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永 王繼玥 林興娥 劉咲頔 明建鴻 周兆禧 丁哲利
摘 要 近年來,海南省火龍果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當前帶動海南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為提升海南省火龍果的生產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火龍果產業提質增效,簡要闡述海南省火龍果產業現狀,分析火龍果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并針對火龍果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強化產業科學布局、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打造優勢特色品牌及延長產業鏈條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 火龍果產業;發展優勢;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S667.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53
火龍果又稱紅龍果、龍珠果、仙蜜果及玉龍果,屬仙人掌科量天尺屬植物,原產于巴西、墨西哥等地的森林、丘陵地帶,性喜溫暖潮濕,耐蔭耐貧瘠,生長最適溫度為25~35 ℃。火龍果在明清時期由法國、荷蘭傳入我國,由于其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顯著,近年來在我國廣泛種植[1]。2021年,我國火龍果種植面積突破66 666.67 hm2,規模和技術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海南省從中國臺灣引進火龍果進行栽培,至今已有30多年的火龍果栽培歷史。
1 海南省栽培火龍果的環境條件
海南省是我國最南端的省份,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暖熱,年平均氣溫22~26 ℃,全年日照時間1 750~2 650 h,光照率50%~60%,年降水量1 500~2 600 mm(西部沿線1 000 mm),典型土壤為赤紅壤,pH值為4.5~6.5,光照、土壤、溫度及降水等環境條件適宜火龍果生長[2]。
2 火龍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海南省火龍果產業得到了顯著發展,2012—2021年,海南省火龍果種植面積從不足666.67 hm2增加至7 953.33 hm2,產業范圍迅速擴張,大型火龍果基地遍布海南省,2019年海南省火龍果產量為21.07萬t,2021年海南省火龍果產量為30.91萬t,同比增長46.7%。在海南省眾多傳統水果市場中,火龍果生產比重逐漸增大,已成為帶動海南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3-4]。此外,海南省生產的火龍果大多數在國內市場銷售,出口數量較少,2020年海南省鮮火龍果出口量為24.4 t,出口金額為8.7萬美元。
3 火龍果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1)火龍果適應性強,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除需要充足的光照外,火龍果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如其他大多數果樹嚴格,海南省幾乎全省都適合種植火龍果。同時,火龍果集水果、花蕾、蔬菜和醫藥優點于一身,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C、鐵、磷、鈣、鎂及鉀等,富含大量果肉纖維,豐富的胡蘿卜素及高濃度天然色素花青素(尤以紅肉為最),果核更含有各種酶和植物蛋白,營養與保健功效突出,深受消費者青睞[5]。
2)產業升級改變了傳統需要人工授粉的生產模式,且隨著單聯排、雙聯排種植模式的探索,海南省火龍果每667 m2種植株數從400~500株提高到800~2 200株,生產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技術革新使大量投資者高度看好火龍果市場前景,不斷加大對火龍果生產領域的投入。
3)現有火龍果品種抗病蟲害能力強,種植后第2年即可投產,生產周期長達20年,果實成熟周期短,每年自然收獲期可長達7~8個月,從開花到果實成熟需40~45 d,自然條件下年收獲10~14批次,通過補光措施可收獲14~18批次,且果實貯藏時間長,常溫下可貯藏7~14 d,冷藏保存時保鮮期可達數月。與香蕉、荔枝、龍眼等其他熱帶水果相比,火龍果風險投資小,收益回報快,投入回報比優于大多數熱帶水果[6]。
4)做大做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需求與新品種引進方面的政策紅利推動了火龍果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海南省積極通過科技升級助推火龍果等熱帶特色新產業的發展,通過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政策優勢廣泛引進優質火龍果新品種并示范推廣。目前,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打造的火龍果產業集群面積已超過5 333.33 hm2,燕窩果、黃龍果等特色新品種均有種植,打造了如樂東、東方火龍果等多個地方品牌,通過政府引導與高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海南省火龍果已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7]。
4 火龍果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海南省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但隨著我國及全球火龍果產業的同步快速發展,火龍果已從最初的特色產業逐漸演變成普通農副產品,產業優勢不再明顯,目前海南省火龍果產業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產業擴張過于迅猛,區域性競爭和銷售壓力加劇。近年來,我國與國外火龍果產區產能迅速增長,部分產區面積擴張超過70%,在我國水果產能過剩和南美、東南亞水果進口的雙重夾擊下,海南省火龍果缺乏有效的銷售渠道,豐產不豐收、價低難賣成為火龍果銷售的常態[8]。
2)優質品種更新慢,果品同質化嚴重。目前,海南省大紅系列火龍果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紅心火龍果價格從之前的15元·kg-1下跌至現在的5元·kg-1左右,火龍果主栽品種同質性過高,經濟效益并未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也在逐漸削弱。
3)反季節補光技術的普及導致海南省反季節火龍果不再具有明顯優勢。我國火龍果價格高點主要是每年12月至次年4月,低點多出現在每年5—9月,高點價格往往是低點價格的2~3倍,原因主要是冬季新鮮水果供應較少,且節假日期間(春節)消費者對水果需求旺盛,進而拉高了火龍果價格,而5—9月有大量新鮮水果上市,消費者選擇多樣,對火龍果的需求較低,進而拉低了火龍果價格。與我國其他火龍果產區相比,海南省自然條件下種植的火龍果可多收1~2批果,在前些年海南省以反季節優勢牢牢占據了我國的冬季火龍果市場,但隨著其他地區設施農業與廣東省、云南省等地大面積補光技術的普及與管理技術的提升,海南省反季節火龍果由原來的絕對主導地位轉變為與云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產區反季節火龍果共同發展的新趨勢,隨著反季節火龍果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不斷提升,海南省反季節火龍果的價格優勢已不再明顯[9]。
4)產業鏈較短,深加工環節缺位。海南省標準化的火龍果基地年產量能達到3.5 t/667 m2,配合補光技術后能達到4.5~5.0 t/667 m2,每年火龍果收獲時,除去果質較好易銷的火龍果,還會剩下20%~30%的次果,想要將這部分次果轉化成經濟收益,就需由加工廠收購次果,并加工成相應產品。然而,目前海南省僅有北緯十八度果業和達川兩家企業開展火龍果采后精深加工,主要生產火龍果原漿和果汁,深加工產能明顯不足,火龍果深加工環節的缺乏,導致產業鏈得不到延伸,附加值得不到提升,極大限制了火龍果產業發揮應有的效益。
5 火龍果產業的發展策略
相關數據顯示,2010—2020年我國火龍果產量占熱帶水果總產量的比重從0.25%提高到了5%,2021年火龍果種植總面積突破66 666.67 hm2,增長勢頭迅猛,市場潛力巨大,已成為農民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海南省在反季節和高品質火龍果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產業面積與其他主產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受科學技術、人工成本、土地資源、運輸與市場等因素影響,海南省火龍果產業布局仍處于動態調整期,針對當前海南省火龍果產業存在的問題,要采取以下應對策略,以高質量推動火龍果產業的健康發展[10]。
5.1 強化產業科學布局
1)充分發揮海南省國際旅游島與典型熱帶氣候的資源優勢,科學布局規劃,與其他火龍果產區實現差異化發展,將海南省的火龍果產業發展與旅游市場和自貿港建設相結合,統籌考慮區域特色、交通條件、生態環境、發展基礎及未來發展需求,培育與發展具有典型熱帶特色、品質優良、方便采摘與長途運輸的火龍果新品種,通過氣候優勢與品種差異化實現與其他火龍果市場的錯季錯峰,實現產業良性競爭。2)農業主管部門要統籌規劃海南省的火龍果產業發展布局,按照優勢產品在優勢區域裂變式發展與規?;?、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思路進行產業引導,如在三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等地主要依托旅游市場發展禮品果,在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等地根據氣候優勢瞄準高端消費群體發展特色果,在瓊島北部區域發展精細化管理的高品質冬季果,通過市場的細分與功能定位推廣特色品種與生產標準,提高火龍果產業發展水平。
5.2 科技支撐產業發展
1)加強產學研的聯動機制,針對目前海南省特色新品種研發不足,典型熱區氣候條件下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等瓶頸問題設置一批重點攻關項目,加快自主優良品種選育與技術推廣。2)針對海南省積溫高、光照強的區域特色創新種質資源,圍繞適合熱帶特色的優良品種及耐熱抗病砧木選育、栽培制度創新與推廣、低效果園提質增效及智慧農業管理等技術,搭建研究與開發、實驗與示范、培訓與推廣集成化的火龍果生產技術創新推廣模式,全面提升海南省火龍果產業的科技水平。
5.3 打造優勢特色品牌
1)塑造火龍果文化,把品牌建設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打造熱帶火龍果這一特色品牌,探索火龍果產業發展與綠水青山、休閑農業等的融合途徑,通過強化技術人才隊伍培育和社會化技術服務,以產業組織化促進生產標準化,不斷提升火龍果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引領產業綠色健康發展。2)加快優勢品牌培育,拓展銷售渠道,健全網絡銷售體系,借助自貿港建設與政策優勢,積極探索國內外高端市場,強化產業發展基礎,集聚土地、資本、人才及信息等要素,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地方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培育一批優質的火龍果出口示范基地與龍頭企業。
5.4 延長產業鏈條
1)加大火龍果果品智能化檢測、分級與貯藏、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2)以種植基地為依托,加快推進果園、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分揀處理和保鮮儲運能力,提高產業組織化水平,實現由產區到消費者的高效、低損流通,打造火龍果“研發+生產+加工+銷售+觀光”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的風險防御能力。
6 結語
近年來,我國火龍果產業發展迅速,海南省光熱資源豐富,可種植的特色作物種類豐富,目前海南省火龍果生產中以紅皮紅肉系列品種為主,市場同質化明顯,難以充分體現海南省的優勢效應。同時,隨著產業的擴張與消費市場的細分,常規紅肉火龍果的市場已逐漸趨于飽和,根據現階段火龍果產業發展需求,明確市場定位,發展以品質為核心,與其他產區差異化顯著的種植品種和多元化的銷售格局必將成為今后海南省火龍果產業發展的新出路。
參考文獻:
[1] 王蔚婕,唐道邦,曹清明,等.火龍果的營養價值及加工現狀[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9,25(4):27-30.
[2] 趙英蘭,何宇雨,李晶,等.火龍果綜合加工的研究進展[J].糧食與食品工業,2022,29(4):30-32.
[3] 黃飛,王明.淺析火龍果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中國熱帶農業,2021(5):29-35.
[4] 韓冰,韓劍.海南省火龍果產業發展形勢及其建議[J].中國南方果樹,2015,44(5):156-158.
[5] 趙嘉祺,周學永,王旭,等.紅心火龍果在我國北方的引種表現和栽培技術[J].河北果樹,2021(1):45-47.
[6] 蘇明,任太軍,袁水清,等.海南火龍果反季節生產技術初探[J].中國南方果樹,2018,47(1):83-86.
[7] 陳造熊.淺析海南火龍果高效豐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1):191-192.
[8] 鄭淑娟.中國海南火龍果前景看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16(7):21.
[9] 濮文輝,李洪立,胡文斌,等.海南西部火龍果反季節生產考察[J].中國熱帶農業,2017(6):28-30.
[10] 林興娥,丁哲利,明建鴻,等.海南5個火龍果栽培品系主要性狀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6):66-6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