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宏
在對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衡量過程中,可以將高校固定資本作為一項基本標準。而且,近年來,高校固定資產不僅在數量上逐漸增加,質量上也有所提升。但從長期調查來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大多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利用率較低、浪費情況嚴重等等。隨著教育改革逐漸深入,社會各界對于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問題更加關注,以高等院校財務管理與會計制度貫徹實施為背景,高校固定資產的安全性與完整性需要得到保證。
高校內部管理中,財務管理是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且資產管理是該環節的重中之重。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也是高校各種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項。一般來說,高校固定資產是指高校購買用于高校教學、辦公、單位價值高于2 000 元的,而且使用期限在1 年以上的資產。高校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不僅可以使得學校的日常教學、科研任務得到保證,促進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而且可以大大節約教育經費。由此可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十分重要,該管理的有效實施能夠保證高校資產更加完整、安全,切實提高資產利用率,避免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近年來,固定資產管理方面觀念滯后,可以總結為“重局部,輕整體”。一般來說,不同部門為解決自身問題會進行固定資產的購置申請。然而,這并不是一種高效率的購置方法,全校范圍內的重復、浪費情況很容易出現。整體意識不足,沒有從學校全局角度出發,考慮整體的固定資產投入與使用,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重投入,輕維修管理。高校固定資產的購置大多是各個部門最為關注的方面,與本部門的需求聯系密切,但是卻更多的關注當下的使用,而忽略了固定資產的保值與增值。甚至存在部分員工,由于認為固定資產是“公家”的,而缺乏維護意識,對設備服務商具有較高依賴性,進而導致時有出現“用而不修”、“用而不管”的情況。
管理人才機制落后。隨著高校不斷發展,其固定資產也逐漸壯大,表現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存放校區日益分散化等特征。而且,近年來,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專業化程度不夠、人員素質水平參差的情況愈發嚴重。大多數部門或院系的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是兼職工作,缺乏管理主動性與參與性。
資產管理折舊、報廢制度落后。高校大多有較大占地面積,這也導致其擁有數量龐大的固定資產。而且,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部門變動、管理人員流動等原因的影響,進而導致固定資產管理出現各種問題,甚至會出現賬不符實的情況。而且,由于固定資產的折舊管理與報廢管理系統化程度較低,加之計算方法不規范、不透明,很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資產管理考核制度落后。高校中固定資產數量龐大,但是其相關考核機制并沒有用作評價標準的指標。這也是導致固定資產管理水平長時間沒有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固定資產管理約束制度欠缺,無法對資產管理人員形成有效激勵,甚至會對資產管理起到阻礙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逐漸應用于高校的固定資產管理中。然而,在資產建檔、歸檔管理等方面依舊是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進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資產管理系統的工作產生了阻礙作用,無法及時將高校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如果長期處于這種情況,高校固定資產無法做到科學合理、常態化的管理,導致高校資產閑置率提升、重復率加大。同時,在互聯網技術與移動終端技術應用不充分的情況下,也容易導致固定資產相關數據形成“孤島”,無法對資產管理相關工作提供有力數據支撐。如果固定資產的信息與管理無法有效融合的話,是很難在固定資產中進行動態化研究與管理的。
有效進行固定資產管理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對此,需要在各個部門、院系處設立二級管理機構,負責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建立固定資產卡片、登記輔助賬、實物保管、房產及場地管理等,并協助高校內資產管理相關部門做好清產核資等相關工作。通過這種層層管理的方式使得日常資產管理工作更加科學。
高校可以建立統一領導左右協調的資產管理機制,以便各部門、院系中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可由校領導引導成立資產管理小組,各個部門、院系負責人作為小組成員,需要定期開展資產清查與申報會議。同時,為切實了解各個部門、院系中資產所有情況,資產保管以及財務部門需要對相關固定資產進行清點,方便各處資產的處置與購進。除此之外,需注重加強資產備案工作,使得實物資產能夠與財務賬保持一致。從采購部門角度來說,其采購前需要與各部門、院系進行溝通,進而減少重復購買的情況。
為了使得資產管理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資產管理意識。高校資產管理相關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先進管理理念,強化自身管理意識,正確認識到日常教學、科研等工作中固定資產的作用,以便能夠在高校管理過程中使固定資產充分發揮出最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一方面,通過加強全校固定資產管理,促進學校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進展、辦學成本降低,做到物盡其用,充分發揮出資產的社會效益與使用效益。與此同時,可以對閑置或不常使用的固定資產進行充分利用,通過將其轉化為經營性資產,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
管理人員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包括敏銳的洞察分析能力、嚴密的邏輯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開拓能力等。只有具備了相應能力,管理人員才能及時發現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出固定資產管理意見與建議,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高校固定資產的價值,有效減少資產浪費。
固定資產管理是一種具有較強綜合性與技術性的工作,價值形態與實物形態都需要關注。因此,為使管理工作更加系統、有序,需要制定相關規章管理制度,比如固定資產的登記、保管、賠償、核查、報告等制度,以便能夠對資產的增減、轉移、結存、分布等情況進行及時且準確的記錄,以此保證高校日常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能夠規范且有序地進行。
為了有效提升相關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適當建立獎勵、考核與監管機制。高校可在年底考核或是職稱評定相關標準中加入資產安全、完整性的考察,也可以對日常在固定資產管理中表現突出的人員進行適當獎勵,進而引導大家更加重視固定資產保護工作。
資產管理相關部門需要以高校的發展目標為準則,充分考慮各個部門、院系的資產配備情況,以此為基礎編制并執行資產預算相關工作。在固定資產采購中,對于超過預算的部分,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申報審批。如果涉及到招標采購等工作,相關管理人員則需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為減少高校固定資產出現設備陳舊、老化、落后于學校發展需要的情況,相關固定資產必須要計提折舊,以便相關管理人員能夠更為真實、客觀地了解現有固定資產價值、規模及其新舊程度等等。并且,計提折舊的有效實施能夠使得各部門、院系對固定資產的使用、保養、管理等工作更加重視,顯著提升固定資產利用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減少了高校財政負擔,增加了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的資金來源。
為使相關統計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可考慮使用固定資產相關管理軟件。管理人員首先需要對高校內固定資產進行一次全面清查,將各部門、院系資產情況如實記錄于管理系統中,形成全校固定資產“網上倉庫”。通過網絡平臺的建立使得固定資產在驗收、入庫、分布、清查、統計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并由專人負責對校內固定資產進行管理與調配,避免出現資產使用與管理分割的情況。
按照管理程序,高校對于已經使用以及準備投入到校辦產業的經營性資產,需要通過資產評估機構對其進行評估。此外,需要通過監督管理等方式對學校經營性資產的收益權等進行管理,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綜上所述,學校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需要與時俱進,在充分認識到現階段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后,通過信息技術等手段不斷對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實現人力、物力的節約,最大限度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提高高校固定資產管理質量,為推動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