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
(甘肅省山丹縣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甘肅 山丹 734100)
高標準農田建設包括“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 個方面的建設內容,“水”指灌溉與排水工程,也就是農田水利工程,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方面,是農業灌溉和防澇減災的重要依托,其建設質量直接關系農業的穩定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三農工作的重點。隨著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理念的逐步深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也逐步擴大,有效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的落后狀況,推動了農業生產與發展。但由于在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不規范操作等原因,部分農田水利工程未達到建設要求,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對農業生產建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加強科學管理勢在必行。
高標準農田灌溉與排水工程的建設是發展高品質、高效益農業的基礎保障,規范性建設和管理可以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充分發揮其功能價值,對整個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首先,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高標準農田經過科學規劃和統一建設,相比普通田地更平坦規整,更適合機械化耕作、高效節水灌溉等先進技術應用,同時單位面積產量也更高,經濟效益更好。依托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可以進行農田高效節水管灌、噴灌、滴灌等,實現水肥藥一體化、集約化、精細化農業生產[1]。
其次,加強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可以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山丹縣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嚴峻考驗就是干旱缺水,水資源短缺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影響糧食供應,進而危及社會穩定。加強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并嚴格合理管控,可以充分發揮其抗旱防洪、保產促收的重要功能,對確保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次,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具有調控生態的重要作用。當前可持續發展觀念逐步深入,農業生產也必須由高污染、零散化轉向綠色、規模化方向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一個有效手段。農田水利工程可以儲蓄水源、調節徑流、改善水域環境,既可以為農田灌溉提供保障,也可以促進水產及家禽養殖產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的同步發展,還可以起到調節局地氣候等作用,有利于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多產業協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采取政府牽線,企業與村集體洽談的方式,引進縣內外龍頭企業規模化流轉項目區土地,由企業提前介入項目前期設計工作,在設計中兼顧企業需求,將土地整理成滿足其需求的“大塊田”“機耕地”,實現了“土地小塊變大塊,多塊變一塊”的整合,使多年分散零星的耕地集中到一起,極大地提高了機械化耕作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同時,采取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及生物菌肥等有效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理化性狀,耕地地力明顯提升,土地流轉租金由原來的3 000~4 500 元/hm2提高到 7 500~10 500 元 /hm2。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同步推進水肥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采用水肥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以及適時適量的科學合理灌溉制度,大幅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為推行規模化經營、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提供了有利條件,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據了解,項目區平均增產1 200 kg/hm2以上,平均增收3 000 元/hm2以上,平均節水900 m3/hm2以上,且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和施肥、噴藥等人工投入,節水、增收、省工、省肥,效益明顯。
結合農村“三變”改革,項目區農民通過就近務工、入股分紅、自主經營等方式,人均收入明顯增加。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縣內外種植經驗豐富的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相來山丹縣拓展產業基地,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機會。2021 年帶動全縣年增加務工收入560 萬元。同時,明確要求將新增耕地納入村集體土地,部分村土地流轉費集體占股30%,各社占股70%,社員根據社內新增土地占比情況進行股權配置,平均增加集體收入5 萬元以上,人均增收150 元以上。
近年來,山丹縣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有力抓手和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土地改革的關鍵舉措,施行連片治理、綜合開發、高效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由于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地勢三面環山,東南高,西北低,海拔1 550~4 441 m,地形落差大,土地平整工程量較大。2011—2018 年以來,國土、財政、水務等部門實施項目已優先選擇集中連片、平整度好的地塊進行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大部分已上圖入庫,剩余耕地多為落差在0.5~3 m 的零碎地塊,加之耕作層較薄,平整土方量在2 100 m3/hm2左右。二是海拔高,凍土層深,管溝開挖工程量大。山丹縣剩余建設潛力大的三類區霍城鎮、大馬營鎮、老軍鄉海拔均在2 000 m 以上,凍土深度較深,管道開挖深度需達到2~2.2 m,最深達到2.7 m。三是砂石料運距遠,原材料成本高。因生態環境整治,山丹縣砂石料場基本關閉,縣境內運營的砂石料場分布不均勻,距部分項目區較遠,修建蓄水池、渠道、分水閘等施工砂石料需到民樂縣童子壩河料場購買拉運,運距遠,價格高。
按照“田、土、水、路、林、電”綜合配套的建設要求,結合近年來山丹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本核算,以渠灌為主的一般高標準農田平均投資33 000~36 000元/hm2,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平均投資39 000~43 500 元/hm2,中央和省級財政平均投資僅 18 000 元 /hm2左右,缺口資金達到 50%~60%,縣級政府及建設主體籌資壓力較大。
山丹縣自3 月下旬至4 月底由西北向東南陸續春播,5—8 月為農作物生長期,晚熟農作物9 月底才能收割完,11 月中旬至次年2 月為冬季封凍期,有效施工期不足3 個月。而按照項目建設程序,年度建設任務下達后,設計招投標約需1 個月,初步設計編制、省級預審、市級評審及批復、縣級財政預算審核約3~4 個月,施工招投標需1 個月,前期手續辦理完成至開工建設用時6 個月以上,按照項目建設不能影響群眾春播秋收和糧食產量的要求,每年項目最快到8 月上旬才能開工,工程實施范圍廣,前期工作用時長,有效施工期短。
盡管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有嚴格且明確的工程標準,但在實際工程建設和管理中,由于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并沒有嚴格地貫徹各項要求;建設中迫于工期緊張,過于強調施工進度而忽視工程質量監督和檢驗,存在施工技術措施和參數不合理、不達標等現象,留下多種工程缺陷;同時,農田建設牽扯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利益,施工中村社群眾高度參與,提各種要求,以各種理由阻礙施工,建設期間要求隨意變更工程設計圖紙,導致施工建設的隨意性較大;一些施工單位不重視整個水利工程的統一性和協調性,臨時變換工藝流程,既不利于有序建設,也增加了質量隱患。
高標準農田建設事關農業、農村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其建設必須要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建設前需實地勘察地形,了解水源灌溉條件、灌溉制度、耕作模式,調查土地利用現狀等,結合農業生產與發展需要合理確定方案,以經濟實惠、功能最大化為前提,科學規劃設計建設方案。施工單位根據規劃方案,制定施工標準,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并嚴格按照行業工程標準進行施工建設。但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點多面大,有效施工期短,前期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設計單位在規劃設計時不細、不實,對當地的灌溉制度、管灌渠系了解不夠,規劃設計不夠合理,與實際情況不符,導致實施中設計變更多,矛盾信訪問題突顯[2]。所建農田水利工程無法完全滿足當地農業生產需要,農田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降低。
農田水利工程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應體現其長期效益,成為農業生產的堅實依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高標準農田的水利工程在建成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便由于后期維護管理不當,出現閘閥漏水、電氣設施失靈等問題,與預期使用壽命形成較大差距,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籌資機制,從近兩年籌資情況看,通過申請中央和省級財政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市縣財政配套資金,爭取高標準農田專項債券資金及整合各類涉農資金,中央、省、市、縣平均投入在30 000 元/hm2,超出部分由各鄉鎮政府鼓勵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引導項目區受益農戶籌資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程序,確定專人分片包抓具體項目,對施工現場進行常態化巡查,督促項目法人、監理單位對工程規模、質量、進度、投資進行嚴格控制,重點對施工原材料、構配件、設備質量、隱蔽工程、主要工程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
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部門、鄉(鎮)、村社多,組織推動是關鍵,嚴格落實鄉鎮法人負責制,進一步樹牢全縣“一盤棋”的思想,建立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緊盯目標任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合理安排工序,加快建設進度,堅持進度服從質量,真正把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樣板工程。
按照高標準建設質量要求,加快制定完善的質量管控制度,將質量控制貫穿整個農田水利工程全過程。建立健全“項目法人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農田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切實加強對參建單位的日常監管,督促監理、施工單位配備精干力量組成項目部,編制以體系、制度、保證措施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質量控制措施。加強對施工材料質量、供給保障、機械設備安全使用、工藝技術、人員責任等的管理,對不合格的分項、分部工程必須返工至合格,執行質量否決權制度,對不合格工序流入下一道工序造成的缺失追究相關者責任。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應重視水利工程前期規劃,結合灌區灌溉制度、區域自然條件及農業生產特點,科學規劃設計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在工程建設前,組織設計單位專業人員通過調查了解、地質勘探、工程測算、調研論證等工作確定水利工程的建設方案、建設地址及施工技術等,同時深入村社充分了解群眾意愿等[3]。施工建設中,施工人員應根據批復的設計方案,提前安排好施工人員、機械設備、材料等,按照既定的施工計劃合理分配各項工作,確保施工進度可控,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避免趕工現象。還要重視各功能設施的合理布局,保證整個農田水利工程功能的有效發揮。
對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必須加強后期維護和有效管理。一是按檔案管理標準,對各類農田水利工程建檔立卡,確保圖標資料、設備設施等基礎資料齊全,便于后期維修升級。二是對主要水渠、塘壩、泵站、管道進水池等重要建筑物及重點地段安排專人定期巡查,做好清淤排堵工作。三是加強機電設備和重點部分的隱患排查、故障檢修。由專業技術人員定期檢查水泵、閘門及啟閉設備、發電機等,發現故障及時維修、搶修,并做好相關記錄。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可以保證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中高標準建設和系統且科學的管理是核心要求。鑒于當前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嚴格項目監管,加快建設進度,加強工程質量管控,制定高標準建設計劃,強化后期維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