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甘肅張掖 734100
林業在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為我國林業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人工造林工程的建設規模、數量也不斷擴大。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基于適地適樹原則開展人工造林工作,能極大地提升人工造林的整體優勢,形成全新的林業發展格局,促進林業持續穩定發展。
適地適樹原則是現代林業建設發展的基本理念,要求在林業建設中系統考慮地區環境差異,然后在因地制宜原則的指導下,有差異地選擇樹木品種,實現樹木生物特定與林區地質、水文等自然特征的統一。新時期,適地適樹已經成為人工造林建設及林業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在該原則下,開展林業規劃工作還應注重以下3個要點:(1)在林業規劃中,以保護生態體系、提高生態承載力為前提,進行林業保護、修復和綜合治理。(2)林業規劃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林業產業規劃中,還需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要求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林業景觀打造與生態治理的有效結合。(3)在林業規劃中,還需統籌諸多因素,實現林業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1]。
山丹縣2018年度三北五期工程人工造林任務1 333 hm2,其中灌木林、喬木林均為667 hm2。人工造林實踐中,林業工作者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建設人工種植林,并在施工中注重林業綠地、樹種苗木供應、樹木栽植、養護等環節的規劃,有效地提升了人工林地的規劃質量,提升了林業建設的綜合效益。
作為林業規劃的基礎性內容,林業綠地規劃對后期工作的開展具有深刻影響,能有效滿足林業生產的現實需要。
山丹縣林業工作者注重綠化地的平整、構筑與清理,要求平整、構筑和清理的深度在10 cm以上,平面綠化地平整坡度控制在2.5%~3.0%之間。在濕地平整中,要求系統考慮實際的線形與標高,確保濕地的水能排到指定的蓄水池,同時清除現場碎石及雜草雜物。另外,在場地平整中,應考慮周圍的環境,如在草坪種植中,按照30 cm的規格進行換土,樹池內按照每立方米換土。
土壤精坪處理規劃中,通過拖拉機設備對初步整平的土壤進行深翻和粉碎處理,要求表層土粒直徑3 cm的達到95%以上。完成土壤深翻粉碎后,使用腐熟的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并使用45%代森銨200~400倍液或50%多菌靈200~4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殺菌處理。最后規范進行土壤滅蟲、除草和精平處理。
在林業規劃中,對于林業綠的處理,還應注重土質、土方處理的有效規劃,即經處理后,土壤中的土質應符合生物生長要求,而所有的土方應處理均勻,確保近擋土墻的土壤高度應低于壁頂50 mm,為后期林木的種植奠定良好基礎[2]。
樹種苗木規劃是人工在林中林業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實際規劃中,應注重樹種選擇、苗木規劃的有效控制。
基于適地適樹原則開展樹種選擇時,山丹縣林業工作者不僅要考慮樹種本身的多樣性,而且需考慮苗木的木季相布局和季相變化情況,創造四季景觀優美的林區。通常在樹種選擇規劃中,應將本地生長良好的樹種為主栽樹種,同時增加鄉土樹種的配置比例,通過特色樹種的應用,創造良好的景觀及生態效益。另外,在樹種選擇中還需做好喬、灌、草、花的有效搭配,確保樹種的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為保證樹種選擇的科學性、合理性,還應遵守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根系發達的原則,同時要求所選擇樹種的落葉容易分解,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和生態效益。
結合上述要求,林區苗木規劃中首先應注重苗木規模的有效設計,山丹縣工作者按照GB 6000—1999規范選擇苗木,要求所選擇的苗木達到I級以上苗木標準。在苗木規格細節要素控制中,項目要求所選擇的苗木不僅苗干通直、頂梢完全木質化,而且色澤正常、根系完整發達,此外苗木整體無蟲害、機械損傷問題。項目苗木處理規劃中嚴格按照地上部分、根系的處理要求進行規劃。
山丹縣人工造林實踐中對苗木地上部分的處理規劃包含2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對萌芽能力強的闊葉樹種和灌木實施截干處理;二是苗木為常綠苗時,采用藥劑或抗蒸騰劑的方式噴灑其葉苗,達到抗蒸騰的作用。首先,苗木地下部分規劃中,先對受傷、發育不正常的偏根做修剪處理;同時在樹木根系處理中,按照輕拿輕放的原則進行處理,不得損傷土球,放入前查看栽植穴深度是否與土球匹配,栽植深度以高于原土痕2~3 cm為宜。此外,為保證林業規劃的科學性,提升人工造林建設質量,還需要注重淋浴和供應方式的規劃,項目全部采用當地產苗木,保證所有的苗木從起苗、包裝、運輸,直到定植,使苗木處于良好狀。最后,在項目苗木規劃中,還從枝干、樹形、病蟲害等多個層面設計苗木的質量指標,為苗木質量控制提供有效依據[3]。
在人工造林過程中,樹木栽植規劃是整個林業規劃的要點所在。結合山丹縣人工造林變更工程實際控制,為進一步提升人工造林整體效益,在樹木栽植規劃中,還應注重以下4個要點。
(1)人工造林苗木準備階段,應選擇優良符合設計的樹苗,并且為做到隨起隨栽,要求苗木根部帶有完整得的土球。一般對于大型喬木而言,其土球直徑不低于喬木胸徑的10倍,若樹苗本身難以成活時,還需要加大土球,土球的高度比寬度少5~10 cm。
(2)在苗木運輸階段,需將樹冠向著車尾部,而土球應靠近司機室,在樹干部位,應包裹較為柔軟的材料或通過軟繩將其綁扎在木架上,在土球的下方應墊木襯墊,然后合理設計運輸線路,避免樹苗在運輸過程中受損。
(3)在樹木假植階段,應嚴格按照帶土球栽植與裸根栽植的要求施工。樹木帶土球假植中,要求土球相互緊密的挨在一起,填滿土球間的縫隙,然后對樹冠及土球均勻灑水,使得上面濕透。若將帶土球苗木臨時在到綠化用地上時,需確保土球的埋深達到1/3~1/2,土球間距保持在15~30 cm之間。裸根假植過程中,多采用挖溝假植的方式,要求挖溝深40~60 cm,然后按照30°的傾角將樹木栽植到一起,在根蔸上分層覆土,層層插實。另外,在完成假植后,還需要經常對枝葉噴水,保持濕潤。
(4)正式的苗木種植過程中,先需要堅持種植區域的土質情況是否符合設計規范,同時應判斷其是否有足夠的基肥,且這些基肥與土壤充分拌勻,需在接觸部分應鋪放一層約10 cm沒有拌肥的干凈種植土。正式種植時,按照常規園林施工的方式進行建設,要求基肥應與碎土充分混勻,同時應按照一條直線將喬木成列種植,種植過程中重視苗木高低排列,若采用自然點植的方式種植花草樹木,還應保證所種植的花草樹木錯落有致。苗木種植過重,需要將植物的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并為植物澆足足量的水分,確保樹木的種植成活率[4]。
在人工造林過程中,為進一步提升園林規劃質量,推動林業發展,還應注重園林養護技術的全面規劃。草地管理、灌木養護、喬木養護、病蟲防護、冬季保護等都是人工林養護管理的重要內容。
人工林草地管理中,要求在考慮草地品種、生長情況、氣候情況的基礎上,規范清除林地雜草,一般在草木生長季節,需按照每月2次的頻率除草,而在草木非生長季節時,要求每次至少除草一次。人工林區的草木修剪中,需保證修剪后的草地保持在5~8 cm[5]。若草地因人為踐踏、生長不良等因素裸露是,還應對草地實施補植處理,確保草木快速生長。
灌木養護管理應注重其修邊整形處理,經整形后,灌木區應保持上面平整、邊角整齊、線條流暢。灌木植被養護還應注重其施肥、補植、淋水的系統管理,一般需按照每月1次的要求施加追肥,并按照2~3 d對其進行淋水1次,保證灌木水肥充足。喬木養護中,不僅應重視萌枝、內膛枝的修剪,而且應重視干枯枝、下垂枝的管理,修剪過重,側緣線及下緣線高控制在1.8~2.5 m以內。在喬木水肥管理中,一般在發芽、開花、結果前后,使用渣、木糠、蘑菇渣等肥料,室肥厚還應對其進行補水,尤其是剛剛定植的喬木,應先淋好定根水,按照每天一次的要求淋水,喬木每次灌水36 m3/667 m2以上。人工林養護設計中,還應注重病蟲害的預防處理,在病蟲害防治設計中,應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要求開展設計工作;要求在4—10月每月對易感植物噴藥1~2次,其中對發生病害的植物噴百菌滅、滅病威、托布澤,對于發生蟲害的植物噴敵敵畏、氧化樂果等藥物,保證樹木整體長勢良好[6]。
新時期,人們對林業的發展提出較高的要求,基于適地適樹原則開展林業設計,推動林業發展過程中,現骨干人員必須在人工林建設及林業規劃中考慮樹種生態學特性。只有充分了解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點,才能更加合理地種植樹木,促進樹木良性生長,推動林業有序發展。在人工林規劃建設初期階段,需系統考慮本地區植被的生物學特性,即除考慮樹木的外形、生長條件外,還應對樹木的壽命、環境適應性進行有效分析,以此來提升樹種自身的適應性。掌握樹種生態學特定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林業規劃還應以形式美體現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簡約、概括的現代手法為主,細節上以驚喜的工筆手法刻畫,體現出優雅的文化特色及裝飾效果。在此過程中,要求優先使用優良鄉土樹種。這是因為鄉土種植作物對于當地的環境氣候本身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這樣在人工林建成后,樹木的成活率較高,能有效地減少樹木種植及林業建設中的人力、物力投入。另外,在林業規劃中,還應注重政府的引導和公眾參與,以此來聚集社會合力,推動林業產業的科學發展。
充分發揮當地林業主管部門的作用,通過行政措施保障林業規劃工作的有序開展。現階段,仍有一些人們未能認識到人工林建設發展的作用,在生活生產中存在濫砍濫伐的問題,對此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及相關行政手段開展林業宣傳工作,同時應通過開展科技宣傳、專門培訓、現場會議等形式,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為林業的建設發展和病蟲害防治創造良好環境。在人工林建設及林業規劃中還應加強領導,充分發揮地區林業和草原局的職能,做好重大問題的協調和決策,真正地將相關的管理措施落到實處。
人工林建設及林業規劃是一項綜合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工作,在具體工作落實中,應把建設目標及任務真正落到各有關單位負責人,通過明確目標責任,強化責任落實來提升整體的建設和防治效果,確保林業規劃建設工作真正的落到實處。完成人工林建設后,還應加強技術人員的監督和指導,如地區林草局應組織人力定期進行檢查,發現林業建設及養護管理中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實現事前安排、事中檢查、事后驗收的有機統一。此外,完成林業工程建設后,還應深化項目改革,推行個體承包,譬如在林木養護管理中,應在積極推行承包制、招投標制、報賬制和監理制。將林業有害生物楊樹蛀干天牛和其他重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個人,提升林業建設、養護的整體效益。
林業規劃與社會生態建設信息相關,并直接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故而在以人工林建設為代表的林業建項目中,還應從技術、環境管理等層面出發,不斷提升林業規劃建設的整體效益。
一方面,在人工林建設及林業規劃技術層面,應從綠地基礎、苗木、栽植、養護等諸多層面出發,為林區樹木的正常創造良好的環境。譬如,針對不同的防治對象、不同林業有害生物的生活期,應采用不同的藥劑劑量、方法分別進行試驗防治,嚴格收集試驗,認真分析總結出相對最優試驗方案,這樣才能有效應對林業發展中的問題,確保林業建設的技術性。
另一方面,在適地適樹原則下開展人工林建設及林業保護,還應注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開展此項工作重視,先應在多媒體、網絡技術和專家識別系統的支撐下,融合使用物聯網感知技術、傳輸技術和處理技術等手段,對林區有害生物發生、發展情況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控和跟蹤分析,實現林業有害生物測控的智能化、信息化。這樣能為后期林業規劃、保護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完成林區發展建設、發展現狀及林業病蟲害調查后,還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在消除林業病蟲害的基礎上,提升人工林建設的生態效益[7]。在林業管理及病蟲害處理手段應用中,還應考慮具體防護手段的生態效益。例如,在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由于農藥難分解、不易被自然環境自凈清除,殘留的農藥會隨著雨水滲入土壤生態系統,會給森林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動物以及其他動植物帶來傷害,故而應積極實施以生物農藥、病毒防治和頻振誘控技術為主的綠色防控體系,開展綠色無公害防控,這樣能有效保護和提升項目區生態圈的平衡和自然恢復能力,取得生態效益。
適地適樹是人工造林規劃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林業規劃的指導思想。林業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工作人員只有深刻認識到適地適樹原則的深層內涵及要求,結合人工林地實際情況,注重人工造林的綠地基礎、苗木、栽植、養護過程的全面規劃設計,才能有效提升人工造林的整體效益,促進林業產業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