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O記者 陳秀娟
雷達汽車打破傳統皮卡的限制,將以往的兼顧載物、工具功能進階為戶外多元場景新體驗。
近年來,乘用車市場容量不斷增加,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同場競技,市場淘汰賽加劇。企業的發展需要開拓新市場,在細分市場的戰略布局顯得尤為重要。
數據顯示,從2015-2021年,國內皮卡市場增長了1.69倍,高于汽車市場大盤增長的1.07倍。但2021年國內皮卡市場滲透率僅為2.1%,與北美市場近20%滲透率相比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有機構預計,到2030年,國內皮卡市場規模可達300萬輛以上(含出口),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不僅如此,全國各地持續落實皮卡解禁政策,并對新能源貨車出臺了差異化管理措施。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文件第四條第13點明確提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對皮卡車進城實施精細化管理,研究進一步放寬皮卡車進城限制。又如皮卡車納入2022年新版《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
隨著解禁利好政策的不斷增加,國內皮卡細分領域將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
或許正是預見到皮卡市場將大有作為,11月9日,雷達新能源汽車推出了首款皮卡車型雷達RD6,新車共推出啟航版、創客版、悅享版、悅野版4款車型,售價分別為17.88萬元、19.88萬元、22.88萬元和26.88萬元。
縱觀當下國內皮卡市場,依然以燃油版的商用皮卡為主,即便是純電皮卡,也是基于燃油車平臺衍生而來。而真正意義上的的純電皮卡車型,業內鮮有企業涉足。而雷達新能源皮卡的誕生,開創了原生純電皮卡這一全新品類。
發布會上,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坦言,這是基于吉利控股集團過去幾年的蓄勢積累、前瞻布局、順勢而為的決定。“在保持雷達品牌定位、治理架構、發展戰略獨立性的基礎上,吉利控股集團將在技術研發、智能制造、品質管理、渠道服務、供應鏈協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將提供全方位支持,持續助力雷達的發展。”

作為雷達新能源汽車旗下的首款產品,雷達RD6整車設計由吉利控股集團英國造型中心打造。隨著吉利控股集團在前瞻技術上的加持,依托純電平臺打造的雷達皮卡,在經濟性、智能交互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可以實現長里程、高效的電池管理系統、安全的車身結構和剛度以及兼容性,能夠更好滿足用戶需求。
據悉,雷達RD6百公里加速可達到6.9s;續航方面,采用高能量密度Ni55電芯,最高可實現632km長續航,三種駕駛模式,可滿足用戶說走就走的旅行。
不僅如此,雷達RD6采用了四輪獨立懸架的設計,擁有6.1m的轉彎半徑,相比傳統的燃油皮卡來說,雷達RD6在進行轉彎、掉頭、變道超車等操作時更方便、輕盈。
在上市前,雷達便得到了廣泛關注。此次發布會上,雷達RD6被宣布正式成為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官方指定戶外賽事保障用車。
當然,在新能源這盤大棋上,雷達汽車的目標遠不止于皮卡,打造電動皮卡車型的對雷達汽車來說,只是第一步棋,后續布局才是其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

據艾媒咨詢顯示,2014-2021年,中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從77.1億元增至299億元。人們的出游意愿更傾向于走向大自然,精致露營、戶外休旅成為出游新風向。以露營為代表的戶外文化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不再局限于“探險、極限、粗獷”單一層面,轉而呈現出“強社交、重體驗、深度休閑”的多元特征。
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用戶多元生態的加持下,戶外產業將成為當下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熱土,這也給雷達汽車帶來了更多可能。
雷達新能源汽車CEO凌世權表示,雷達新能源汽車打破傳統皮卡的限制,將以往的兼顧載物、工具功能進階為戶外多元場景新體驗。作為雷達汽車的第一款種子車型,雷達RD6基于國內首個原生純電平臺M.A.P打造,滿足戶外生活、經濟多元需求,將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
當然,戶外出行對車輛的裝載能力自然有著不小的要求。據悉,雷達RD6在擁有1200L的戶外空間,同時還擁有70L行李空間和48L后座貴重儲物空間。3個裝載空間裝下的不止是物品,更是多元生活。
此外,雷達RD6打造了國內首個玩電拓展塢——6kW行駛放電,堪稱戶外露營天花板。比如將雷達RD6開到營地,得益于支持最大6kW的對外放電能力,用戶帶上咖啡機、電烤爐,和親友相約一場下午茶,邀伙伴騎著電動越野摩托戶外盡情馳騁……除了露營,一輛雷達RD6就化身成為一間“移動咖啡店”,無論是露營、垂釣還是燒烤派對,抑或是創意集市,雷達RD6都可滿足用戶家一般的舒適。
正如凌世權所言,雷達品牌定位為移動多元帶電空間。“雷達不僅是一個注重科技的品牌,更是一個崇尚自然與人文,強調多元戶外生活方式的品牌。”
據介紹,在后期的產品規劃上,雷達汽車將推出更多主打戶外生活方式的場景化的產品矩陣,包括中型純電皮卡、中大型新能源皮卡、全尺寸純電皮卡、全尺寸新能源越野車、純電全地形車等,涵蓋純電、超級混動等多種動力模式。
未來,雷達汽車還將發布一系列的智趣戶外體驗和產品服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