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株長在知名山頭的百年古茶樹能富裕一戶人家,一個優質的茶樹良種卻能養育茶區一方百姓,成就一個致富產業。云南數百萬茶農種植的約三分之一的茶樹,有一個共同的“父親”——肖時英。8月16日,有“云南無性系茶樹良種之父”之稱的肖時英在云南普洱去世,享年91歲。
“田間地頭就是我的領獎臺”
肖時英與云南結緣,源于大學期間。1931年2月,肖時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縣,1950年考入武漢大學農學院茶專業,從此開啟了學茶、研茶、種茶、制茶、教茶、評茶、寫茶的一生。
1953年5月初,南下佛海(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茶馬古道上馬鈴聲響,有100多匹馬的馬幫隊伍中,行走著兩名顯得格格不入的年輕人,他們是剛從武漢大學畢業的肖時英和張木蘭。
這一路輾轉跋涉,兩人先乘坐輪船從武漢沿長江逆流而上,再換乘汽車、窄軌火車,歷時20余天抵達昆明。懷揣著為云南大葉種茶樹選育良種的夢想,兩人主動請纓到祖國最南端的勐海茶葉實驗場(今勐海茶科所)工作,隨后乘汽車、馬車,時而等車,時而步行,走走停停七八天后終于抵達寧洱縣。
在勐海茶科所工作期間,志同道合的肖時英和張木蘭喜結連理。1986年,兩人共同調入思茅茶樹良種場工作;1993年從普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退休時,肖時英夫婦拿出家中所有積蓄,又借了一些錢,在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租茶山、建茶廠,繼續開展茶樹良種選育和立體生態茶園研究。
這茶廠凝結著肖時英后半生的心血,他從自己和妻子的名字里各取中間一字,將其命名為:時木茶廠。
69年轉眼如白駒過隙。2022年5月27日,一場隆重的“云嶺最美科技人”發布儀式在昆明舉行,10位來自云南省科研創新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聚光燈下,獲得榮譽的肖時英卻沒有和其他人一起站在領獎舞臺上。
此時,在時木茶廠的國家級立體茶園建設標準化示范區里,山坡上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茶樹旁,120余名來自各地的年輕涉茶人員,正在接受肖時英現場培訓。
91歲的他已略顯步履蹣跚,“省里叫我今天去領獎,但是你們來了,我年紀大了,和大家交流的機會不多了。”
“田間地頭就是我的領獎臺。”肖時英說。
7月,肖時英突發疾病,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最疼愛的孫子,跟著他學茶葉技術的肖灑一直陪伴在側。一個多月后,肖時英病情加重。
育出一個產業良種極其不易,他一生就貢獻了六個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云南茶農仍使用茶籽繁殖實生苗實現擴種。如何提高單產和品質?如何規模化和品質化發展現代茶產業?“這就是肖時英這一輩茶人肩負的歷史使命。”肖時英的學生、普洱茶咖中心生產科長楊顯鴻說。
只有標準化、才有產業化。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漫長。一個新品種從選育到認定需要8至12年,甚至20年以上的時間。1954年,肖時英和團隊開始從南糯山自然群體中單株選出南糯大葉“54-20號”抗寒后代,直至1987年被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良種,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云抗10號”。
“古樹茶是產品,良種茶是產業,對農民而言,良種就是增產,增產就是增收。”普洱茶樹良種場原總經理羅朝光感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要育出一個產業良種極其不易,肖老師這一生就貢獻了六個。”
(綜合新華社、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