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上刊發的一則報道令成千上萬的人激動不已:恢復高考了!青年們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牧場礦山重拾書本,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與此同時,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的出現,給渴望考上大學的人們帶來了自信和希望。正是因為這套叢書帶來的影響,許多人的命運由此開始畫出向上的曲線。
復習迎考的資料在哪里?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同時也是頗為倉促的一次高考。因為恢復高考的消息1977年10月21日才登報,而全國各地考試時間在11月28日到12月25日之間。
對參加當年高考的考生來說,復習迎考的時間是短暫且緊迫的,但更加令考生焦慮和心慌的是:復習迎考的資料在哪里?
那個年代,中學的數理化教科書是兩本很薄的課本,一本《工業基礎知識》,簡稱“工基”;一本《農業基礎知識》,簡稱“農基”。這樣的課本拿來復習迎考非常困難,參加了第一屆高考,后來成為教師的汪向明說:“《工業基礎知識》涉及到一些物理,主要是機器的構造、機器的運作;《農基》主要是化肥、農藥等內容。在特殊年代,提倡的是教育要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中學生走出學校后,要去做工人和農民,所以就學《工基》和《農基》,但是這與后來高考的數理化理論考試相差甚遠。”
“春江水暖鴨先知”
正當考生們為找不到復習材料愁眉不展的時候,當時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擔任理科編輯室主任的徐福生已經“春江水暖鴨先知”了。當得到高考即將恢復的信息后,作為一個有著敏銳意識的出版人,徐福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書:離開學校多年的考生們要復習迎考了,亟需復習資料。
徐福生想到有一套書可能對復習迎考會很有幫助——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在20世紀60年代年代出版發行的《數理化自學叢書》。這套學習性叢書凝聚了很多學者、教師的智慧和心血,包括《代數》《物理》《化學》《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平面解析幾何》《三角》等共17冊。
他的建議很快得到了社領導的支持,于是上海科技出版社決定爭分奪秒地再版發行這套叢書。原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廠工人嚴以忠回憶:“當時就是在搶時間,我們就單單印這套書就要三班倒,六部機器一直在轉,日夜在做,那些天工人是沒有禮拜天的。”
《數理化自學叢書》的第一本書——《代數》第一冊終于趕在1977年恢復高考前的一個月面市了。當正在復習迎考的1977級考生在上海的新華書店排隊買到這本書的時候,他們喜出望外的心情可想而知。第二年,《數理化自學叢書》全17種書再版發行。一時間,各大新華書店門前排起了購書長龍。
后來,《上海出版志》記錄了這套《數理化自學叢書》的銷量:共發行435萬套,合計7395萬冊。
知識改變命運
萬曼影于1978年考入上海交大,在她心中,“《數理化自學叢書》就是高考寶典”。
1977年的高考,萬曼影沒有考上。她說:“1977年考的時候心里真沒底。因為復習時間短,那時候也沒有買到那套《數理化自學叢書》,就那么兩三個月的復習就匆匆忙忙上陣了。”次年,萬曼影再次出發,她和同在安徽阜陽農村的男朋友王東風,還有男友的弟弟王小寶一起走進了高考的考場。
在1978年安徽省阜陽地區高考公布的4000多個考試總成績中,名列前茅的4人都超過了400分,他們都是來自上海的知青,其中3位就是王東風、萬曼影和王小寶。那年的高考總分為500分,400分以上在當地已是鳳毛麟角,所以一時間人盡皆知。有人說:他們三人之所以考得好,就是因為復習時都看了那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之后,許多人在準備高考時,都不約而同想要借用這套書。
時過境遷,恢復高考已過去了45年,這套《數理化自學叢書》已經不再流行。但對于當年的各年齡段考生來說,這套叢書就是他們考上大學的一件必備法寶,在特殊的年代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檔案春秋》 吳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