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燕, 陳述浩, 張世杰
(天津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天津 300221)
能源在各個國家的戰略物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傳統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近年來全球環境問題的不斷突出,協調能源供給與環保之間的平衡是當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2010年10月,國務院指明的未來我國優先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就包含新能源產業。隨著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了新能源產業。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年中,金融的支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明確,促使中國金融部門積極發展綠色信貸,嚴格控制產能過剩部門的貸款,推動“兩高一剩”行業低碳轉型。不僅如此,綠色信貸還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綠色信貸有利于解決新能源企業的融資難題,使其融資活動更加便利,引導新能源企業更高水平的發展。筆者對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發展的作用機制進行實證探究,以全新的角度研究綠色信貸促進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支持效果,為我國新能源企業發展提供全新的發展思路以及理論依據。通過實證分析,進一步研究了綠色信貸支持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情況,為綠色信貸支持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既富有嚴謹性又具有現實性的參考依據。
綠色金融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影響機理與金融對產業的影響機理類似。國外學者對于金融如何推進產業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Rajan & Zingales(1998)[1]通過實證表明,在發展中國家,金融可以通過企業的外部融資制度對產業的總體發展起到促進作用。Sueyoshi & Wang(2014)[2]利用數據包絡分析,證明了環境能源方面的金融投入有助于提高企業的資產收益率。在此基礎上,Delina(2013)[3]以亞洲發展銀行為例,探究金融對產業的支持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得出了銀行信貸可以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結論。Anderson(2016)[4]認為,環境金融要引導綠色金融工具創新,進而引導新能源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的發展,對高污染項目起到遏制作用,從而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向低碳化升級。Yang et al.(2016)[5]認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的多數企業只是為了改善與政府的關系和獲得更好的社會聲譽,碳金融尚未能有效刺激企業升級相關減排技術。Wojciech et al.(2018)[6]通過對德國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綠色信息即以優化環境為目的的信息會增加企業股東價值,將可持續作為目標的融資活動可以促進企業績效增加,提高企業的利潤。He et al.(2019)[7]提出金融機構應積極推出綠色金融創新產品,支持清潔能源企業發展。
此外,國內也有諸多學者對金融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研究提出見解。高小瓊(2010)[8]認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剛剛起步,必須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解決新能源產業融資問題,引導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當其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就可以與金融業相互結合,共同發展。樊長在和何雨格(2012)[9]通過對國內外的研究經驗做出總結,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即采用“創新產融模式”。周亞虹等(2015)[10]、柳光強和楊芷晴(2015)[11]認為稅收和補貼均是有效的政策工具,稅收的優惠和一定的財政補貼會顯著地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并且在一定比例下可以使政策激勵效果達到最大化。肖彬和李海波(2011)[12]分類討論了促進和支持不同產業發展的融資方式,得出了新興產業和銀行之間相互促進發展的方式。雒敏(2012)[13]認為風險投資在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上作用巨大,應該進一步鼓勵和引導風險投資進入新能源行業。崔杰等(2014)[14]認為企業的主營業務和自身素質情況,對融資效率的影響最為突出,與此同時,商業信用因素并不是十分顯著。唐安寶和李鳳云(2016)[15]對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效率進行了分析,發現國有企業和中西部地區的融資效率偏低,從總體上看,新能源產業的融資呈現出一定的缺口。在對新能源產業的融資效率進行研宄中,DEA數據包絡分析法得到了廣泛運用,熊正德等(2014)[16]采用兩階段DEA方法,證明了整體上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的債券融資效率還是比較低的。沈忱(2017)[17]指出了傳統DEA方法中的不足,認為在對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測度時存在一定的低估。
綜上所述,以往的研究表明,與綠色信貸促進新能源企業發展有關的分析有限,內容多集中于政府相關政策對新能源企業的促進作用分析以及新能源企業自身的融資效率影響機制分析,少量實證研究文獻的內容圍繞綠色金融對企業的促進作用展開。自從綠色信貸在我國出現之后,綠色信貸促進新能源企業發展實證分析相關的研究文獻不斷增加。但仍然有部分方面存在不足之處,需要更進一步對其理論以及實踐內容做出補充。在分析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的影響時,可采用灰色關聯方法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度以及綠色信貸與新能源企業結構優化的關聯度,也可以運用回歸模型分析綠色信貸對新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程度。
結合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發展的作用機理,運用動態面板回歸分析方法和異質性分析的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綠色信貸是如何促進新能源企業發展的,為我國的綠色信貸政策以及與之有關的體系研究加以補充,使新能源企業能在綠色信貸政策的幫助下更高水平的發展。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大勢所趨,新能源企業發展也正處于關鍵時期,通過綠色信貸的運用,解決新能源企業的融資問題,促進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是當前的迫切任務。在綠色信貸支持新能源領域公開的數據比較零散、缺乏連續性以及利用宏觀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存在較大難度的情況下,利用新能源上市企業的微觀數據,分析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的支持情況。
綠色信貸影響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機制包括融資保障機制、信息傳遞機制與創新激勵機制。其中,融資保障機制通過為新能源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來促進新能源企業的發展;信息傳遞機制一方面可引導投資者資金投向,另一方面可促使企業優化自身結構來向社會公眾推廣節能概念,從而促進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創新激勵機制能夠通過提高新能源企業的科技創新積極性來促使新能源企業發展。
具體傳導機制以及內容如下:

圖1 綠色信貸影響新能源企業發展機制
1.融資保障機制
新能源產業集聚是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存在新能源企業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特定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過程,表現形式為從事新能源相關的產業如新能源開采業、新能源制造業等多個部門為了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而自發相互聯結形成產業集聚群,在這個過程中當企業的凈收益超過現有收益時,就會擴大或建立新的同質企業。隨著新能源產業集聚現象的出現,新能源企業數量增多,會出現新的資金缺口與資金需求,所以,資金問題是新能源產業集聚的核心問題,而綠色金融因其環保可持續的理念恰好能為新能源企業提供融資保障,降低其融資成本。當企業能夠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資金時會進一步擴大發展規模提高研發能力,進而推動新能源產業的集聚進程。綠色金融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為新能源企業的生產提供資金支撐,充足的資金在促進新能源企業形成規模效應的同時也使新能源企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因此,綠色金融的資金投入直接影響新能源產業集聚的規模和速度。對新能源企業發展現狀的研究可以表明,新能源企業仍是在初創期的產業生命周期,需要大量投入成本引進人才以及提升產業技術,但新能源企業因其風險高、收益慢等不利因素呈現出融資渠道少、融資缺口大等融資問題,不利于其產業集聚的形成。而綠色金融通過吸引存款,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綠色信貸等間接融資渠道和綠色證券等直接融資渠道幫助新能源企業融資,降低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成本,使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更加方便快捷,進而促進新能源企業的發展。
2.信息傳遞機制
對于投資者等社會公眾而言,投資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往往制約其投資選擇,而國家和金融機構通過綠色金融對新能源企業進行扶持,這傳遞著國家對于生態保護的決心,向投資者釋放著較為明確的信號,投資者可根據綠色金融嚴格的信息披露機制對投資決策進行分析,從而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企業。綠色金融所挑選的企業或項目,都經過環保部門和金融部門的綜合評估,這樣的企業發展前景良好,投資者可以依據綠色金融所提供的方向,選擇投資價值較高的新能源企業進行投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新能源企業融資,有利于其規模化發展的形成,也促進了新能源產業集聚的發展。此外,通過綠色金融政策導向,逐步喚醒社會公民的環保節能意識,除了投資理念以外,引導社會公眾養成綠色消費觀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能源產品并發揮社會監督職能,從新能源產業鏈的消費端推進新能源企業發展。
對于企業而言,綠色金融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對耗能小的新能源企業給予較低的貸款利率,面對金融市場對綠色產業實施的信貸優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考慮節能環保因素,傾向于發展綠色產業項目。同時,綠色信貸相關政策明確表示將企業的環境貢獻度納入企業融資考核指標,對高污染產業限制其貸款發放,遏制高污染項目的發展,使原本不清潔的兩高產業不得不轉變經營理念,對自身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技術進行創新,逐漸向綠色發展理念靠攏,以適應國家政策的要求。在綠色信貸理念還未出現之前,對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改進主要依靠政府進行調控,但因管理幅度大導致控制效果并不顯著,而綠色信貸政策將調控主體進行了細分,促使金融機構、企業、政府和社會公眾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有效地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改進。
3.創新激勵機制
綠色信貸主要針對新能源企業等無污染能源企業發放,在融資過程中會對企業項目進行嚴格篩選,對不符合要求的污染企業進行貸款抑制,所以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想要獲得融資支持,就需要通過技術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注重對環保理念的踐行,倒逼高能耗企業進行技術及產品的創新。同時,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也具有技術推動作用,通過資金的供給彌補新能源企業的融資缺口,緩解新能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研發及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本壓力,使新能源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供給生產及吸納人才,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以設計出更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項目。
綠色信貸對于新能源企業發展的影響可以從融資保障和科技創新兩個方面來分析。在融資保障方面,企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其獲取和利用資金的能力。金融機構設置了專項資金,并以較低的利率提供給新能源企業發展,并通過擔保機構,幫企業吸收社會資本。從資金傳導可以預見,對新能源企業提供的綠色信貸,受到國家政策支持,將會引導兩高行業的信貸資金流向新能源企業,為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保障。隨著新能源行業可利用資金的增多,融資環境得以改善,企業可使用的人力和物力也將變多,吸引了大量人才的加入,在社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產業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新能源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目前面臨核心技術突破難、產品成本偏高等問題,而綠色信貸的發展將為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提供資金支持,有利于企業人才的引進以及優質資源的利用,進而推動企業更好地發展。從政策激勵角度看,綠色信貸是政府和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肯定,有利于向外界傳達企業發展良好的信號,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能夠激勵企業為了吸收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不斷進行科學技術的創新,從而推動企業發展。
從以上分析中提出假設:
H0:綠色信貸有利于新能源企業發展。
1.被解釋變量
企業的總資產指該企業控制或擁有的全部資產,總資產的多少可以反映企業的發展規模,因此在實證研究中選取該指標衡量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水平。
2.解釋變量
通過閱讀所選41家樣本新能源企業年報,發現新能源企業貸款資金的實際用途多為生產制造,因此,將選取新能源企業的貸款總額作為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選取
選取勞動力的投入水平作為控制變量之一,用企業的應付職工薪酬來衡量,因為企業投入的勞動力水平越高,企業需要支付給勞動力的工資也越多,反映到應付職工薪酬也是隨著增加。選取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作為第二個控制變量,因為新能源企業是戰略新興企業,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而企業無形資產通常代表專利權和商標權等,用其衡量企業的創新發展水平也比較合理。同時,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影響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基于此,選取我國GDP年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來衡量宏觀經濟的運行。

表1 變量設計
lnDLi,t=α0+α1lnGCi,t-1+α2lnILi,t+α3lnLFi,t+α4RGDPi,t+ui+εi,t
(1)
式(1)中,DL代表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水平;GC代表企業取得的綠色信貸水平;IL代表企業的無形資產凈額,反映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LF代表應付職工薪酬,反映企業的勞動力投入水平;RGDP反映當年經濟發展水平;i表示新能源產業的不同企業個體,t表示不同的時期;ui代表固定效應的影響;εi,t代表隨機擾動項。考慮到綠色信貸政策發揮作用需要一定時間,故對GC取滯后一期。
1.樣本選擇
參考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編制的中證新能源指數(399808)。由于中證新能源指數的樣本和權重每半年調整一次,再加上新能源企業的上市時間不同,部分企業某些會計科目的數據缺失,在從中證新能源指數成份股中選取樣本時,考慮到數據的連續性和代表性,本文剔除了部分成份股,最終選取41只成分股進入樣本庫,選取時間為2010—2019年。

表2 樣本選擇
2.數據來源
上市企業的年末總資產、貸款總額、應付職工薪酬和無形資產數據來自于Choice金融終端中下載的企業年報中的數據,GDP增長率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
表3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所選取的410個數據是平衡面板數據。企業的年末總資產對數最大值為26.574,最小值為19.993,表明各企業發展水平之間差距較小,發展水平均衡;綠色信貸對數值位于8.897和20.806之間,標準差為2.142,可見各企業綠色信貸存在較大差異,企業利用綠色信貸能力水平不一。

表3 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1.單位根檢驗
在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首先進行單位根檢驗。利用Stata16.0軟件,通過LLC、IPS方法驗證樣本的平穩性。由檢驗結果可知,4個指標P值都在0.05以下,因此4個變量均通過了單位根檢驗。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由選取的變量所組成的序列較為平穩,因此該估計有效。

表4 單位根檢驗結果
2.面板模型選擇
對于面板數據,需要先進行F檢驗,判斷數據適用混合回歸還是固定效應回歸,若p值小于0.05,則拒絕原假設H0:所有個體虛擬變量都為0。隨后使用豪斯曼檢驗來確定選擇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檢驗結果如表5,從表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在F檢驗下上述4個模型的P值均在臨界值0.05以下,因此拒絕原假設,無需建立混合效應模型。在Hausman檢驗下模型的P值均小于0.05,拒絕原假設,因此建立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

表5 F檢驗和豪斯曼檢驗結果
由表6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包括綠色信貸、創新發展水平、勞動力水以及年GDP增長率在固定效應模型下都高度顯著,通過了檢驗。回歸結果說明,企業的綠色信貸,創新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水平每提高1%,企業發展水平將提高0.1623%、0.4485%和0.0947%。而GDP增長率對企業的發展明顯為負值,表明在過去我國只重視經濟發展速度、不重視經濟發展質量的背景下,我國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受到抑制,經濟增長過快不利于新能源企業發展。

表6 回歸結果
1.行業異質性研究
前文中構建的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證明了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綠色信貸的一期滯后項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了檢驗。為驗證假設是否在不同二級行業存在差異,對所選取的中證新能樣本公司進行了行業的進一步劃分,根據樣本數量多少,劃分為輸配電氣行業、材料行業、電子元件行業和其他行業。由表7可知,4個樣本組的回歸結果與總樣本回歸結果一致,回歸系數介于0.0523到0.2720之間,均為正向促進作用,都在5%的水平下顯著,表明不同二級行業的發展都能受到綠色信貸的促進。

表7 行業異質性研究回歸結果
2.地區異質性分析
由于新能源企業發展對地理位置有著特殊的要求,內陸和沿海城市的新能源企業所從事新能源業務也有所差別。根據企業所在地域的不同,將樣本劃分為沿海企業和內陸企業,模型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對于沿海地區新能源企業,綠色信貸的一期滯后項在1%的水平下顯著,回歸系數為0.1281;對于內陸地區新能源企業,綠色信貸的一期滯后項同樣在1%的水平下顯著,回歸系數為0.2656,內陸企業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支持作用更加明顯,這可能是由于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位于我國西北偏遠地區,在國家綠色信貸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總體而言,綠色信貸對于沿海和內陸企業的發展都成正向促進作用,與總樣本回歸結果基本一致。
3.穩健性檢驗
由于被解釋變量企業總資產存在極端值,為了避免實證結果的偶然性因素,對被解釋變量進行1%分位上的雙邊縮尾處理,表9顯明縮尾處理后的回歸結果與前文大樣本回歸結果基本一致,核心變量綠色信貸與新能源企業發展水平的關系基本一致,顯著性也相同。因此,回歸模型顯示了很好的穩健性。

表8 地區異質性研究回歸結果

表9 穩健性檢驗結果
通過建立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從中證新能源指數成份股中選取41家上市企業,利用財務數據和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數據,深入考察了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的支持研究。模型結果與研究假設一致,即綠色信貸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水平起正向促進作用。綠色信貸規模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的影響顯著為正,這離不開融資保障機制。資金是給企業發展的根本,沒有資金做保障,再優秀的管理手段也無濟于事,綠色信貸資金的流入,給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實施不同標準的貸款標準,原本給“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流向了新能源環保企業,“兩高一剩”行業被迫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轉而向新能源企業發展;而清潔能源的企業擁有了充足的資金發展,這對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貢獻力量。為保證新能源企業融資規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提高:一是上市企業做到環保信息的及時披露,積極爭取國家綠色信貸政策的支持。二是可以增加融資渠道,比如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的手段募集資金,或者在資本市場募集。
回歸結果顯示,科技發展水平也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影響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即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能力隨著企業的科技發展水平升高而增強。在新能源企業發展過程中,碰到技術難題是常見現象,我國新能源企業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關鍵技術仍然需要依靠國外,因此,必須加大企業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國家對于初創期的新能源企業可以增加扶持力度,給予稅率優惠;對于處于核心技術攻堅期的企業除了綠色信貸外,還可以給予財政補貼。回歸結果還顯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GDP增長率對新能源企業發展水平影響顯著為負。這與我國過去十年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經濟發展只重視速度不重視質量有關。十年前,我國新能源上市企業還很少,許多技術都不夠成熟,新能源電動汽車也鮮有耳聞,國家許多地區還飽受霧霾的困擾,此時我國的經濟是在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于新能源企業的發展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目前,國家已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優先發展,未來幾年對于新能源產業的關注要更多,提高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有助于加快能源轉型步伐。回歸結果顯示,勞動力水平對企業的發展水平影響顯著為正,且影響程度最高,勞動力的水平一方面由企業職工人數決定,另一方面由職工的技能水平決定,由此可推出企業規模的擴大和人才的引進對于企業發展都會起促進作用。人才引進有利于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政府要重視相關人才的培養,在高校里增設相關專業;企業要搭建校企共建平臺,為高校學生提供走進企業實驗室的機會,參加新能源技術的攻堅克難。
1.擴大綠色信貸為引領的融資保障規模
(1)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銀行信貸對我國產業發展起關鍵主導作用。根據近十年的綠色信貸數據可知,銀行對新興企業的支持整體呈現上升態勢,但支持力度依舊較小,各銀行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及政府要根據新能源企業發展特點以及各自的職責要求對新興企業提供不同標準的信貸支持。
(2)推動新能源產業的資本化進程。我國新能源產業的規模龐大,除了發行綠色債券和設立綠色基金這些常見綠色金融工具,還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發揮作用。鼓勵新能源企業以上市實現資本化進程的方式來獲取所需資金。國家科創板的設立,也為這些戰略新興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
(3)完善融資保障制度。多數企業自有資金占比很低,多是通過融資獲得資金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資金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國家要在源頭上解決新能源行業資金的短缺,那就需要通過政策不斷完善融資制度。政府可以結合現行政策的不足,推陳出新,制定規范的新能源企業的融資制度。只有在制度上對新能源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企業的發展才有了保障。
2.發揮政策作用引導信息傳遞
(1)明確綠色信貸和新能源企業的具體標準。2012年銀監會制定的《綠色信貸指引》,規定了我國綠色信貸的統一標準,是我國綠色信貸業發展的良好開端。然而,新能源企業的概念以及何種信貸才算對新能源企業的支持面臨界定不清、口徑不統一的問題,這會影響綠色信貸資金流向我國的新能源企業。因此,政府應明確綠色信貸和新能源企業的相關標準以及制定政策明確新能源企業在我國未來能源結構轉型中的地位,這將更好地吸引綠色資金流入,促進我國新能源企業的快速發展。
(2)通過政策的協調配合傳遞國家支持信心。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只靠國家鼓勵銀行信貸投放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資金向新能源企業的不斷涌入。但新能源企業由于投入周期長、回報率較低等問題,無法對社會投資資金構成吸引,這時國家政策制定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可以加大媒體渠道的宣傳,普及新能源使用的優勢。同時,綠色信貸與新能源企業的相關立法要協調配合,形成互相促進的格局。各部門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定期做調研活動,明確市場所需,制定合適的政策制度。通過政策的實施形成良好的社會投資導向,引導社會閑散資金流向新能源領域。
(3)搭建綠色信息共享平臺,增加信息交流。目前新能源企業與金融機構和普通投資者之間存在綠色信息傳遞受阻現象,這將對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活動以及政府的投資導向功能造成不利影響。當地政府可以通過搭建綠色信息共享平臺、搭建綠色環保信息披露平臺以及增強企業之間的交流來促進信息在個人、企業與機構之間的流通,從而可以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能源企業。
3.重視技術發展不斷激勵創新
(1)促進綠色信貸產品創新。除了擴大綠色信貸的規模以外,綠色信貸的產品創新也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銀行可以對符合產業鏈支持政策的企業,積極拓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推出能解決期限錯配問題的信貸產品解決新能源企業投資周期長的問題。對于信用狀況良好且能按時還款的新能源企業,在下次放貸時給予一定的優惠利率支持等,不斷創新適合新能源企業發展的綠色信貸產品。
(2)搭建技術溝通平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起到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要重視新能源創新體系建設,因為目前我國新能源企業仍面臨成本過高、關鍵技術無法突破的癥結,所以除了搭建綠色信息的共享平臺以外,還可以搭建科學技術溝通平臺。政府可以增加對企業的技術補貼,滿足企業研發的資金需求。企業也可以通過技術溝通平臺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
(3)加強新能源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在前文構建的模型中,人才對新能源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在10%的水平下顯著,因此,可以針對性地培養新能源專業人才。新能源產業作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關乎我國能源結構轉型能否成功,而勞動力質量水平的高低也影響到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進程。政府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滿足企業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企業可以實施人才引進政策,滿足企業發展對高水平技術人才的需求。公司內部設立專門的投入研發部門,加大創新技術投入,擺脫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不斷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