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邪

一層客廳,與院子相連,是家中挑高最高且最開闊的區域。其布局并不追求傳統客廳所注重的圍合感,只有一塊地毯、一把Cassina柯布西耶躺椅、一張非洲中古牛奶凳,加上不多的擺件。吳極中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荒雀水泥一體漆面”從地面、墻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墻體都增加了厚度,具有雕塑感,也成為可承載物件的功能性臺面。靠近玻璃門的落地燈出自Oluce Agnoli。靠近樓梯處的一盞老臺燈原本是一盞缺失了燈罩的醫療用燈,有些年頭的白瓷色鐵制底座、結構感很強的伸縮姿態,使它有一種莫名的氣質。吳極中開始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燈罩,后來買了一個老漆碗拿來改造,顏色和比例正合適,跟燈的身型渾然天成。

客廳一角,墻上掛著天然原始老木板,地上是一把西班牙狩獵椅,旁邊是一塊作為茶幾的深山青石。
設計師吳極中一直關注著建筑與其周遭景觀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光在空間內游走的軌跡。他希望將室外自然的光與景盡可能多地引入室內,讓室內外變得流動貫通。因為他相信,只有這樣,一個空間才能真正妥帖地安放一個人的身心,哪怕這個空間位于鬧市中心,比如他自己的這座私宅。
這座宅子位于溫州市中心的一個老小區,是建造時間超過20年的老式排屋,這座近200平方米的房子之前被分隔成五室一廳,客廳帶一個院子,二者之間存在一米落差,二樓的居住區則設置了多達四個房間。“我的家是下面一戶,東南朝向,帶一個小院子,充足的陽光是我最看重的優勢,所以我的整個改造都圍繞著光線的變化而展開。”
在吳極中的設計理念中,作為空間附屬的院子也應具備使用功能,而不僅僅作為單純的景觀存在,所以他在改造自家的院子時也遵照了這樣的原則。他將小院的地基抬高,讓它跟室內客廳完全平齊,并將其劃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以水磨石鋪地,與室內形成貫通的整體,并用兩扇玻璃移門作為隔斷;在另一部分做了花池,種了兩棵精心挑選來的老梅樹,一棵是紅梅,另一棵是臘梅。冬日綠葉落盡之時,繁花綴滿枝頭,滿室暗香浮動。像現在這樣的時節,在陽光晴好的冬日里,吳極中尤其享受在院子里消磨時間,席地而坐,曬曬太陽、泡壺茶、翻翻書,再愜意不過了。
玻璃移門之內是與院子相連的一樓客廳。其布局也另辟蹊徑,完全從自身功能需求出發,這里不追求傳統客廳所注重的圍合感,只有一塊地毯、一把柯布西耶躺椅、一把西班牙皮椅,加上不多的擺設,如此而已,卻完全是屬于小家庭自己的閑適角落“。早晨,當陽光與樹影灑入室內,我和太太都會在這片區域各自待上三四十分鐘,站樁、打坐,或者只是靜靜享受跟陽光待在一起的時間”,像是開啟一日之晨的某種儀式,“然后我們才去吃早餐”。
二樓擁擠的四個房間被吳極中利落地減少為兩個,空間因此豁然開朗。一個房間屬于他和太太,另一個房間屬于他們剛升入大學的兒子。兩個房間的設計尺度也與慣常做法不同。吳極中從家庭成員的自身需求出發,將房間設計得很小,且不帶獨立的更衣室與衛生間,但在外部設計了一個共享的大起居室,附帶一間書房,旁邊是步入式衣櫥及洗手間。兩個房間都坐北朝南,總能讓人享受到充裕光線。朝東的洗手間墻面上特意開了一扇小窗,早晨的光線由此穿入室內,使二層的起居室被照亮。
使用同一種材料、同一種色澤,于是這座房子沒有了任何冗余的接口、收口或踢腳線,宛如一件精心打造的雕塑,雖然看起來有些粗獷,摸上去卻十分細膩,質感動人。這是吳極中和他的團隊用幾年時間努力研發出來的自創材料“荒雀水泥一體漆面”,他的家就像是他們嘗試各種想法的試驗場,然后它們會被應用到其他新的設計項目之中。
“ 我們最早是想把空間盡量做得簡潔干凈,所以想減少使用材料的種類。當時可用的材料基本只有藝術漆和微水泥,但它們最終的呈現結果不盡人意,如果使用同一種顏色,會很工整,但有些單調,空間感不夠強。我們在做單個材料的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要讓它達到看起來粗獷、有肌理感,但摸起來卻細膩光滑。我們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才取得了目前這樣的效果,我的家歷經兩年多的時間洗禮,墻面現在給人的感覺很溫潤。”吳極中試圖找到一種合適的表達來形容這種風格,“如果太工整,就是一種現代的極簡,但我們所追求的并非侘寂,我想,它是一種帶著侘寂感的極簡,但多一點兒現代生活的舒適宜居性”。這也是他所開展的各種設計項目的精髓所在。
這個家中最熱鬧的地方要數位于錯層的廚房、餐廳,以及與之相連的一個小廳。這里的空間并不大,但具有一種圍合感,十分溫暖,家中的宴請或會友主要在這里。當我們抵達之時,聞見烹煮食物的香味飄溢在室內,吳極中說他正在燉湯,用的是云南舊木臼改造的炭火爐,原始火爐上的香味與院子里的樹影疊加,可真讓人有了幾分心馳于野的意境。
客人此刻的所思所想其實也在吳極中的設計考慮之中。“窗外的光與景對室內感受的改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室外的自然光與景色可以在室內自然游走時,人在里面就會感到非常舒適。雖然我的房子原本是一座結構復雜的老房子,但我還是很努力地將它變得更通透。朋友們來玩的時候說他們會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置身于山野之中,其實它就位于鬧市中心。”這個家中的布置是簡潔輕盈的,桌子和柜子大都是來自東南亞的柚木家具,以及來自非洲的老木作,單椅多是中古現代主義設計。天然的石頭塑造了空間中寧靜的場域,老木板或漆木被別出心裁地當作畫幅掛上了墻,老的燭臺和陶器散落在空間里……主人坦然地表示,其實家中并沒有特別正兒八經的藝術收藏,但整個家的空間本身就像一件大型雕塑裝置,歲月造就的各式老物件混于其中,在自然的光與景的映襯下,也散發著質樸的藝術氣息,一切無不顯得熨帖而舒適。

主人吳極中站在一樓客廳門邊,望向院里的梅樹。他是美栽堂-筑造社創始人及主持設計師。美栽堂-筑造社成立于2013年,擁有一個秉承空間人文與美學的多藝術學科創意設計團隊,完成了頗多受到關注的公共項目。

1.位于錯層的小客廳,一體漆的應用讓這扇窗也頗具雕塑感。圓形茶幾其實是由主人收藏的一塊老石板,和一個30厘米厚的紙質盤子組合而成的,高度、尺度恰好合適。

2.位于錯層的餐廳一角,一盞小小的冰裂紋玻璃吊燈是日本產品,為了增加氛圍而設置在這里,因為它太亮,主人在玻璃罩里面加了一張皺褶油紙,增加了一個既通透又降低亮度的作用層。

3.錯層小客廳一角,墻上掛著一幅大漆木板畫。

在溫暖的家宅之中置入樸素的設計理念,將錯層小客廳旁邊立面獨特的小型空間打造為純粹的冥想空間。

位于錯層的餐廳,這里是家中最熱鬧、最有煙火氣的空間。桌上擺放著國內外多位陶藝家手制的餐器。

1.一層小院,光影和樹影優美婆娑。

2.二樓主臥飄窗的休閑區,一側擺著一張Montis中古沙發,由設計師Gerard van den Berg于20世紀末設計完成,通體由棕色皮革包裹,有著完美的幾何弧度,極具后現代藝術風格;窗臺的弧度也富有藝術感,與之形成呼應。

3.餐桌上用心的細節,筷架和碗都是主人從日本淘來的老物件,現在正是喝梅酒、吃肥蟹的時節。

4.借由舊木臼改造的炭火爐,在餐廳與廚房之間,創造由爐火再生的另一種餐飲生活空間,用于熬煮蓮子粥、茶樹菇雞湯等,在小火慢燉中感知人間煙火,爐子上的鍋是日本伊賀燒作品。

二樓樓梯間,擺著一個明代彭城磁州窯的彩陶罐。作為盛酒器皿,此款為白底繪褐彩。磁州窯一直是被“官窯”所遺忘的一顆明珠,其出品不受章法所束縛,風格濃郁且質樸,極具當代自由主義精神,與一體漆所營造的樸素侘寂場景及自由立面所呈現的交互式光影,共同塑造出后現代主義的浪漫。

二樓書房,墻上的漆面圓桌被當作畫幅呈現,紅中透出黑色,與泥土黃的墻面相稱,質感獨特。書桌也是組合的,下面是圓拱形的一體七座的兩個底座墩,上面是一張東南亞的柚木老板,高度是特意降低的,配合中古的狩獵椅,被當作休閑茶桌。

?二樓洗手間的開窗將清晨的陽光從東面引入起居室,連洗手池也是一體漆的塑造。

主人將主臥老陽臺改成了飄窗,做了抬高處理,形成了一個沐浴在陽光之下的休閑區。床頭柜是由一塊青石板做成的,包漿很好,下面做了一個木頭底座,組合起來很有裝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