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康
甘肅省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甘肅臨夏 731500
目前,我國的一些林業自然保護區因為地理位置偏遠,難以實現集中管理,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措施不夠到位[1]。由此可見,完善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管理機制十分重要。現階段,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補償機制不健全等,導致保護工作難以落實到位,影響了林業生態環境。
我國是全球范圍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同區域的物種屬極為豐富,各個地區的地理特征顯著,有水生動物近2萬種,水生植物600余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包括高等野生植物7 000種,動物約1萬種。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歸根結底,野生動植物的消失多為人類獵捕、砍伐等活動導致的,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甚至消失,危害了生態環境。
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類的衣食住行都與其密切相關。同時,野生動植物還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保存著豐富的生物遺傳基因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因此,為了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相處,需要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實現一片區域內的生態優化。
研究表明,林業自然保護區的大部分管理工作主要圍繞著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展開的,并且以生物多樣性作為保護重點,采取靈活的防護措施與手段,力求維護野生動植物種群的完整與安全,使之不受天敵和自然環境的侵害,保障種群數量的平穩發展。
針對此類工作,雖然有完善的理論指導,但部分管理人員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導致工作質量、工作效率不高,自然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目前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對工作人員的要求高,并且工作內容復雜、形式繁多,工作包含的具體環節也很多,其中,有許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因此,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對這項工作的影響深遠,這對工作人員來說也是一個艱難的考驗和挑戰[3]。
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區建設,促進管理工作的專業化發展,提升管理水平和質量是重中之重,這需要管理人員樹立正確的觀念,將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放在首位,配合有關部門的管理內容和工作考核,遇到情況,有堅實的法務體系作為后盾。通過多方協同,努力建設,更好地保障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穩健發展。
由于缺乏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約束,一些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意識,使得全面落實管理措施難以實施,同時保護動植物的成效也不盡如人意。動植物滅絕的因素十分復雜,最為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法分子的捕殺和亂砍濫伐,此類現象泛濫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自然環境保護工作。
喪失棲息地是野生動植物現在面臨的巨大難題。由此,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離不開自然保護區建設[4]。許多瀕危物種都習慣于生活在林業自然保護區內模擬的環境里,因此,強化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從而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擴大林業種植面積,營造較為封閉的安全生活環境對野生動植物意義重大。相關部門應采取各種措施,恢復、保護瀕危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林業自然保護區不僅能夠保護野生動植物,它還能夠保護森林資源,同時建立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有利于當地的水土凈化,有效預防土地沙漠化。此外,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應遵循自然法則[5]。為了維護生態平衡,需要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豐富園區內的物種多樣化,構建完整食物鏈,使不同生物中種群數量達到動態平衡,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范圍內繁衍生息。
許多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經過各種創傷經歷,已經不具備繁衍生息的條件,這時就可以采用人工繁育的技術建設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基地、種質種源基地,更方便、高效地開展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人工繁育的優勢在于其不受環境和生物狀態的影響,在成功構建人工繁育體系后,可以對繁育成功的案例動植物進行生存訓練,使之適應野外的生存環境后,最終自行選擇放歸自然,或投放在自然保護區生活。
人工干預可以有效增加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動植物保護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實踐,同時在實踐之中,工作人員也需要不斷提高科研水平,重視對科研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使人工繁育和人工飼養的流程細節化,從而保持高水平質量。在各方人員的努力下,相信瀕危動植物的種群恢復和擴大能保持在較高水平。相關的繁育研究基地也要做好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種植資源收集工作,加強種源保存和培育,這對一個物種的繁衍和壯大意義非凡[6]。
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展開是林業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內容,在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過程中,管理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管理工作的展開與落實都離不開指導性文件,通過完善管理體系的方式,可以有效指導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工作的穩健推進自然離不開嚴格的方針政策。管理體系的優化和構建也要結合地方特色,在綜合性、系統性管理制度的基礎上補充管理細則。同時,需要制定實際可行的具體方案,明確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方向,確保管理保護工作的具體措施得以高效落實。
野生動植物的重點棲息地能夠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棲息和繁衍提供適宜的自然環境,對這片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重點保護與修復。封閉式管理可以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加速林區和濕地的修復工作。可以利用現有的動態監測技術對林業自然保護區內的動植物進行實時觀察,記錄固定時間范圍內自然生態的變化情況,對未來發展的趨勢做出合理預測。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分配有助于推動生態與經濟的平衡發展。同時,要重視林區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保障專業設施和基本設施的配備,減少人員流失。
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于大眾而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議題,這是因為平時媒體對該領域關注過少導致的。管理部門應利用傳統和新媒體平臺宣傳自然保護區內的管理條例。部分偏遠地區的群眾缺乏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由此應重視對他們的宣傳工作,并做好監督,對違反規定者予以嚴厲的處罰。同時,加強森林防火的指導教育,將防火知識融入宣傳工作中,不僅是針對當地居民,前來觀光的旅客也應遵守這些基本準則。宣傳部門應多借助新媒體平臺,通過拍攝宣傳視頻、制作宣傳標語以及分發宣傳手冊等手段,更好地宣傳自然保護意識。
野生動植物保護無論是從資源保護角度,還是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來看,都是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促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對全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未來有重大意義。根據大體情況來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管理體系不夠完善、宣傳工作不到位等,這就造成了實際工作難以落實到位的情況,需要通過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發展相關科學技術、建設完整的管理制度等措施改善現狀,并且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強人們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采取切實可行的創新措施,繼續深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保護好我國的生物的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平衡經濟發展和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