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27日文章,原題:西方如何將古典音樂拱手讓給中國一且有可能拿不回來古典音樂在英國陷入窘境。原因并不僅在于支撐這種藝術的基礎設施一場館、管弦樂團等——十年來一直受困于資金不足。問題出自更高層,出自我們的政治家和藝術機構的位高權重者。可悲的現實是,在英國,如今古典音樂和歌劇引發太多尷尬乃至怨恨和懷疑。在一些人眼中,二者是西方社會罪惡的果實:父權制和殖民心態。評論家們認為,古典登樂的音調就像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一樣真有壓迫性,必須被廢除——來英國大學內出現的音樂課程“去殖民化”呼聲即是例證。
這使我們將視線投向我們島嶼之外的一個區域一遠東。在那里,古典音樂正以令人難以覃信的速度蓬勃發展。日本、馬來西亞和韓國都有迅猛發展的古典音樂產業,但它在任何地方的崛起都不像在中國那樣蔚為壯觀。
我曾認為這只是中產階層的愿望,也是21世紀的中國對“趕上”西方的渴望,但并不僅限于此。古典音樂十分契合自我完善和自律等中國傳統價值觀。世界上鮮有像孔子那樣熱愛音樂的偉大思想家。在他看來,審美、自律和對你所繼承文化的關心密不可分。目前,中國政府將古典音樂列為教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各地有4000多萬兒童學彈鋼琴,僅在廣東省就有200多個青少年管弦樂團。才華橫溢的學生涌向西方音樂學院。東亞各地培養古典音樂人才的效果已在西方管弦樂團中顯現出來,那里的空缺職位越來越被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演奏家所填補。
十年前,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院長羅伯特?西羅塔在《紐約時報》撰文稱:“古典音樂的未來取決于中國接下來20年的發展。他們代表著一個龐大的新聽眾群體和一個古典音樂表演群體,其規模遠大于我們迄今所見的任何群體。”近十年來,這一趨勢只增不減。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可能總有一天需要去北京或上海“朝覲”,以享受這種他們曾以為將永遠留在西方的藝術形式。▲(作者伊萬?休伊特,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