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公眾號平臺成為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產物。精心打造的公眾號成為學校的代言人,在促進家校合作的過程中起到了良好溝通的作用。如今,“線上+線下”的混合型教學模式成為常態,學校微信公眾號在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家長進步、促進學校提升方面有明顯的助力作用。利用公眾號搭建德育平臺,以學生成長指導系列課程形式向家長推送,能夠更好地實現家校協同育人。
[關鍵詞] 微信公眾號;家校共育;學生成長指導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指出:“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目標就是利用各種資源,優勢互補,協同育人,協同進步。
一、“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平臺的問題探析
1.目前家校共育平臺的傳統性和局限性
常見的線下家校溝通平臺有家長學校、主題座談會、家長會等。由于教師精力有限,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家校溝通時間不能得到保障。雖然有線上的共育平臺QQ群、微信群等,但是群內消息短時間內產生的信息數量大且交錯繁雜,會影響溝通的有效性。所以,傳統且局限的家校溝通平臺無法向家長傳達系統、長效的教育理念,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現存家校共育平臺的單一性和封閉性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線上+線下”的混合型教學模式逐漸成為學習的常態。教師常常通過電話、會面、微信群、QQ群以及一對一的聊天等方式向家長反饋,促進雙方對學生的心理及學習情況的了解。但是,這些溝通渠道有局限性,在向家長傳播家庭教育觀念時,這樣的交流模式無法滿足家校溝通的透明化及公開化需求,溝通渠道亟須從私域性走向開放性。
3.部分家校共育平臺缺少權威性和公信力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的核心理念。”微信群、QQ群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溝通優勢,但這種群聊的溝通方式只能向對方提供簡短的通知,在表彰優秀、獎勵個人、學校風貌等展示方面,不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
基于以上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可以使用一種創新的家校互動渠道,能夠將私域交流轉換成公域的信息交流的一個重要的網絡技術手段——學校微信公眾號。
學校微信公眾號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可使用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小程序等,實現和特定群體全方位溝通互動的平臺。它憑借信息傳遞快、傳播效果強、表達樣式多、受眾認同高等特點,實現家校互動,將私域交流轉換成公域的信息交流,較為權威性地向家長推送教育理念、親子教育活動指導、心理健康閱讀指導、親子閱讀指導及分享學校的各種實踐活動和展示學生的精神風貌,使家校在聯絡溝通中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二、學校微信公眾號平臺在家校共育中的價值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衍生了大量的學校公眾號平臺,增加了學校品牌競爭力、影響力和滲透力。公眾號平臺可提供大量的教育資源,在時效性和空間性上占據極大的優勢。
1.支持學生個性化成長的展示平臺
孔子提出過因材施教,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和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方式都存在個體差異性,挖掘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后,需要有個性化成長的展示平臺來交流展示。比如,學校公眾號平臺推送新聞——“×年×月,學校的十大好聲音評選出來啦”,通過公眾號平臺,校園新聞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這樣的鼓勵會在學生的成功簿上涂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提升自信心。除此之外,學校的“閱讀達人推薦”“親子共讀達人推薦”等,對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展示個性化的平臺。
除了學校層面,班級也會有自己的班集體文化展示平臺。無論是學校的,還是班級的公眾號平臺,要使其成為真正架設家校溝通的橋梁。
2.更新家長教育理念的動態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路徑,可以邀請家長對學生成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先通過平臺預告他們的生活技能指導和家長職業分享內容。比如,通過平臺的“直播課堂”向家庭講授生活邏輯學、生活安全小提示、互聯網的知識分享、電梯的相關安全知識、飛行員職業規劃、學生銀行課程、低碳生活等。學校構建學生成長指導特色課程,創新了家校共育新形式。通過“爸爸進課堂”活動拉近了學校、家長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家長和學生創設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從而促進家校關系的和諧。通過學校的公眾號平臺這一傳播媒介,家長交流分享各自的教育理念。音頻和視頻的呈現、圖文并茂的展示,對家長進行正面宣傳和引導。家校共育的圖書、講座很多,但針對本校具體情況,校園公眾號構建“學生成長指導”——“家校共育”高效親子溝通系列課程,更加確定了家長學習管理者的角色,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教育問題保持一種正式性引領;這種積極的互動、長效的溝通機制,筑牢了親子互動的基礎。
3.實現學校“助力三方成長”的有機土壤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家校共育的對象是學生,學校、家庭與社會通過彼此間的協作,讓工作更有成效。比如,公眾號平臺設置構建“學生成長指導”——“家校共育”之“給家長的一封信”系列課程,采取這種書面溝通的方式,就是為了避免口語化的表達,喚起家長的足夠重視。疫情居家期間,教師和學生需要上網課,家長需要邊工作邊照看學生的居家學習,如果有適時的學習成長指導,既是為家長減負,也是為教師增效。例如,推送一期“給居家網課的同學及家長的一封信”:建議合理的作息時間;教會學生安全的個人防護;關注作業的完成;科學地調整心態和居家鍛煉。從安全教育到心理健康,全面兼顧,既減輕了班主任工作的負擔,也減少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
公眾號平臺的內容設置包括“學生成長指導”——“家校共育”之“雙向奔赴的成長”系列課程。在充分發掘家庭教育力量的基礎上,讓家庭成員敢于表達自己的關愛,形成雙向奔赴的成長,一來一回之間,公眾號上用文字和圖片呈現的畫面感,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雙向奔赴”的模式。另外,公眾號平臺收集的家長留言、建議和反饋,可以讓我們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方向,實現優勢互補、協同育人。
4.體現家校共育實際效度的獨特意義
習近平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學校或班級公眾號平臺在家校合作機制當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推進教學管理,還可以將家校共育的優秀家庭教育案例或學生成長指導信息定期推送給家長。
三、公眾號平臺在家校共育中的具體應用
1.公眾號平臺在促進學生成長中的應用
公眾號平臺在“家校共育”之“學生成長指導”方面,推出“優秀學生成長啟示錄”欄目。借助年齡相近、具有相似成長經歷和共同興趣愛好的朋輩群體,表達自己對蓬勃生長的認識。在內容編排上,有“人生規劃方向”“我的座右銘”“我的成長榜樣”“成長中的故事”,再加上作者照片。每期推送4名優秀學生,按年級給學生展現個性和才華的機會,講述個人的成長故事,向同學分享成長經驗。同時,學校的活動和班集體活動也可以開辟專欄來進行展示,如“冬鍛節開展活動”“校園足球聯賽活動”“花樣跳繩活動”等。不僅可以展示出學生的風采,也可以在家長之間傳播,讓家長具體了解學校的活動情況。
2.公眾號平臺在促進家長成長方面的應用
每個學生的成長都關系著社會的未來。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要樹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意識,才能幫助學生成長。家長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教育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惑,只有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成長。
公眾號平臺在“家校共育”之“和孩子一起成長”活動中,推出“學生成長指導”之“我的家書”系列活動。通過家書,家長可以描寫出自己年輕時努力的形象。中國自古就有“家書抵萬金”的詩句,將真誠和過往通過家書向孩子傾訴,可以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來觸動孩子的心靈;通過家書,孩子可以打開心扉,表達難以啟齒的心里話,消除隔膜,增進雙方的感情。
“家校共育”舉辦的各類活動,均可以在公眾號平臺進行展示。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利用中國的傳統節日開展感恩等活動:母親節,給母親送個禮物;在清明節祭祖時,了解個人的家族起源和遷徙軌跡,考察家族家譜、家風和家訓資料,以此加強溝通,提升家族的凝聚力,提升家族認同感。
3.公眾號平臺在家長參與班級活動方面的應用
無論是班級活動還是學生的日常學習,均可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比如,校級運動會、校園紅歌大合唱、江堤徒步九公里親子運動、微型馬拉松親子跑、教學開放日活動等,邀請家長直接參與進來,全面、近距離、直觀地了解孩子。通過與學校環境的互動,能夠直觀感受班級文化。為了讓每一次活動順利開展,班級家委會和全體家長在一起交流商討、共同設計,制定預案、最終定稿。此時,公眾號平臺成為宣傳班集體建設和家校協同發展的展示窗口。
在操作上,可以推送“家校共育”——“和孩子一起成長”之“歡樂親子微型馬拉松”活動,公眾號平臺推送“活動預告”“直擊現場”“頒獎感悟”,擬定活動時間、活動路線(圖片)、領隊聯系方式、活動介紹,用視頻和圖片呈現結束后領取紀念獎牌方式等。這種活動的公眾號推送既方便、快捷,又具有公信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學校微信公眾號的交互功能,可以讓學校管理者聆聽家長的留言,看到家長的反饋和建議;還可以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與家長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增強互動性,提升雙方的信任及情感;能夠彌補家校聯系上存在的不足,提供便捷的交流平臺。公眾號平臺與“家校共育”工作的結合具有創新意義,推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