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衛超,趙 根,周先平,孫琪寧,杜少卿
(長江科學院水利部巖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10)
為滿足防洪、排沙、擴機、供水等工程要求,需修建聯通水庫或天然湖泊的水工隧洞。水工隧洞進水口通常位于水下數十米,若選擇在深水中修筑圍堰貫通隧洞,不僅工程量大、防滲處理難、施工復雜,而且后期還面臨圍堰的爆破拆除等問題;若將水庫水位降低至進水口以下貫通隧洞,則勢必會對水庫的經濟、生態、環境、旅游等運營效益產生影響。在這種既無法修建圍堰又不能放空水庫或降低水位情況下,在隧洞進水口預留一定厚度的巖體(即巖塞)作為洞內施工臨時擋水結構,待隧洞內各項工作完成后,采用巖塞爆破技術即可爆除預留巖塞體,形成聯通水庫、湖泊的隧洞進水口。
1971年7月完工的遼寧清河熱電廠211供水隧洞進水口巖塞爆破是我國第一個水下巖塞爆破工程[1],此后相關文獻記載并已成功實施的巖塞爆破工程有33個,其中采用鉆孔法爆破拆除的巖塞約占2/3[2-3]。除1979年實施的河南香山水庫水下巖塞爆破因巖塞直徑只有3.5 m被迫實施鉆孔法爆破外,上世紀70年代實施的巖塞爆破均以藥室法為主[4]。80年代實施的直徑6 m以下的巖塞爆破和90年代實施的直徑8 m以下的巖塞爆破均以鉆孔法為主。2000年后,除劉家峽洮河口排沙洞巖塞爆破[5]采用藥室法爆破外,不論巖塞直徑大小全部采用鉆孔法巖塞爆破技術,特別是2014年6月采用鉆孔法成功實施的長甸電站改造工程發電進水口巖塞爆破[6](巖塞直徑10 m),標志著鉆孔法巖塞爆破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鉆孔法巖塞爆破是指在巖塞體內布置較為密集的炮孔,各裝藥炮孔按一定順序起爆,將巖塞體范圍內的巖石炸除,形成設計體型的隧洞進水口。設計時通常在巖塞中心布置掏槽孔,周圍布置擴大孔,巖塞周邊布置光面爆破孔或預裂孔。鉆孔法早期一般用于斷面較小的巖塞。例如,河南香山水庫、密云水庫等工程均采用這種爆破方式。隨著水下巖塞爆破技術的發展、鉆孔機械的改進,鉆孔法近年來逐漸應用于大直徑的水下巖塞爆破,如長甸水電站改造工程進水口巖塞爆破工程、遼寧某重點輸水工程進水口巖塞爆破工程。典型的鉆孔法巖塞爆破工程實例如表1所示。

表1 鉆孔法巖塞爆破工程典型案例
與藥室法巖塞爆破相比,鉆孔法巖塞爆破具有以下優點:施工安全性高,無大透水事故風險,現場施工人員心理壓力小;鉆孔過程中可進一步探明巖塞體尺寸及地質結構;藥量分散,爆破塊度均勻;輪廓面質量可控制、成型好;爆破單段藥量可調整,爆破振動受控,對周圍建筑物影響小,特別是對進水口輪廓面及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當然,鉆孔法巖塞爆破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巖塞體水下地形、地質勘察工作精度要求高;鉆孔質量要求高、鉆孔數量多、鉆孔過程中有透水的風險;裝藥結構復雜,填塞質量要求高;爆破網路較復雜,起爆網路保護要求高。
隨著施工人員素質的提高,鉆孔設備性能的改進,水下地形探測精度的提升,新型爆破器材的應用,爆破施工工藝的優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網箱養殖的限制,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采用鉆孔法拆除巖塞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根據國內鉆孔法巖塞爆破的成功經驗,常用的中心掏槽法包括中心空孔掏槽法和中心集束掏槽法兩類。
1)中心空孔掏槽法。該方法與常規的隧洞開挖掏槽爆破類似,是在巖塞中心部位布置一個孔徑較大的空孔,圍繞空孔布置1圈或2圈間排距較小的掏槽孔。北京密云水庫(1)[7]、云南會澤水槽子電站[8]、北京密云水庫(2)[9]、貴州印江巖口[10]、貴陽花溪水庫[11]和貴州塘寨電廠[12]的巖塞爆破均采用中心空孔掏槽法(見表1)。
2)中心集束掏槽法。有關文獻中也稱此方法為揭頂掏槽法,是指在巖塞中心及直徑0.5 m圓周上共布置若干個直徑較大的炮孔(通常孔徑為100 mm),在炮孔內集中裝藥爆通巖塞,形成上下爆破漏斗。例如,河南新縣香山水庫、浙江臺州長潭水庫[13]、溫州龍灣電廠[14]、溫州發電廠2/3期[15-16]、寧波皎口水庫[17]、浙江溫嶺湖漫水庫[18]巖塞爆破均采用中心集束掏槽法。
而中心大空孔出現透水時較難進行處理,對于厚巖塞很難保證孔底集中裝藥的質量,從而增加了施工難度及風險。隨著鉆孔設備性能的改進,爆破施工工藝的優化,新型爆破器材的應用等,在對長甸、桓集隧道、蘭州水源地等工程巖塞爆破設計、施工成果總結中,提出了一套“中心掏槽、圓周擴展、輪廓成型”的鉆孔法水下巖塞爆破設計方法。
2.1.1 中心致裂掏槽爆破參數
中心致裂掏槽法是一種在巖塞中心及直徑(4~5)D、(8~10)D的圓周上分別布置1個、4~6個、6~8個炮孔(通常孔徑為90~100 mm),中心孔裝藥,圍繞中心孔的第1圈孔為空孔,第2圈孔則為主掏槽孔,中心孔首先起爆,將中心孔與第1圈空孔之間的巖石炸裂、破碎,第二圈主掏槽孔再起爆,將2圈間的巖石炸碎,并將掏槽區的巖石向巖塞兩端拋擲,最終巖塞掏槽區實現貫通的方法。
該方法目前已經在長甸電站改造工程[19]、桓集隧道工程[20]及蘭州水源地工程的巖塞爆破中取得了成功應用。
2.1.2 炸藥單耗
在炮孔布置合理的情況下,巖塞爆破效果主要取決于炸藥單耗,可參照水下爆破炸藥單耗修正公式[21]:
(1)
式中:q水為水下鉆孔爆破的炸藥單耗;q陸為相同介質的陸地爆破炸藥單耗;H水為覆蓋層以上的水深;H覆為覆蓋層厚度;H梯為鉆孔爆破的梯段高度;kD為水下炸藥爆速降低系數,為實測炸藥水下爆速與陸地炸藥爆速之比。
由爆破各種巖石的單位炸藥消耗量表統計分析表明,陸地松動爆破炸藥單耗與巖石堅固性系數有很好的線性關系,計算經驗公式如下:
q陸=0.312+0.023f
(2)
式中:f為巖石堅固系數(普氏系數),適用范圍f=2~25,回歸擬合優度R2=0.95。
2.1.3 輪廓孔爆破參數
巖塞進水口在巖塞爆破后一般不再進行襯砌施工,故進行巖塞爆破時要求進水口成型好、壁面上半孔率高。在此過程中,輪廓開挖需采用預裂或光面爆破的方法。
陸地爆破時,預裂爆破和光面爆破的線裝藥密度計算的經驗公式公式分別為
q預=0.04[σ]0.5a0.6
(3)
q光=0.02[σ]0.6a
(4)
式中:q預、q光分別為預裂爆破、光面爆破的線裝藥密度;[σ]為巖石抗壓強度;a為預裂爆破或光面爆破的炮孔間距。適用范圍[σ]=20~250 MPa,回歸擬合優度R2=0.81。
在巖塞周邊輪廓孔爆破設計中,按上述經驗公式計算預裂爆破、光面爆破線裝藥密度時,還需考慮水下炸藥爆速降低系數,其余爆破參數可按常規設計方法計算。
2.1.4 圓周擴展孔
圓周擴展孔為掏槽孔與周邊輪廓孔之間的炮孔。設計時,根據巖塞直徑大小布置若干圈炮孔,先按巖塞體積與炸藥單耗計算總裝藥量,除以平均每孔裝藥量,得到需布置炮孔數M1;再按常規隧洞開挖布置圓周擴展孔的孔距、圈距(排距),得到需布置炮孔數M2;最終通過適當調整孔距、圈距,使M2與M1兩者基本一致。
巖塞爆破一般應設計采用雙復式起爆網路,在電雷管不再使用的情況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高精度導爆管雷管和電子雷管,可設計采用雙復式導爆管雷管起爆網路、雙復式電子雷管起爆網路、復式導爆管雷管起爆網路+復式電子雷管起爆網路等。起爆網路的延時時間間隔可根據爆破振動控制要求進行選擇。
起爆網路連接后,首先要經受腳手架拆除過程中鋼管可能掛壞起爆網路的考驗;其次,巖塞掌子面倒懸且滲漏水嚴重,要經受滲漏水流對起爆網路的沖擊影響;最后,當巖塞采用洞內充水、充氣爆破方案時,還有經受充水、補氣過程中產生的空氣紊流對起爆網路的擾動影響。因此,在起爆網路設計時,除應考慮起爆段間時差外,還應充分考慮起爆網路的安全防護措施。
3.1.1 工程概況
長甸水電站改造工程進水口巖塞位于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63.3 m,巖塞中心軸線與水平夾角43°,巖塞厚度12.5 m,巖塞外口直徑14.6 m,巖塞內口直徑10.0 m,擴散角10°,巖塞厚徑比為1.25,巖塞體設計方量1 419 m3。集渣坑長73.0 m,寬11.0 m,高13.0~31.9 m,體型規整。爆破時不下閘門,在閘門后側引水洞內澆筑臨時混凝土堵頭進行擋水,進水口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長甸水電站改造工程巖塞進水口布置
3.1.2 爆破方案及參數
長甸水電站改造工程進水口巖塞采用“氣墊式”、集渣、“中心掏槽、圓周擴展、光面成型”的鉆孔法爆破方案。
作為首個采用鉆孔法爆破的大直徑巖塞工程,為解決巖塞厚度大的問題,借鑒隧洞開挖中的“中導洞”爆破方法,將巖塞分為中導洞區、擴大區、輪廓區3個區域,采用中心致裂掏槽爆破方式。設計時共布置9圈炮孔,其中:中導洞區布置5圈炮孔,計6個空孔和32個爆破(掏槽、輔助掏槽)孔;擴大區布置3圈炮孔,計69個爆破孔;輪廓區布置1圈炮孔,計48個光爆孔,炮孔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長甸水電站改造工程巖塞爆破炮孔布置
炮孔鉆孔直徑均為90 mm,孔底抵抗線按1.5 m控制。中導洞區和擴大區的爆破孔采用φ60 mm的乳化炸藥連續裝藥,輪廓區的光爆孔采用直徑φ32 mm的乳化炸藥裝藥,采用φ70 mm PE管預先加工藥包(筒)、單孔一次性安裝到位的工藝,總裝藥量2 839.8 kg。
3.1.3 起爆網路
本工程采用高精度導爆管雷管和電子數碼雷管復式起爆網路,高精度導爆管雷管起爆網路的段(孔)間延時時間17 ms,排(圈)間延時時間100 ms,電子數碼雷管延時時間與高精度導爆管雷管起爆網路延時時間一致,爆破孔2~3孔一段,光爆孔4孔一段,最大單段藥量為76.5 kg,高精度起爆網路如圖3所示。

圖3 長甸水電站改造工程巖塞爆破高精度起爆網路
3.1.4 充水補氣
集渣坑充水自2014年6月11日19∶40開始,至6月16日5∶47結束,此時集渣坑水位高程46.95 m,閘門井水位高程56.69 m。巖塞掌子面“氣墊層”增壓補氣自16日5∶50開始,10∶00停止,此時集渣坑水位高程45.4 m,閘門井水位高程68.77 m。
3.1.5 爆破效果
2014年6月16日10∶26起爆,水面出現漂亮的鼓包(見圖4),表明巖塞已順利貫通。隧洞、廠房、大壩等關鍵部位爆破振動峰值均控制在安全允許范圍之內,壩前及養殖區爆破水擊波峰值均低于安全允許值,達到了預期的爆通、控振及環保效果。經水下檢查,進水口形狀、尺寸與設計基本相符,進水口洞外邊坡未發現垮塌,集渣坑內爆渣體形符合設計預期。

圖4 水庫水面“鼓包”現象
3.2.1 工程概況
桓集隧道工程取水口巖塞位于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45 m處,巖塞軸線傾角55°,巖塞外口直徑為14.02 m,內口直徑為7.55 m,發散角15°,厚度11.8 m,巖塞厚度與直徑比為1.56,巖塞體方量1 163 m3。集渣坑底邊長度為44.0 m,寬度為7.3 m,最大高度19.6 m,襯砌厚度0.8 m,為圓拱直墻型,直墻部分成洞高度為15.04~15.91 m,集渣坑容量約為3 800 m3。在集渣坑上方設置直徑為1.2 m,深度為53.1 m的通風豎井。爆破時下閘門,在閘門后側引水洞內澆筑臨時混凝土堵頭進行擋水,進水口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桓集隧道工程巖塞取水口結構布置
3.2.2 爆破方案及參數
桓集隧道工程取水口巖塞采用水墊層、集渣、“中心掏槽、圓周擴展、光面成型”的鉆孔法爆破方案,共布置8圈炮孔,鉆孔直徑均為90 mm。其中,中心致裂掏槽爆破布置6個空孔、9個掏槽孔、10個輔助掏槽孔;49個主爆孔以及40個光爆孔,共計114個炮孔,炮孔布置如圖6所示。

圖6 桓集隧道工程巖塞爆破炮孔布置
3.2.3 裝藥、聯網與充水補氣
2018年9月22日開始裝藥,爆破孔、光爆孔分別采用φ60 mm、φ32 mm乳化炸藥,9月25日完成裝藥,總裝藥量2 112.2 kg。隨后進行起爆網路連接,設計采用數碼電子雷管與高精度導爆管雷管復復式延時起爆網路,圈間延時100 ms,段間延時17 ms,9月26日完成起爆網路連接,開始進行施工平臺的拆除。9月27日晚上開始進行洞內充水,9月30日11∶00洞內充水水位達到設計要求(266.0 m高程),此時水庫水位高程為318.0 m。
3.2.4 爆破效果
2018年9月30日11:28起爆,起爆后水庫水面無明顯反應,半個小時后通風豎井出現涌水。爆破振動速度、水擊波壓力監測值均小于安全控制標準值。爆破后,采用多波束聲吶儀對巖塞中心線兩側40 m以內(總寬度80 m),高程右岸邊坡水位以下至250 m高程(總高差約100 m)范圍內的水下地形進行測量,利用數據后處理軟件將現場測量數據、聲速深度梯度變化曲線、水位變化情況等整合得到待測區域的平面坐標、河床底標高等數據,剔除不符合水深的跳點后,繪制檢測區域水下三維地形圖,如圖7所示,進水口洞口呈規則的圓形,直徑為16.0 m,與設計基本一致。通過ROV潛水器經單波束聲納檢測,集渣坑堆積物的形態分布圖與設計預期一致(見圖8)。

圖7 巖塞爆破后進水口形態

圖8 集渣坑堆積物的形態分布
鉆孔法巖塞爆破技術以其突出的優勢,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巖塞式進/出水口工程。本文在綜合分析鉆孔法巖塞爆破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中心掏槽、圓周擴展、輪廓成型”的新方法——中心致裂掏槽鉆孔巖塞爆破法,并給出了炸藥單耗、預裂與光面爆破線裝藥密度等關鍵爆破參數的計算公式。將該方法應用與長甸改造工程進水口、桓集隧道工程取水口的兩個巖塞爆破工程實踐。根據爆破環境條件,既可進行觀賞性極佳的水面“鼓包”式的巖塞爆破;也可通過消能結構的設計,進行水面波瀾不驚的“無感”巖塞爆破。研究成果對今后大直徑巖塞爆破設計與施工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