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則?嚴鳳平

[摘要] 本文為一位初中三年級厭學女生的成功輔導案例,探討了初中生厭學的現象、成因及轉變策略,期望總結出對有類似厭學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一些規律。
[關鍵詞] 厭學;心理疏導;個案研究
一、案例呈現
一天下午,一位女生小蘭(化名)走進了心理輔導室,環顧四周,見左右無人,對我說:“老師,我最近上學經常肚子疼,導致我經常請假。現在已經初三了,課程越來越重,我覺得再這樣下去,肯定考不上高中。我懷疑自己可能厭學,希望您能幫幫我!”看著眼前這位女生,語言表達流暢,只是清秀的臉龐難掩略帶憂郁的眼神,看得出她目前正在遭受心理困擾。
經過初步訪談,我了解到小蘭是家中的獨生女。小時候,她的父親病逝。目前,她和母親一起生活,母親對她寵愛有加。她自述從11月開始,早上醒來,常常心情不好,經常肚子疼,不想上學。至12月下旬,累計沒有上學的天數達到3周之久。中間偶爾去上學,注意力也難以集中,聽課效果很差。她曾去醫院做過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生理性疾病,所以其肚子疼應是心理因素所致。
最近,小蘭的學習成績下降幅度很大,個別科目考試甚至不及格。為此,她憂心忡忡,但是又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每天晚上下決心第二天早上去上學。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她就會肚子疼,只好請假不去學校,如此反復。
二、原因探究
1.個性因素
個性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的外在表現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它具有自然性與社會性、穩定性與可塑性、獨特性與共同性等特征。
小蘭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非常疼愛女兒,沒有再婚。然而,母親在教養女兒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女兒的感受。正因為母親發揮了這方面的示范作用,小蘭也漸漸形成了這一性格特點,即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聽取別人的意見,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指與家庭有關的一系列因素,如家庭物質條件、家長的職業類別、家長的文化程度、家長的期望水平、家庭的突發事件等。有研究表明,近20%的學生厭學與家庭因素有關。
小蘭的厭學也與家庭因素有關。前不久,一名陌生男子出現在小蘭的生活中,母親告訴她,不久將與這名陌生男子組建家庭。這個消息讓小蘭感到惴惴不安。因為父親早逝,小蘭已不記得父親的樣子,但畢竟和父親有血緣關系。加之,母親也將全部的愛給了她。現在家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陌生男子,她感到很惶恐,一種被母親拋棄的感覺油然而生。每當想起這些,小蘭就很難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
3.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是指與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等有關的一系列因素,如教學方式、教師期望、同伴關系等。毋庸置疑,學校因素也是引發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不良的同伴關系、不當的評價方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等都可能會導致學生厭學。此外,一些在校發生的應急事件,也會導致學生厭學。
小蘭因為家庭因素,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大幅下降。然而,在母親的萬般疼愛之下,她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比較固執,而且好面子。因此,在一次考試時,她傳了紙條,想取得好成績。不幸的是,她的錯誤行為被監考老師發現。從此,她認為以前留給班主任和其他老師的好形象徹底崩塌。每當想起這些,她就不想上學。每次想要去上學時,就會肚子疼,并因此請假。
三、轉變策略
1.改變不合理認知,減輕來訪同學痛苦
小蘭感到抑郁、痛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具有不合理的認知觀念,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母親想再婚,就認為母親不再愛她了,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其二,因為考試傳紙條,被監考老師發現了,就認為自己在班主任和其他老師眼中的形象徹底崩塌,沒有補救的機會。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合理的觀念,她才陷入抑郁、痛苦的情緒中,表現為肚子疼、不想上學、請假。因此,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需要幫助她領悟這些認知觀念的不合理之處。
心理教師向她拋出了兩個問題,并啟發她思考。問題一:你認為母親不再愛你,甚至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那么當你經常請假不去上學時,為什么母親會為此而崩潰呢?問題二:你認為你在班主任和其他老師眼中的形象徹底崩塌了,那么為什么班主任還鼓勵你做心理輔導,并且夸你是個聰明的女生呢?經過引導,小蘭終于認識到自身觀念上的偏差。
2.設計心理健康課,提高換位思考能力
針對小蘭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及“非常固執,難以聽取別人意見”的個性特征,心理教師設計了一節心理健康課“學會換位思考”,引導全班學生認識換位思考的必要性,了解換位思考的定義及掌握換位思考的具體方法——“三前提四步驟”法。三個前提:(1)尊重不同的想法;(2)善意理解他人;(3)關注問題解決和關系發展。四個步驟:(1)如果我是他,我需要的是什么?(2)如果我是他,我不需要的是什么?(3)我原來的做法是什么?這是否是他期望的?(4)我可以嘗試的他能接受的方式是什么?
經過一堂心理健康課,小蘭提高了換位思考的能力。為了鞏固上課效果,心理教師還在課后邀請三位同學與小蘭一起進行角色扮演,設置了多個角色互換的情境。這些情境圍繞初中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包括親子關系、同伴交往等。通過角色扮演,小蘭對于換位思考的感受更加深刻,對于換位思考的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鞏固了心理課的課堂效果。
3.引導母親換位思考,消除來訪同學顧慮
雖然幫助小蘭領悟到了其認知觀念的不合理之處,但是畢竟母親想結婚,并且帶著陌生男子住進了自己的家,對于她來說還是過于突然,沒有做好任何心理準備。為了幫助母親體會她的感受,心理教師和她編排了若干個心理劇,演繹母女日常對話。其中,心理教師扮演母親,母親扮演女兒。通過心理劇的演繹,母親提高了換位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考慮到女兒的感受。母親確實體會到事先沒有和女兒做好交流,突然帶陌生男子回家入住,對女兒而言有些不當。
基于此,心理教師和小蘭的母親進行了溝通,交換了彼此的看法,并最終一致認為:母親在一個適合的時間、場所向女兒進行解釋,承認自己帶男子回家入住而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的行為欠妥,但也希望女兒能夠多些理解,并且向女兒承諾,對女兒的愛并不會因此而減少絲毫。其實,小蘭也能夠理解這些年母親將自己拉扯大確實不容易,也希望母親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幸福。小蘭和母親加強了彼此的交流,也消除了顧慮,徹底告別了被母親拋棄的感覺。
4.積極拓展外部資源,提高來訪同學信心
對小蘭而言,她具有一些有助于心理問題解決的內在資源和外在資源。因此,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幫助她積極拓展各種資源,以提高其信心。具體而言,其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班主任。班主任對自己的學生及班風最為了解;二是科任教師。每一科教師對來訪同學的學習情況最為了解,也最能為其提供幫助。
(1)召開主題班會,重塑良好形象
小蘭擔心她在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同學中的形象徹底崩潰,雖然心理教師幫助她改變不合理的認知信念,但是為了鞏固效果,還需要一些輔助措施。因此,心理教師找到了班主任吳老師,希望吳老師能夠開一節名為“正確面對錯誤”的主題班會。在班會課上,鼓勵學生談談自己以前犯過的錯誤及對錯誤的辯證認識,讓學生意識到錯誤也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經過這節主題班會課,小蘭認識到錯誤人人都會犯,但是有的人會因此一蹶不振,有的人能夠從中吸取教訓,促進成長。小蘭通過這節班會課,也認識到班主任、全班同學并沒有因為她考試傳紙條就一概否定她,還是像以前一樣接納她。
(2)召開教師座談會,提高自我效能感
小蘭雖然比較聰明,之前的學習成績也還可以,但畢竟因為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經常請假,成績下滑得厲害。經歷過考試風波事件后,小蘭對學習方面的信心也有所下降。對于各科成績,小蘭的優勢與劣勢不均,唯有與各科任教師召開一次座談會,才能夠比較完整地了解小蘭的學習情況,提出一些可行的學習方法,幫助她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對學習的信心。
因此,心理教師與科任教師一起召開了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積極交流。目的有三:其一,希望科任教師了解小蘭目前的心理狀況,給她布置適量、難度適中的作業,讓她能夠及時完成,以提高她的自我效能感;其二,針對她目前各科的學習情況,各科任教師提出一些建議和學習方法,心理教師進行整理,并及時反饋給她;其三,希望各科任教師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多給予她肯定和鼓勵,以提升她的自信心。
經過各種輔導措施,小蘭的情況有所好轉。班主任反映,她現在每天都能夠按時來校上課,也沒有出現肚子疼請假的現象。同學們反映,她現在又恢復了以前的微笑,參加班級活動的次數明顯增多。科任老師也反映,她的各科成績穩中有升。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心理教師看見了小蘭,她微笑著說:“老師,重返課堂的感覺真好!”
四、個案反思
該厭學個案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來訪女生主動找心理教師做輔導,具有較強的咨詢動機,因而只需要心理教師與其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就能夠探尋到其厭學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為接下來的輔導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來訪女生處于“友愛”的氛圍中,其母親非常愛她,只是方式方法存在一些問題。其所處的班級氛圍非常友好,教師也非常認真負責,這些都有助于形成輔導合力,幫助來訪女生走出心理困境。最后,來訪女生的學習基礎很好,只是因為未走出心理困境,出現厭學行為,導致成績不斷下降。一旦對癥下藥,其學習成績進步自然很快,從而有助于其走出心理困境。正是因為上述因素,該厭學個案取得了較好的輔導效果。
當然,該厭學個案具有很強的可借鑒推廣性:一是對于厭學個案的心理輔導,心理教師要善于和來訪同學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唯有如此,才能夠洞悉其厭學背后真正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導措施,幫助來訪同學走出心理困境。正因為如此,心理教師要有耐心,善于運用輔導技巧,如傾聽、共情、自我暴露等。二是在做厭學學生的個案輔導時,宜采取綜合干預措施,針對學生本人、父母及教師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讓這些輔導措施形成干預合力,共同發揮作用,幫助來訪同學走出厭學的泥潭。三是積極拓展來訪學生的外部資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均是來訪學生的外部資源。因此,心理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外部資源,合理利用,從而有效解決來訪學生的心理問題。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9YQJK06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