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琴,肖 忠,韓蓉蓉,*,劉春雷,王 黎,吳廷和
(1.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重慶南川 408435;2.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重慶南川 408435;3.酉陽縣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酉陽 409800)
骨碎補入藥早期記載于《開寶本草》,后收錄入《本草綱目》;現《中國藥典》2020版(一部)的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1],即是《中國植物志》記載的水龍骨科槲蕨屬植物槲蕨(Drynaria roosiiNakaike)[2],其以干燥根狀莖入藥,柚皮苷(C27H32O14)≥0.50%為控制指標。骨碎補性苦、溫;歸肝、腎經;具有療傷止痛、補腎強骨、消風祛斑,治療跌撲閃挫、筋骨折傷、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牙齒松動及斑禿、白癜風的功效[3-4]。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骨碎補在抗炎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5-6]、促進骨折愈合[7-9]、預防牙齒松動[10-11]、改善記憶力[12-13]等方面藥理效果顯著。槲蕨因野生資源采集、破壞嚴重,資源銳減,已于2002年被建議列入珍稀植物三級保護[14],發展育苗、人工種植成為必然趨勢;根莖育苗技術具有生長周期短、易于推廣等優勢,研究根莖繁殖技術對發展槲蕨人工種植具有重要意義[15]。
供試材料采自于重慶市南川區水江鎮樂村石壁(海拔1 386 m,經緯度N29° 09.4734′、E107°05.9559′),經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植物資源專家劉正宇鑒定,為《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中藥材骨碎補基原植物。
重慶市南川區華爾寺種植園(海拔701 m,經緯度為N 29°05.4104′、E 107°03.1580′),環境郁閉度為0.5~0.6。
1.3.1 材料前處理及定植方法
選取生長齡為2~3 年的健壯根莖,剪去孢子葉,保留營養葉、毛狀鱗片和須根,切成長度為8~12 cm的根狀莖段,作為繁殖材料;切斷口用0.2%~0.3%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濕創口消毒,待表面水分風干備用。
樹上定植法:選取樹皮緊致、胸徑在5 cm 以上的香樟樹、櫟樹、青岡樹等的樹干為附著物,將根莖須根貼在樹皮上,用帶狀布條纏繞固定,單株間距5~6 cm處綁縛苔蘚,呈0.2~0.5 m2小片定植。
基質扦插法(壟栽):選取林下郁閉度為0.5~0.6、土壤類型為棕色壤土的坡地(坡度≥15°),起高約40 cm、寬30~50 cm 的壟。以V(粗泥炭土)∶V(粗河沙)=2∶3 為基質鋪厚約10 cm,根莖插入基質3~4 cm深,株間距8~10 cm,行間距10~12 cm。
1.3.2 定植時間篩選
在2021 年2—11 月,每月以樹、壟定植,觀測其生根、葉片生長、新根莖生長等情況。
1.3.3 藥劑篩選
于2021 年4 月,以NAA+6-BA+GA 組合[1#,50 mg∶5 mg∶1 mg (為NAA、6-BA、GA 之比,下同);2#,90 mg∶5 mg∶1 mg;3#,130 mg∶5 mg∶1 mg;4#,清水對照組]噴濕根莖并風干表面水分,定植,每個處理3個重復,研究藥劑對根莖繁殖的影響。
1.3.4 田間管理及觀測
根莖定植后,定期用噴霧器噴水(10~20 d 噴水1次)保持濕度。
觀測統計指標包括生根時間、新生須根數、新葉生長情況、新根莖生長情況、成活率、植株生長勢。
采用Excel與SPSS 23.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由表1、表2可知,在不同定植時間下,槲蕨根莖的生根時間、生根數、新根莖萌發時間及增殖系數、成活率有顯著差異,其中以2—8月扦插繁殖的效果較好;樹上定植、基質扦插法在2—8月時間段成活率均可達到78%以上,其中4—6月扦插繁殖的生根、新根莖生長數、成活率方面表現最好。

表1 不同定植時間對樹上定植槲蕨繁殖的影響

表2 不同定植時間對基質扦插槲蕨繁殖的影響
可以看出,樹上定植與基質扦插的成活率隨定植時間呈現相似的趨勢,并均在4—6月達到最高。
由表3、表4可知,藥劑處理對扦插根莖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對新生須根數、新生根莖數有促進作用,但對孢子葉的萌發有延緩效果。本試驗中,1#、2#、3#藥劑的6-BA 和GA 濃度相同,只是NAA濃度隨編號擴大而逐漸增大,可見隨著NAA 濃度增加其啟動效果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藥劑處理在兩種定植方法中均表現較好。

表3 藥劑處理對樹上定植槲蕨根莖繁殖的影響

表4 藥劑處理對基質扦插槲蕨繁殖的影響
3.1.1 槲蕨根莖繁殖時間與其生物學特性有較大關系
槲蕨為附生蕨類植物,附著在樹皮、石壁等地方生長,生物學特性及生境特別[4]。目前槲蕨資源大都是野生孢子繁殖,但是孢子繁殖周期長,成本高,限制了人工種植。采用樹上定植、基質扦插可以有效地模擬槲蕨附生特性,實現其快速人工繁殖。
根據西南地區槲蕨生長周期及特點,發現在10—12 月及次年1 月溫度較低、空氣濕度低,不利于槲蕨生長,生長緩慢;在溫度較高、空氣濕度高的7—8月,也不利于槲蕨生長。而在溫度、濕度適宜的2—6月,其單株平均新生根數、新生塊莖數、成活率等方面均呈現出優勢。
3.1.2 藥劑處理對槲蕨根莖繁殖的影響
藥劑處理槲蕨根莖,對槲蕨新根生長、新根莖萌發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文偉等以槲蕨的莖、葉片、葉柄等為外植體,研究不同培養基對其生根效果的影響,發現以1/2MS+NAA0.1 mg·L-1培養基的生根效果最好[16];嚴福林等研究發現,適當的藥劑處理、扦插基質對槲蕨的扦插繁殖有促進作用[17];這些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西南地區4—6月,采用組合藥劑NAA90 mg +6-BA5 mg +GA1 mg 噴施,槲蕨(骨碎補)根莖在樹上定植和基質扦插均可實現有效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