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馬回真,蔣小娟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甘肅 臨夏 731100)
臨夏州位于甘肅省中部,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常住人口210 萬人,耕地面積14.342 萬hm2,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平均海拔2 000 m 左右,降雨主要集中在7—9 月,降雨時間比較集中,長期以來干旱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臨夏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大力推廣宣傳特色經濟作物,鼓勵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積極種植經濟作物。大黃的種植條件符合臨夏州的氣候條件,在臨夏州各縣(市)均有種植。
大黃耐熱性較差,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溫度過高會對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長和地下根莖的生長產生抑制作用,使其長勢欠佳,通常種植在海拔1 400 m 以上的地區。大黃的主根可延伸到地下50 cm 左右,宜選擇深厚松軟、有機物質豐富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不宜選擇粘性土壤,種植地塊需符合土壤質量二級標準,農田灌溉用水要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同時,大黃是一種深根性植物,選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翻耕25 cm 左右,施入充足的農家肥作為底肥,結合深耕施廄肥60~75 t/hm2。大黃不可連作,至少要進行4 年以上的輪作。
種子的貯藏期比較短,陳舊的種子發芽率較低,因此不能選擇存放1 年以上的種子。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播種,播種時先挖好播種穴,播種后覆蓋細土、做好水肥管理,促進種子發芽[1]。在不適宜直播的地區種植時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做好育苗床,挖好田畦,出苗后根據天氣及幼苗生長情況適時移栽。
按株行距 55 cm×55 cm 開穴,穴深 3~4 cm 為宜,每個穴播種8~10 粒種子,播后覆土厚度3 cm左右,播種量約30 kg/hm2。
育苗移栽按行距10 cm 開溝播種,覆土厚度3 cm 左右,播種量約為75 kg/hm2。播種后要保持苗床干凈,沒有雜草,保持土壤濕潤,苗高10 cm 左右便可移栽,移栽要在早晚進行。
大黃的生長周期比較長,種植后3~4 年才可采收,生長周期內要做好培土除草工作。幼苗期雜草的威脅最大,苗高5 cm 后結合中耕除草間苗,之后根據雜草及大黃的生長情況及時除草,防止出現草荒。大黃的需肥量較大,除了施足基肥外每年至少追施2 次肥料,追肥以農家肥為主,配施適量復合肥,滿足大黃的營養需求。大黃移栽后的第一年,可適當間作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黃栽后1~2 年植株尚小,雜草容易滋生,5月上旬大黃齊苗后,結合培土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將栽植穴周圍的雜草清理干凈,7—8 月進行第二次除草,確保田間無雜草、根頭不露土。大黃栽后第3年植株生長健壯,能遮蓋地面、抑制雜草生長,適當中耕除草。
大黃是典型的喜肥植物,施肥量不僅對其產量有著直接影響,還與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關,可提高大黃品質。大黃移栽后結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6 月施桐枯 750 ~1 125 kg/hm2或人糞尿22 500 kg/hm2,第一年、第二年秋季分別施磷礦粉450~600 kg/hm2、鉀肥 10 kg/hm2。
直播播種的幼苗長到9 cm 左右時要及時間苗,拔除長勢弱及病蟲害苗。長至15 cm 左右時定苗,每個種植穴留1 株健壯幼苗。育苗移栽在溫度較為溫和的春秋季節進行,移栽時根據幼苗大小一邊挖定植穴一邊定植。要合理確定定植穴深度及間距,確保幼苗定植后正常生長,定植后覆蓋細土,并踩實壓緊,及時澆緩苗水,提高成活率。
大黃種植2 年后抽出花莖,除留種的部分外,其余花莖及時用刀割去,防止其開花消耗養分。
大黃根塊肥大,不斷向上生長,每次中耕除草時在植株四周壅土,不僅可以促進塊根生長,還有利于排水。冬季葉片枯萎時用泥土或藁草等堆肥覆蓋6~10 cm 可防止根莖凍壞[2-3]。
4.1.1 根腐病 通常根腐病的發病時間是7—8 月,發病條件是高溫高濕或連作。大黃地上部分先從植株外緣葉柄基部發病,使葉柄變黑腐爛。發病后大黃地下部分最初表現為根莖出現不規則褐色斑點,之后迅速擴大向根莖內部發展,導致根莖腐爛變黑、植株枯死。防治方法: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或與黨參、黃連輪作;保持土壤排水良好,或將畦面整成龜背形,以利排水;及早拔除病株并燒毀,并將病株處的土壤用石灰消毒,避免病原菌蔓延[4]。
4.1.2 大黃輪紋病 葉片受害后病斑接近圓形、呈紅褐色,直徑1~2 cm,具同心輪紋,病斑內生有密密麻麻的黑褐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多發生于大黃出苗后,病害嚴重時葉片枯死。病菌在病斑或子芽上,可通過風雨傳播。防治措施:秋末冬初清除落葉,并摘除枯葉,減少越冬菌源;加強早期中耕除草,增施有機肥,提高抗病能力;出苗后15 d 連續噴灑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4.1.3 炭疽病 發病部位表現為邊緣紫紅色,隨后生出紫黑色小點,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肉眼不易看清),最后病斑破碎形成小孔。防治措施:炭疽病發生時間較早,可參照輪紋病的防治法進行防治。
4.1.4 霜霉病 葉上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狀、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發病嚴重時葉片變黃,逐漸干枯??諝鉂穸却髸r葉背的病斑處可以看見紫色的霜狀霉層。發病規律:病菌以卵孢子在被害葉的病斑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條件適合時卵孢子萌發,釋放出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寄主氣孔侵入為害。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一般在4 月中下旬開始發病,5—6 月發病嚴重。防治措施: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防止出現水澇、爛根;實行輪作;及時拔除并燒毀病株;病株周圍的土壤用石灰消毒或噴施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每隔7~10 天噴1 次,連續噴 3~4 次[5-6]。
大黃蟲害主要有蓼金花蟲、酸模葉甲、蓼藍齒脛葉甲、斜紋夜蛾、甘藍夜蛾、大灰象甲、金龜子、蚜蟲等,其中蓼金花蟲是危害大黃的重要害蟲,其寄主范圍廣泛,可危害14 種蓼科藥用植物,且危害時間長,從氣溫上升到7~8 ℃大黃抽新芽開始,直到晚秋回苗前都會遭受危害。防治措施:冬季清潔田園,將枯枝落葉徹底燒毀,減少越冬蟲口;成蟲盛發期及時防治第一代成蟲[7-9]。
大黃品種容易雜交變異,留種時要選擇生長健壯且沒有病蟲害、品種較純的3~4 年生的植株作為種株。種子田的植株長到30~50 cm 時按照選種標準(葉色深綠、無皺葉、沒有病蟲害、枝繁葉茂)選定健壯的大黃植株,做好標記。成熟的大黃種子呈淡棕黃色,果翅張開呈三棱形。選種的植株生長年限要長,否則所繁后代容易發生早期抽薹現象。
選好種株后不僅要做好標記,同時要加強田間管理,抽出花莖時在花莖旁邊設立支柱,以防花莖被風吹斷、種子被風吹落,7 月上旬連同花莖一起收割。收割后放在通風陰涼處后熟,幾天后抖落花莖上的種子,并將其干燥貯藏,受潮的大黃種子易發霉腐爛,貯存時要注意防潮、避免強光照射,貯存期不能超過9 個月。種子最好儲存在通風透氣的布袋中,掛在通風干燥處,避免種子受潮,否則會影響發芽率。切記種子不能存放在密閉容器中[10-12]。
定植后3~4 年收獲為宜,生長時間過短影響質量,生長時間過久根莖易因蟲蛀而發生腐爛。當葉子由綠變黃時采挖,采挖時選晴天先將地上莖割去,再將植株四周的土深刨40~60 cm 挖出地下根,抖去泥土。為防止干燥期間產生糠心,即內部松弛變黑,須把地上部分切去。干燥時把新鮮的大黃用刀削去側根,然后洗凈泥土、晾干水氣、刮去粗皮,長的橫切成段、大的縱切兩半,用細繩從尾部串起,掛在陰涼通風處陰干。大黃側根徑粗4 cm 左右的,可切成10~13 cm 的小節,掛在陰涼處干燥。也可采用烘干的方式,搭建高1.5 m 的架棚,把大黃斷面朝下擺放,擺放不宜過厚,以50 cm 為宜,再用柴火、煤塊或炭火烘烤,烘7 d 左右進行第一次翻轉,之后每隔10 天翻1 次,翻烤4~5 次。烘烤時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最初棚溫保持為30 ℃左右,之后逐漸將溫度升高到50 ℃,一般40 d 左右就可以烘至全干。
加大支持力度,在適宜大黃栽培的地區,加強栽培技術服務,擴大栽培面積,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大黃售價,激發農民種植大黃的熱情及積極性;建設大黃無公害生產基地,引進大黃保健品生產線,打造集種植、采摘、收購、銷售、深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體系,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