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賢 , 韓 煜
(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山東 日照 2768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日照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財政及金融政策融合以支持鄉村振興試點,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增加對農業農村的金融供給。日照市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在產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相比省內其他地市及省外一些城市還存在一些不足。
課題組根據日照市不同區縣的區域特點,創立特色農村普惠金融模式,提出打造“點線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日照模式”,讓每一個鄉村都享受到普惠金融帶來的發展紅利。
Fieldsend等(2019)認為,鄉村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吸引更多企業扎根農村,進而提升農村人口的就業水平,提高農民的收入[1]。Carrillo-Hidalgo等(2019)通過對587個農村家庭的調查,發現參與小額信貸業務并不能夠降低金融風險,但可以通過購買保險產品和進行存款儲蓄的方式抵御金融風險[2]。Poirine等(2019)認為,應重視金融科技的減貧效應,利用金融科技的發展去改變農村金融的生態與格局[3]。
目前我國學者對國內農村普惠金融研究的文獻較多,通過研究發現目前農村普惠金融研究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農村普惠金融與城鄉收入之間關系,農村信用體系的建立,全國、省域及地市、區縣等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測度,新技術在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的應用等[4]。馮興元等(2019)認為,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應用,直接影響到鄉村振興的成果,農村普惠金融應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和創新[5]。馬小龍(2020)指出了金融支持下農戶創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認為創新信貸產品與服務能夠有效降低農民的創業融資難度[6]。李陽等(2020)認為,“區塊鏈+農村金融”可以通過降低交易成本、解除征信危機、助力精準識別、增強資金透明化管理四個方面有效促進精準扶貧[7]。吳曉杰等(2022)認為,雖然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農村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人員增加了,但依然存在多重的風險與挑戰[8]。李雯(2022)認為,農村普惠金融的生態存在一定問題,包括農村整體的金融生態圈元素的貧乏、農戶個人的信用不足及抗風險能力較低等,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才能徹底將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起來[9]。
近年來,日照市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緩解中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手段,加大創新力度,積極探索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引導金融資源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日照市通過各區縣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形成重點建設項目、鄉村振興項目庫等,暢通融資渠道,優化金融資源在日照市整體配置。
日照市普惠金融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與省內其他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金融對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作用還較弱。在支付、信貸、授信、理財、保險五類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中,服務于縣域小微經營者和“三農”群體的力度不強。如何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鄉村振興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完善農村信用體系的建立成為日照市未來農村普惠金融的重要命題。
根據鄭家喜等(2020)構建的農村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10],結合日照市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從四個維度出發,確立了日照市農村普惠金融測評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日照市農村普惠金融測評指標
首先,由于具體指標表示單位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通過歸一化處理將指標值統一到0~1區間,需要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式中,Aij、xij、mij、Mij分別為第i維度下第j個具體指標的標準化值、實際值、最小值、最大值。
首先,為了規避使用單一客觀評價方法和主觀評價方法的弊端,基于普惠金融測評模型的研究,將AHP層次分析法和變異系數法相結合,對4個評價維度采用AHP層次分析法進行權重設置,該部分內容課題組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經有一定的研究基礎。
其次,二級指標層面采用變異系數法進行權重設置計算。對各維度和每一維度下的各指標分別進行賦權后,得出農村普惠金融指數(RIFI)值:

通過公式確定每個具體指標權重。
Sij為標準差,為樣本的平均值,wij為每個具體指標的權重。
農村普惠金融指數(RIFI)的確立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式中,Ai分別為每個維度的變異系數。wi為第i個維度的權重,為均值。RIFI的取值在[0,1]之間,其值越大,說明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如表2所示。

表2 2016—2021年日照市及各區縣農村普惠金融指數(RIFI)
根據表2中計算出的日照市及各區縣的農村普惠金融指數,可以將數據分為四個區間:[0.200,0.275)、[0.275,0.350)、[0.350,0.425)、[0.425,0.500),分別對應著普惠金融發展由低到高的I、II、III、IV四個階段,由此可作圖1。

圖1 2016—2021年日照市各區縣農村普惠金融指數平均值圖
通過對日照市及各區縣的整體農村普惠金融指數的分析后發現:
一是日照市及各區縣的農村普惠金融指數均呈逐年遞增趨勢,說明政府普惠金融政策落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各區縣間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不平衡,存在嚴重的“剪刀差”,東港區、嵐山區的普惠金融發展基礎較好、增速較快,莒縣、五蓮縣雖有較快增速,但由于基礎薄弱,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緩慢。三是受新冠疫情沖擊,日照市近兩年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遭遇瓶頸,增速緩慢,需要繼續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創新普惠金融場景。
加強日照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建設,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降低信貸約束,對弱勢群體進行精準扶貧、精準對接、個性定制,鼓勵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進軍并深耕小額信貸市場,使得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適應性在農村獲得極大提升。
積極引導日照市金融機構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技術手段,充分與農村普惠金融相融合,以縮小城鄉金融市場的差距為目的,鼓勵網絡金融平臺努力拓展農村金融服務,為廣大村民提供存取、借貸、保險、理財等多種可促進日照市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產品[11]。
加快推進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用評級,擴大金融機構的授信范圍,制定具體有效的信用評級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戶信息數據庫。多渠道加強對農戶金融知識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定期舉辦金融知識宣傳,提高農戶的金融素養水平。打造智慧農業場景,發展新型的供應鏈融資模式[12]。
點,即緊盯政府工作重點,抓準服務突破口;線,即緊盯村級經濟主線,攜手實現產業帶動;面,即緊盯整村授信覆蓋面,強化信貸資金支持。作為全省首批獲評2022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的市縣,日照市財政部門應做到凝聚共識,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突出重點,改革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強化監管,防范風險,確保工作實效,將日照市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做成一面代表日照的旗幟,打造“點線面”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日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