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剛
(響水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江蘇 響水 224600)
長期以來,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為我國耕地保護、建設用地布局優化及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1]。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土地整治的內涵得到了不斷豐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重要新理念。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依法依規有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成為推進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2-3]。
與傳統土地整治相比,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理念,對田、水、林、路、村進行全要素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逐步形成“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節約”的土地利用新格局[4-6]。面對全域要素整治與修復統籌推進的新要求,應提前謀劃項目的布局,根據各類整治與修復的對象、目標系統分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的適宜性。然而,已有關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研究主要包括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存在的問題、推進思路及實施路徑等[7],對于項目布局適宜性、選址等問題的研究尚不多見[8]。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要求,順利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基層地方政府需要根據自然資源稟賦條件、耕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短板,科學研判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的適宜性。基于此,筆者以江蘇省響水縣為例,基于全縣資源稟賦、生態現狀構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綜合評價法開展評價,最終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建議,為全縣土地綜合整治的項目選址與管理提供參考。
響水縣位于東經119°29′51″~120°5′21″、北緯33°56′51″~34°32′43″,地處江蘇省東北部沿海地區,在連云港、淮安、鹽城三市交界處,東瀕黃海,北枕灌河,西與灌南、漣水交界,南抵中山河。縣域東西長61 km,南北寬21 km,區域總面積1 461 km2。響水縣轄8個鎮、4個中心社區,151個村級單元。2021年,響水縣地區生產總值446.33億元,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7.92億元,比2020年增長2.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3.95億元,比2020年增長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4.46億元,比2020年增長7.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7.0%。
該研究所使用數據包括2020年響水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從地理空間數據云平臺(http://www.gscloud.cn)獲取的30 m分辨率Landsat 8 OLI_TIRS衛星遙感影像數據,2019年響水縣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成果,2010—2020年響水縣已開展土地整治項目范圍線及驗收報告,《響水縣統計年鑒》及近年來的響水縣政府工作報告、國土空間規劃近期實施方案等。
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統計響水縣所轄8個鎮、4個中心社區各利用類型的土地面積,數據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以土地利用數據為基礎,提取林地、草地、水域、濕地等作為生態用地,借助ArcGIS 10.3的距離工具,提取生態距離;以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和歷年土地整治數據提取尚未開展土地整治的農用地、工礦用地、農村住宅用地,作為潛在的整治區域;同時,以Landsat 8 OLI_TIRS 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為基礎,從中提取響水縣的城鎮范圍,借助ArcGIS 10.3的距離工具,提取城鎮距離;參考相關研究成果[9],測算研究區植被覆蓋度;以2019年響水縣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成果為基礎,借助ArcGIS 10.3將耕地矢量地塊轉為點狀數據,采用反距離加權插值方法獲得研究區潛在耕地的耕作層厚度、灌溉保障率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根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范圍,該研究選擇村級單元作為評價單元,故以響水縣所轄8個鎮、4個中心社區的村級單元提取上述各項指標值參與計算,從而獲得各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的適宜性得分。
表1 響水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評價是指通過對研究區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及生態修復等各類整治與修復工程的布局適宜程度進行統籌考慮,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選址提供決策參考的過程。由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目的是實現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布局優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故從資源稟賦條件、區位條件兩方面選擇農用地整治潛在規模、建設用地整治潛在規模等8個指標構建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表2 響水縣土地綜合整治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在資源稟賦條件中,農用地整治潛在規模主要為各村級單元現狀農用地扣除歷年已整治土地規模,農用地整治潛在規模越大,則布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適應性越高;建設用地整治潛在規模主要通過開展農村宅基地整治和工礦廢棄地復墾潛力調查得到,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為正向影響;植被覆蓋度越高、生態距離越近,則越應該被保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生態修復工程布局適宜性也越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灌溉保證率、土壤耕作層厚度值越低,則應優先開展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質量;對于城鎮距離,考慮到未來城鎮擴展的需要,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目的是保護耕地、修復生態環境,故項目選址應遠離人類活動的影響,城鎮距離對項目布局適宜性存在正向影響。
由于各評價指標涉及土地規模、距離、有機質含量等,其衡量維度存在差異,因而不能直接進行運算,需要通過標準化處理來消除量綱的影響。對于正向指標采用公式(1)進行標準化處理,對于負向指標采用公式(2)進行標準化處理。同時,通過公式(3)計算各村級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結果。該部分認為所有的指標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同等重要,所以,以等權求和的方式得到響水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評價結果。
式(1)(2)(3)中:xij為i村第j個指標的實際值,Xij為i村第j個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值,W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Yi為第i個村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評價結果。
根據評價結果,采用自然斷點法,將響水縣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劃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低適宜和不適宜4個等級,4個等級的適宜性得分范圍分別為0.57~0.68、0.48~0.56、0.39~0.47、0.21~0.38。
對研究區各村級單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進行評價計算,得到研究區各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最大值為0.68,最小值為0.21,平均值為0.49。根據測算結果對響水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進行頻數統計,得到統計直方圖(見圖1)。其中,橫坐標為各村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得分,縱坐標為某一適宜性得分區間的村莊數量。由圖1可知,響水縣60%以上的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應性結果大于0.5,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較高。
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研究區各村適宜性劃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低適宜和不適宜4個等級,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高度適宜的區域主要集中于響水鎮南部、黃圩鎮南部、六套中心社區北部、七套中心社區、張集中心社區及運河鎮南部,共計34個村級單元。這些區域農用地相對集中,但是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農村宅基地整治和工礦廢棄地復墾潛力均較大,與城鎮距離相對較遠,與生態用地距離相對較近。因地制宜地對高度適宜區布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對這些區域的田、水、林、路、村開展整治與修復,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響水縣的耕地保護水平,補齊生態環境治理短板,實現對全縣生態脆弱地區和敏感區域的保護。
如圖2所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中度適宜區域主要集中在黃圩鎮中部和北部、老舍中心社區東部、六套中心社區南部、南河鎮中部和東部、小尖鎮西部和南部及運河鎮南部,共計43個村級單元。這些區域在農用地整治潛在規模、建設用地整治潛在規模、植被覆蓋度、土壤有機質含量、灌溉保證率、土壤耕作層厚度、生態距離、城鎮距離等方面的適宜性與高度適宜區域略有差異,可以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的備選區域。
如圖2所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低度適宜和不適宜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老舍中心社區、南河鎮北部、雙港鎮、陳家港鎮、響水鎮東部,共計74個村級單元。這些區域的耕地連片程度較高且耕地質量較好、居民點斑塊較大且集聚程度高,生態用地規模相對較小,在當地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比高度適宜和中度適宜區域更低,應優先以高、中度適宜區域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主要區域。
基于響水縣資源稟賦、生態現狀,構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綜合評價法開展評價;根據測算結果,將響水縣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布局適宜性劃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低度適宜和不適宜4種類型。其中,中、高度適宜區域主要分布于響水縣南部地區。該區域農用地整治與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較高,與生態用地距離較近。因此,應優先在該區域布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響水縣的耕地保護水平,促進響水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