻創作人才、制作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等。第二,技術研發應用維度,可分為研發和應用兩個維度。研發維度是指5G/6G、算法、引擎等科幻產業的基礎技術及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新型顯示、視聽制作等科幻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情況;應用維度包括科幻產品所需要的軟硬件技術和應用服務情況。第三,線下文旅演出維度,可分為消費和生產兩個維度。消費維度是指科幻娛樂、主題樂園、戲劇演出、景區等市場消費情況;生產維度是指科幻文旅演出類企業的數量、規模和經營情況。第四,會展賽事活動維度,可分為企業和消費者兩種維度。企業維度是指策劃運營科幻會展、賽事的企業數量、活動數量、規模和成交額等;消費者維度是指參與科幻會展、賽事的規模、人次及收入。第五,產業園區建設維度,可分為區域和企業兩種維度。區域維度是指科幻產業園區的數量、整體經營狀況;企業維度是指園區入駐企業的數量、規模和經營狀況等。第六,版權相關運營維度,包括科幻領域的版權機構、投資機構、產業協會、國際營銷機構的數量、規模等,主要體現為版權收入、投資額、營銷發行收入、出口額等經濟效益。第七,傳播相關服務維度,包括媒體機構對科幻的傳播規模和效果,科幻研究機構的數量和成果,開設科幻專業或課程的高校、中小學的數量和人數等,主要體現為科幻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等社會效益。
根據上述科幻產業的七個評價維度,建立一級評價指標;再根據科幻產品和業務的主要類型,確立24個二級指標,既反映消費市場情況,又反映企業經營情況;再根據數據可得性,梳理出近80個三級指標,便于全面、及時、準確地對科幻產業進行統計監測和綜合評價,如表1所示。

表1 科幻產業評價維度和指標體系
科幻產業主體是企業,需要盡快建設科幻領域的企業名錄庫。一方面,可收集科幻產業規模以上法人單位的名錄,以統計科幻產業主導部分的產值;另一方面可聚焦中小型、成長性企業,通過政府部門、產業協會組織征集和企業申報的方式,收集科幻產業中小企業名錄,以預估科幻產業的增長空間,并為扶持中小企業提供依據。科幻企業名錄庫,需根據科幻產業的發展進程和科幻項目生產周期進行動態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