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 本文指出設計班級主題系列化活動的重要性,并提出班級主題活動系列化設計的方法策略:一是符合德育目標的活動主題,二是體現生活特征的活動內容,三是建構完善的活動評價體系。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心理需求,依據德育教學發展的各項需求,利用現有資源與條件,科學有效、逐層設計系列主題活動,促進學生提升,推動德育發展。
[關鍵詞] 主題活動系列化;設計;發展;育人目標
班級主題活動是班級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效途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思維發展水平,借助班級主題活動進行德育更容易達到教育的目標。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實施德育的方式不同,德育教學也需要循序漸進,因此,我們可以將德育目標分階段、系列化地實施,這樣相應的班級主題活動也可以系列化設計。有報告指出:在小學教育中,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不僅能夠為校本資源的進一步優化提供有力支持,也能夠促進一線小學教師活動課程設計水平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活動課實施效果的進一步增強,為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系統觀念,調動多方資源,確定適當的主題,選取合適內容,優化設計,落實育人目標。這也是德育實踐的現實需要。
一、符合德育目標的活動主題
基于一些學者、教師對當前德育主題活動的分析來看,具有以下問題:有些活動流于形式,而沒有考慮活動的實際價值;有些活動針對性不強,活動內容與主題標準之間存在差距;有些活動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制約著學生對德育知識全面、準確的掌握。根據這些分析,我們在設計主題活動時首先要考慮它的針對性和實用價值。有主題導向,活動才不至于偏失方向。主題的設計要符合德育目標要求,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具體來說,活動主題的設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依據學生年段特征
設計的活動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段特征:低年段學生對生活感到新鮮又有趣,但規則意識較為薄弱,因此可以行為習慣養成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中年段學生自控力有所增強,但缺乏自信,可以自主意識培養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高年段學生競爭意識增強,但個人的價值追求不明確,可以提升學生的價值追求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價值理念及行為導向。只有活動主題依據學生的年段特點,才能體現它的針對性,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2.依據學生發展水平
學生的發展各有差異。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性,并設計不同水平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各自水平上有所發展。例如,有的班級從一年級起就開始了古詩詞的積累。我們就可以設計以詩詞為主題的活動;有的班級小隊組建已趨成熟,我們就可以圍繞小隊來開展系列活動。契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活動才能更加吸引學生的關注,參與率才會更高,也能更好地體現活動的意義。
3.結合學生實際生活
活動主題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結合教育大綱,明確德育培養目標,再將目標進行細化,根據不同階段的目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確定德育活動的主題。例如,針對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設計主題,幫助學生探析問題根源,學會如何與同學相處。此外,還可以根據地方特色設計主題,如太子灣學校地處蛇口港大海邊,可以圍繞“海文化”來設計主題,引導學生探究大海的文化特色,爭做“浩然大氣、執一爭先”的新時代少先隊員。教育者在設計主題系列活動時需要緊緊圍繞主題來設計。活動要體現出具體化、系統化的特點,從橫向層面來看,同一年級要真正實現基于同一主題的多元維度活動內容的恰當選擇;從縱向層面來看,不同年級的德育主題活動要體現出逐層遞進的關系。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在活動中歷練成長。
二、體現生活特征的活動內容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學者指出:“要精選與少年兒童學習、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內容,采取少年兒童易于接受的方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體驗性活動,努力增強少先隊活動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因此,主題活動內容要有生活特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獲得體驗,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1.創設真實生活情境
教育者要將活動內容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參與其中。書本的知識很多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從書本獲取知識就少了體驗的成分,學生沒有主動探索的過程,對知識的掌握就不夠透徹。所以,教育者在設計主題活動時,要將活動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結,學生置身其中,親自參與活動中問題的解決,才能深入理解德育內容,達到教育效果。例如,疫情時期,我們開展了“勞動創造幸福”主題活動,讓學生了解勞動節的由來及意義。學生自行查找資料,了解國際勞動節是怎么來的、有什么含義;親自參與勞動實踐,在勞動過程中遇到困難想辦法解決,體會勞動的辛苦及快樂;小組分享勞動成果,按照家務篇、美食篇、種植篇、手工篇等分類進行線上分享;學生記錄整個活動過程的感受,書寫勞動感悟并集體交流。以上設計充分考慮到當前的社會背景及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在居家時期參與勞動,豐富居家生活,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及自主意識。
2.選取多樣策略方法
除了活動內容要貼近生活外,還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低年段的學生喜歡做游戲,活動內容就可以通過游戲方式開展,同時在游戲中設計一些闖關環節,讓學生邊玩邊學,在游戲闖關中獲得知識,塑造品行。例如,我們班級開展的“你好,寒(暑)假”活動,圍繞學生的假期生活,充分挖掘假期德育因素。以小隊為單位,讓學生自己策劃感興趣的活動,如實地參觀、圓桌論壇、線上展示分享等。不僅營造了主題鮮明的育人環境,創建了多維的育人平臺,還聯合家、校、社協同育人。靈活多樣的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三、構建完善的活動評價體系
主題活動系列化的實際效果需要通過評價體系來反饋。因此,需要構建完善的活動評價支持體系來促進主題活動的進一步優化。通過多元主體、多種形式的評價,構建動態、多元、開放、綜合的評價體系。實行學校、教師和社會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統一起來,驗證系列主題活動的效果,考查學生是否在活動中獲得提升,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1.定性、定量評價結合
主題系列化活動對學生的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參與,注重活動過程的表現,注重學生發展,采取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活動過程檔案和實踐展示相結合,并參照活動結果的方式。活動評價項目分為四大塊:參與態度、實踐能力、合作交流、創新精神。每個項目的分值為25分,總分為100分。根據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打分,這是定量評價。同時,還對學生活動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展示成果進行定性評價,給出總體評價意見,并評選出相應的榮譽。例如,在“你好,寒(暑)假”活動中,我們除了有常規的“暑期生活小達人”等綜合獎的評選外,還設立了“閱讀之星”“運動之星”“義工服務之星”等多個單項獎。這些獎項的評比,形成了圍繞一個中心的“群星璀璨”型多元評價體系,從多個角度展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2.評價主體注重多元化
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包括自評、同伴評、教師評與家長評。不同主體從不同角度來審視活動的效果,對活動能有全方位的認識,也體現評價的客觀性。活動評價按照學生自評(權重為15%)、小組成員互評(權重為15%)、指導教師評價(權重為40%)、參與家長評價(權重為30%)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考評最后形成綜合評定等級。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和實踐、善于發現自我、學會欣賞他人的過程,從而激勵學生不斷地積極探索、敢于創新、融入集體、共同發展,提升活動的實效性。
班級主題活動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有層次、有計劃地推進德育。這樣不僅能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心理需求,也能促進其道德水平的穩步提升。同時,依據德育教學發展的各項需求,利用現有資源與條件,科學有效、逐層設計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積累學習成果,為德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長期的研究與實踐中,系列化設計班級主題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能著眼于學生的長足發展,實現梯度上升,選取合適的主題,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活動,體現活動價值,達到活動目的。后期將會繼續探究活動主題的類別,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賦能奠基。
[參考文獻]
[1]王辛.關于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的探討[J].新校園(中旬),2016(08).
[2]張猛.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
[3]王丹.小學德育活動之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報,2016(11).
[4]孫平紅.借勢發力,潤物無聲——少先隊活動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