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周穎李鑫楠董曉艷
(1.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體育組織學院 北京 100084;2.北京工商大學體育與藝術教學部 北京 100048;3.北京市第四中學 北京 100036)
盡管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備工作卻有條不紊地準備和進行中,冬奧會場館的興建與測試賽按時完成,冬奧志愿者準備就緒、上崗工作,冬奧會對疫情的防控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餐飲住宿等服務也得到有效保障。北京冬奧會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落實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讓北京“雙奧之城”的名片熠熠閃光。從“東亞病夫”到首都北京成為唯一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的國家,我國一直關注國家的體育事業發展,著力建設體育強國,申請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我國的必然選擇,有著歷史與現實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備與舉辦也將在冰雪運動的普及與發展、經濟和科技等方面對我國產生重大影響。
毛澤東同志在1917年發表的《體育之研究》提出,“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相比于如今中國在乒乓球與跳水獨領風騷,各項運動穩步發展的體育盛世,舊時代的中國國家貧困,人民吃不飽穿不暖,體質羸弱,難以有機會運動,因而被世界各國列強嘲笑為“東亞病夫”。首屆現代奧運會于1896年舉辦,但直到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我國才有資格且只有劉長春1名運動員參加,這是我國歷史上踏入奧運會的第一步,但遺憾的是劉長春不敵其他各國運動員,鎩羽而歸,靠當地華僑的接濟才得以回國。對舊中國來說,成為奧運會的參賽國之一已是不易,更不用妄想成為奧運會的舉辦國,奪得奧運會的金牌。
自1949年創建新中國以來,體育事業便一直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要想擺脫“東亞病夫”的蔑稱,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社會中闖出中國的一片天,發展體育事業迫在眉睫。新中國剛成立,黨和國家便高度重視國家體育事業。1949年10月,距離新中國誕生不到20天的時間,黨和國家就立馬召開了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并于大會中提出“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和人民的國防而發展體育”的工作方針。1952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毛澤東主席親自為大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進一步明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方向。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體育事業呈現欣欣向榮之勢,體育事業的專門管理部門逐步建立,體育場館大量興建,體育院校不斷建立培養體育人才,體育報刊不斷創辦,體育事業開始全面發展,改革開放后,體育事業更是擺在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體育事業不僅能增強國民身體體質,改變民族精神面貌,更是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織成分,體現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1980年我國首次參加冬季奧運會,1984年我國于改革開放后首次參加夏季奧運會,國家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運會主辦城市及所在國家(地區)需要對奧運會綜合效益有充分的認知,具備現有軟硬件條件,主辦城市是國際奧委會委員在嚴格的申辦評估標準和程序指導下投票決出的最適合的城市。1990年,我國成功舉辦了第11屆亞運會,因此再接再厲,想要舉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我國于1992年首次正式提出申辦夏季奧運會,然而最后卻以兩票之差敗給澳大利亞的悉尼,與2000年夏季奧運會失之交臂。我國在舉國大力發展體育的同時繼續申請,于2001年終于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這一舉辦權的獲得表明中國的體育事業和國家形象在國際上逐漸強大,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認可,也為中國體育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此后的歷屆奧運會都難以超越的經典,被國際奧委會評價為“無與倫比”。通過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徹底改變國家在國際社會上落后弱小的錯誤形象,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努力,向世界充分展示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高度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華民族也在這屆首次由自己國家舉辦的奧運會上徹底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
步入新時代,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總書記持之以恒地貫徹“體育強則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的思想,認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性,“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把握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的定位,把體育事業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大格局中去謀劃,深化體育改革,更新體育理念,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建設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是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習近平主席的指導下,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中國由體育大國逐步轉變成為體育強國。近些年來,“女排精神”成為社會的熱點,中國女排憑借在賽場上所展現出來的吃苦耐勞、團結拼搏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女排精神”不僅在體育領域產生深刻影響,更鼓舞了整個中國社會,激發中國民眾的自尊、自信、自強,大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舊中國吃盡了體育領域薄弱的苦頭,因此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著力強調體育事業的重要性,歷代領導人都在為建設體育強國而努力,人民大眾也緊跟黨的腳步,一直高度重視體育,中國國民的身體素質不斷提高,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嶄露頭角,中國也在國家獎牌榜名列前茅。因此,繼2008年奧運會后,我國再次申請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是中國歷史的選擇,也是民心所向,是國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選擇。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中國北京以44票比40票擊敗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申辦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北京成為首個“雙奧之城”。
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過去不久,為何如此著急想要舉辦冬季奧運會?辦奧運往往投入高產出低,一些國家選擇退出申辦,為何中國還要申辦?很多人都在疑惑不解。
(1)夏奧會不久,為何急于舉辦冬奧會?
事實上,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經濟體,除了不具備條件舉辦冬奧會的英國,都已舉行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美國舉辦過4屆夏季奧運會、4屆冬季奧運會;法國舉辦過2屆夏季奧運會、3屆冬季奧運會;日本舉辦過2屆夏季奧運會,2屆冬季奧運會;意大利舉辦過1屆夏季奧運會、2屆冬季奧運會;德國舉辦過2屆夏季奧運會、1屆冬季奧運會。具有經濟實力的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舉辦過不止一次奧運會,都已實現舉辦冬夏兩季奧運會的夢想。而中國從弱小的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不斷增強國家實力,不斷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將體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到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22年冬奧會之前卻只舉辦了1屆夏季奧運會,由此可見我國舉辦冬奧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而國際奧委會選擇讓我國舉辦冬奧會,是認可我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承認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共同舉辦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強國、實現強國夢想的必要一步,因此,申辦2022年冬奧會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2)為何在冬奧會投入高產出低且許多國家退出競爭的情況下,我國還要申辦?
不可否認,奧運會的投入成本確實高,但其實很大部分的投入并不是用于奧運會本身,而是在建設國家基礎設施上。比如,索契冬奧會花費了510億美元,投入費用超過以往各界冬奧會的花費之和,在當時被戲稱為的“史上最昂貴的奧運會”。但是,510億美元的巨額開銷中大部分都使用在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中,如,為冬奧會翻新改造了機場、火車站,新建了一些旅館、公路、會議中心等。而冬奧會的產出也沒有想象中的低,很多城市在舉辦冬奧會后都實現了經濟的騰飛。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的廣告收入也不斷增加,據全球第一大奧運轉播商NBC的數據,平昌冬奧會的廣告收入為9億美元,比4年前索契冬奧會的8億美元高出12.5%。
一些國家退出了冬奧會的申辦競爭,其實并不是說這些國家不想承辦,而是各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的。比如,挪威和瑞典,由于氣候地勢原因,這兩個國家的冰雪項目一直是熱門項目,各項冰雪基礎設施都得到良好的建設,因此很難有發展的空間,即使大量花費勞力財力舉辦冬奧會,也難以得到高效的回報。而烏克蘭的利沃夫實際上是想要承辦的,但自克里米亞危機以來,國內政局持續動蕩,難以承辦冬奧會,但即使退出2022年冬奧會的競爭,利沃夫的官員也表示,將積極申辦2026年冬奧會,利沃夫申奧首席執行官謝爾蓋岡察洛夫表也示:“我們總是說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承諾。但由于目前烏克蘭的形勢,我們認為申辦2026年冬奧會更有意義。我們仍然相信,舉辦奧運會將對利沃夫和整個國家帶來積極影響。”而克拉科夫則是因為相較于阿拉木圖和北京等城市,競爭力過弱,如果繼續申辦,投入的大量投資大概率是無用功,因此退出。而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情況完全不同,國家實力強大、國內安穩、人民富足,政府高度支持體育事業。冰雪項目在我國是新興產業,在冬奧會之前是小眾體育項目,國內相關的各地冰雪基礎設施很少,張家口和崇禮在與北京聯動承辦冬奧會之前是不發達的地區,而承辦冬奧會之后,張家口和崇禮能借此東風建設冰雪相關的基礎設施,發展滑雪業,打造滑雪品牌,因此冬奧會的舉辦無疑能極大促進張家口和崇禮當地的經濟發展。除此之外,此次冬奧會我國只新建了一個場館——“冰絲帶”,之前2008年奧運會的場館也可以反復利用,如,水立方就轉變為冰立方,供冰壺項目使用,因此承辦冬奧會的成本相對其他一些申辦國家而言較低。
(1)對普通大眾參與冰雪運動的影響。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各不相同,決定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之前,冰雪運動大部分存在于寒冷的北方,南方滑雪場地不足、氣溫條件不夠,民眾對冰雪運動的關注力度很小,因此很少有南方人了解冰雪運動并有條件嘗試冰雪運動。但申辦冬奧會后,我國開始大力宣傳和發展冰雪項目,實施“四季拓展”和“南展西擴東進”戰略,自此,冰雪運動在全國各地呈新興之勢,各地的冰雪場地數量大量增加。數據顯示,冰雪場地中的654塊標準冰場較2015年增幅達317%;2014年的首屆“全國大眾冰雪季”全國僅僅10個省區市參與,但在冰雪運動的大力宣傳發展下,近兩年來,全國31個省區市聯動,各類賽事活動覆蓋區域超過了全國一半的地級市。值得注意的是,92.64%的大眾是以個人自發的方式參與到冰雪運動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將冰雪運動作為自己的運動項目之一。習近平主席在申辦冬奧會時曾經承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也說:“讓更多人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這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題中之義。”如今中國兌現了申辦之初的莊嚴承諾:截至2021年10月,中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
(2)對高校學生參與冰雪運動的影響。
隨著《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關于加快推進全國青少年冰雪運動進校園的指導意見》的頒布,以及“北京 2022”奧林匹克教育全國學校工作大會的召開,高校領導極大提高了對冰雪運動的重視程度,大力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聘請冰雪專業教師,創建專業冰雪師資力量,將冰雪運動引入學校體育項目中,提高高校學生對冰雪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冰雪運動技能開展冰雪運動相關的活動和競賽,推動冰雪運動普及化,也為冰雪項目培養后備人才。哈爾濱師范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及黑龍江大學等一眾高校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開展冰雪嘉年華以及冬令營冰雪體驗項目,為參營學生提供滑雪裝備,聘請專業教練員指導教學學生滑雪,感受冰雪項目的樂趣,極大提高了大學生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
(3)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習近平主席“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民眾主動參與冰雪運動,從“不知道”、“不了解”到主動了解、主動參與,隨著日益增長的大眾冰雪參與需求,原有的滑雪場、滑雪用具逐漸無法滿足,新的滑雪場地不斷興建,專業的冰雪運動相關教練員、管理人員數量也不斷增加,冰雪運動逐漸規模化、組織化。冰雪運動更與旅游業融合,在原本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開發出冰雪小鎮,吸引國內外冰雪運動愛好者旅行游玩,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是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2)》顯示,全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從2016-2017年冰雪季的1.7億人次增加到2020-2021年冰雪季的2.54億人次,預計2021-2022年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將達到3.05億人次,我國冰雪休閑旅游收入有望達到3233億元。
冬奧會對國內外區域合作的影響亦不容忽視。我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均衡是不爭的事實,總體上北方經濟略遜于南方。隨著國家準備北京冬奧會相關工作、向全國推廣冰雪產業,冰雪產業發展戰略開始聯合京津冀、東北三省等區域間協同發展戰略,促進了體育經濟與地理經濟等的融合,并由此推動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而冰雪運動在氣候寒冷的北方有天然的優勢,北京冬奧會所帶來的冰雪效應便成為北方城市進行區域合作的良好媒介。例如,國家一直想要大力振興東北三省的經濟,而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備奧、辦奧期間所形成的濃厚冰雪文化便是契機,東北三省氣候寒冷、冰雪條件充足,借此開展了系列冰雪產業建設,并形成了兼具地區冰雪特色及協同產業鏈的城市群,其中“以沈陽、大連、鞍山等城市為中心的遼寧城市群,以長春、吉林、遼源等城市為中心的吉林城市群,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市等為中心的黑龍江城市群”脫穎而出,在冰雪產業建設中均取得了良好經濟發展成效,也推動更多東北城市振興經濟。由于冬奧會之前冰雪運動在我國的熱度低、設施落后,冰雪項目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此,我國不管在冰雪運動的普及還是冰雪項目的訓練上均存在不足,需要向冰雪強國學習。因此冬奧會所推動的冰雪運動學習加強了我國與冰雪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冰雪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傳播,如,中芬兩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共和國關于建立和推進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表示“雙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體育交流與合作,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推動冬季項目的交流和奧運籌辦方面的合作。雙方將支持兩國體育組織、體育院校及企業開展體育教育、科研、訓練和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等方面的合作”。
(4)對國家科技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體育賽事停辦或延期,2020年東京奧運會就因疫情推遲至2021年舉辦,因此對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來說,無論是冬奧會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的疫情防護工作都十分重要。這也因此催生了許多檢測、預防新冠病毒的科技,如,新開發的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核酸監測系統,能夠收集檢測空氣中的生物氣溶膠,靈敏度可達常規方法的10倍。我國現代冰雪運動項目的薄弱、國內冬奧會冰雪場館的不足亦推動大量科技創新。“冰絲帶”場館的建造需要高釩密閉索這一核心零件,但當時國內沒有廠家生產這種零件,建設團隊創新性地選用索網結構體系,突破技術壁壘,成功建成了緊湊、集約、節能的冰場空間,推動了整個國際市場上高釩密閉索價格水平和供貨周期的回落,提高了國內的行業實力。為了讓參賽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更高的成績,國內創造性地開發了科技人工智能輔助系統、智能測力滑雪板等訓練輔助裝備、高水平運動員動作優化分析系統、首套人體高速彈射裝置等,反饋運動員的訓練成效,找到訓練薄弱點,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訓練成績,使運動員實現“更高、更快、更強”。冰雪項目危險系數高,因此需要完備的醫療體系保障,醫學方面的科技創新全方面為運動員保駕護航,例如,賽場人工智能急救體系構建了基于5G的三院——延慶、人民醫院——北方二院的遠程會診系統;智能化急診轉運倉、重癥傷員轉運和多功能傷員搬運裝備,智能化、移動式凍傷和頜面創傷診療平臺的研發設計,組成了創傷救治智能預警的聯動系統,確保參賽運動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些因冬奧會而起的在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不僅僅局限于冬奧會,更能服務國家普通大眾,推動國家預防新冠、科技發展,人民生活、醫療水平的提高。
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彰顯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一部分,我國自建國以來就十分重視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著力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培養運動員爭奪獎牌,提高民族自信,在國際社會中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世界排名前列的經濟大國都完成了舉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夢想,作為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舉辦冬奧會刻不容緩。同時,擁有2008年奧運會的奧運場館,我國籌備冬奧會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選擇申辦2022年冬奧會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冬奧會對我國的影響亦是正面、積極、不容忽視的。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舉辦奧運會的難度大大提高,但我國仍然有條不紊地推進籌備工作,在推動冬奧會按時并高質量舉行的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完成在申辦奧運會之初的承諾。2022年北京奧運會再次表明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直腳踏實地、矢志不渝地朝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