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臻, 底建輝, 梁俊霞
(1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兒科, 北京 102600;2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早產兒指胎齡不足37 w 分娩的新生兒, 由于患兒臟器組織尚未發育完全, 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容易誘發紫紺、 肌無力、 呼吸暫停甚至造成患兒死亡。為此, 有效的營養支持以提高患兒機體免疫水平、 促進其體格與神經發育對保障患兒預后尤為重要。 國內外研究認為, 早期推進腸內微量喂養能夠促進早產兒微量營養素的輸送、 促進腸道發育和成熟及大腦與神經發育[1-2]。 但因早產兒胃腸道發育尚不完全, 胃腸動力發育相對于消化吸收功能發育遲緩, 早期微量腸內喂養容易出現不耐受以及膽汁淤積、 感染等并發癥。因此, 如何確保早產兒早期微量腸內喂養耐受, 在保障患兒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的同時, 避免過高的腎臟負荷尤為重要。 白蛋白是營養不良的主要評價指標, 在相關研究中指出[3], 早產兒中白蛋白降低與其預后密切相關。 而劉少華[4]研究發現, 通過補充外源性白蛋白, 對改善危重癥手術患者營養狀態, 提高其機體免疫功能有顯著效果。 為此, 基于進一步提高早產兒早期喂養效果的目的, 本院對在早期微量腸內喂養基礎上, 聯合白蛋白進行喂養, 并對其耐受情況進行評估,取得較為理想效果。 現就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早產兒為對象, 就早期微量腸內喂養及其聯合白蛋白的應用價值進行回顧性分析, 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回顧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早產兒資料, 將符合研究條件的8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喂養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 研究組。 對照組中有43例患兒, 性別: 男性25例、 女性18例; 胎齡:30~36w, 平均(33.15 ±2.28) w; Apgar 評分: 7 ~10分, 平均(8.26±1.18) 分; 分娩方式: 剖宮產30例、陰道分娩13例; 合并宮內感染15例。 研究組中有37例患兒, 性別: 男性23例、 女性14例; 胎齡: 29~36 w,平均(33.09 ±2.31) w; Apgar 評分: 7 ~10 分, 平均(8.22±1.20) 分; 分娩方式: 剖宮產25例、 陰道分娩12例; 合并宮內感染13例。 2 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兒在接受喂養前家屬均知情同意。 在收集患兒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前, 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 ①符合?實用兒科疾病診療技術?[5]中對早產兒的診斷標準, 即胎齡<37 w, 體質量<2 500 g;②病情相對穩定; ③生存期>30 d; 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 ①存在先天性胃腸道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疾?。?②存在重度窒息史或伴有休克、 多器官衰竭、 感染等; ③糖尿病母親嬰兒; ④存在明確腸內喂養禁忌。
所有患兒在出生后2~4 h 內, 給予外周靜脈中央靜脈置管靜脈營養, 即復方氨基酸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3590) 1.5 g/ (kg·d),逐天增加1.0 g/kg, 至3.5 g/ (kg·d), 之后維持該劑量。 在次基礎上, 對照組給予早期微量腸內喂養治療,喂養配方為母乳, 對于體質量<1 000 g 患兒, 于出生72 h 內開始喂養, 1 000 ~1 500 g 患兒于出生48 h 內喂養, 1 500 g 以上患兒, 則在出生24 h 內喂養。 喂養起始劑量為0.5~2.0 mL/kg, 間隔3 h 喂養1 次, 之后每12~24 h 逐漸增加喂養劑量至12 ~24 mL/ ( kg·d)。在喂養過程中, 注意觀察患兒剩余耐量、 腹脹以及排便等情況, 在喂養后適當拍嗝。 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 聯合人血白蛋白治療, 取人血白蛋白(武漢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S10970009) 1.0 g/kg, 將其與葡萄糖溶液20 mL 混合后, 給予患兒靜脈滴注, 1 次/d。 2 組患兒均持續喂養14 d。
統計患兒喂養耐受及高血糖、 膽汁淤積、 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合并2 種及以上僅計算1 次)。 同時收集患兒喂養前、 喂養14 d 后患兒經邁瑞BS200 型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的血清尿素氮 (BUN)、 總膽紅素(TBIL)、 堿性磷酸酶(ALP) 等實驗室指標檢測結果,并收集患兒喂養前、 喂養14 d 后經酶聯免疫試驗檢測的血清轉鐵蛋白(TF)、 白蛋白(ALB)、 前白蛋白(PA)等營養指標水平。 觀察喂養后患兒頭圍、 身長、 體質量增長水平以評估其生長狀況, 增長水平=喂養后水平-喂養前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工具進行數據統計與驗算,以s) 表示計量資料, 采用獨立t檢驗; 以n (%)表示計數資料, 采用χ2檢驗,P<0.05 則提示對比具有明顯差異。
喂養耐受情況比較, 研究組耐受率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相關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稍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表1 2 組喂養耐受與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喂養前檢測,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兒血清BUN、TBIL、 AL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喂養后, 2 組BUN、 ALP 水平升高、 TBIL 降低,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表2 2 組實驗室指標水平對比

表2 2 組實驗室指標水平對比
注: 組內與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BUN (mmol/L) TBIL (mmol/L) ALP (U/L)喂養前 喂養后 喂養前 喂養后 喂養前 喂養后研究組(n =37) 5.17±1.49 8.41±2.06? 88.90±18.97 56.26±16.07? 136.58±28.95 267.50±33.75?對照組(n =43) 5.13±1.52 7.35±1.67? 87.12±17.95 65.65±18.50? 138.20±30.06 242.65±32.14?t 0.118 2.541 0.434 2.404 0.244 3.369 P 0.906 0.013 0.665 0.019 0.808 0.001
2 組患兒在喂養前, 其血清TF、 ALB、 PA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喂養后, 2 組上述營養指標水平升高, 組間比較, 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表3 2 組營養指標水平對比

表3 2 組營養指標水平對比
注: 組內與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TF (mg/dL) ALB (g/L) PA (g/L)喂養前 喂養后 喂養前 喂養后 喂養前 喂養后研究組(n =37) 151.58±38.26 195.04±32.47? 22.57±5.61 38.26±6.17? 0.13±0.03 0.34±0.11?對照組(n =43) 152.60±38.50 177.42±30.18? 23.48±5.65 33.71±6.13? 0.14±0.04 0.27±0.08?t 0.118 2.514 0.721 3.001 1.247 3.285 P 0.906 0.014 0.473 0.002 0.216 0.002
喂養前后頭圍、 身長、 體質量增長情況對比, 2 組患兒頭圍、 身長增長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研究組體質量增長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表4 2 組生長狀況指標對比

表4 2 組生長狀況指標對比
組別 頭圍增長(cm)身長增長(cm)體質量增長(g)研究組(n =37) 1.39±0.45 2.42±0.53 306.45±65.26對照組(n =43) 1.28±0.41 2.27±0.49 256.58±61.37 t 1.144 1.578 3.519 P 0.256 0.119 0.001
早產兒是妊娠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妊娠結局, 常見于高危妊娠人群。 在一項對河南省早產兒調查研究中[6],早產兒發生率為5.84%, 其中以34 ~37 w (不含37 w)即臨產期早產兒為主。 由于早產兒宮內儲備不足, 在出生后臟器組織、 胃腸功能相對薄弱, 患兒生活能力低下且常合并嚴重并發癥,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而大部分早產兒身體質量較低、 皮下脂肪少, 并且因代謝、 呼吸功能低下等因素, 通常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才能維持機體體溫; 但基于患兒胃腸道功能、 吮吸與吞咽功能發育不完全, 使得能量攝入不足, 從而進一步加重患兒機體內環境、 胃腸道功能以及生長發育等問題[7-8]。 為此, 針對早產兒如何進行科學有效地喂養, 以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求, 促進患者生長發育, 是臨床產科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既往臨床基于對早產兒胃腸道功能、 吮吸以及消化酶分泌能力低下等考慮, 常以腸胃喂養對患兒進行營養支持, 但延遲腸內喂養會延長腸道菌群建立時間, 患兒容易出現喂養耐受情況, 造成腸外喂養時間延長, 并增加膽汁淤積和小腸結腸炎等風險[9-10]。 為此, 不少研究提出早期微量腸內喂養以進一步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改善其預后。 在本次回顧性分析中, 所有患兒均給予早期微量腸內喂養, 患兒耐受率超過80%。 由此說明早期微量腸內喂養的耐受度較好,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而這與是否添加白蛋白無關, 可能是因為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在很大程度上受患兒自身情況影響, 研究認為[11], 胎齡越小、 低體重早產兒、 宮內感染等是造成患兒喂養不耐受的危險因素。 本次研究選取的早產兒多為臨產期且病情較穩定, 且2 組患兒宮內感染率相當, 故喂養耐受情況相當。 而對于早期腸內喂養是否會增加患兒相關并發癥問題,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 相較于常規早期微量腸內喂養, 聯合人血白蛋白營養支持患兒, 其小腸結腸炎、 膽汁淤積等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故而筆者認為, 針對早期微量腸內喂養可能引起的相關并發癥問題, 或許通過添加白蛋白能夠達到有效預防或降低的效果。 這是因為白蛋白作為一種天然的膠體, 其也是膽紅素的承載物, 在早產兒中能夠起到維持患兒體內血漿膠體滲透壓穩定的作用, 并且白蛋白作為一種血容量擴充劑, 既往臨床主要用于搶救急性創傷、 出血性休克等患者, 在早產兒運用中, 則具有維持患兒血容量、 增強機體免疫力的效果[12]。 除此之外, 人血白蛋白還能夠與有毒游離物質、 陽性或陰性離子進行可逆性結合, 從而起到調節患兒機體微循環的效果, 減少微循環障礙引起的喂養并發癥[13]。 本研究通過對患兒BUN、 TBIL、 ALP水平對比觀察發現, 聯合白蛋白喂養患兒, 相較常規早期微量腸內喂養患兒, 改善效果更為理想。 由此可提示, 人血白蛋白在改善早產兒機體微循環中能夠發揮較好的效果。 從早產兒營養狀況與生長狀況改善方面進一步對白蛋白應用價值進行探討, 本次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聯合白蛋白喂養患兒, 其TF、 ALB、 PA 等營養指標改善情況與體質量增長水平均優于常規早期微量腸內喂養患兒。 上述結果提示, 白蛋白輔助早期微量腸內喂養, 能夠進一步改善早產兒營養狀態, 促進其體質量增長, 這對于促進患兒生長發育有積極意義。 這主要是因為早期微量腸內喂養在保障患兒耐受的基礎上, 能夠更好地為患兒補充營養[14-16]; 而白蛋白所具有的提高膠體滲透壓作用, 能夠改善腸內營養由于較低的血漿滲透壓, 腸壁、 腸粘膜水腫、 血供差等導致的腸內營養耐受性與吸收能力降低問題, 由此改善患兒胃腸道功能, 促進營養的吸收[17-19]。 但鑒于目前臨床關于白蛋白在早產兒早期喂養中應用的報道較少, 同時本次回顧性分析在研究對象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偏倚性、 且研究樣本量較少, 上述結果與結論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除此之外, 本次研究尚未對喂養配方進行探討, 喂養的均為母乳, 針對母乳不足者, 通常需要配合母乳強化劑喂養, Pillai A[20]認為, 配方奶粉作為母乳強化劑患兒耐受度較好。而對于該方面, 未來可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 早產兒采用早期微量腸內喂養聯合白蛋白的耐受性較好且相關并發癥較低, 能夠更好地改善患兒微循環與營養狀態, 促進體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