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喜格瑪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新常態”作為新興的經濟發展概念,能夠積極推動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增長。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也正在朝著體育強國的目標堅定邁進。體育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新的發力點,而對于少數民族來說,體育文化產業的振興和轉型升級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提質增效,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培育、形成健康、積極的體育文化產業。積極地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進行轉型升級,能夠極大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升人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認同感,在全國上下實現和促進體育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體育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更多是注重體育文化本身的實用性,忽略了其背后所蘊含的深遠文化內涵,低估了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影響。另外,在節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影響下,很多人會認為體育產業的消費是浪費,進一步制約了社會大眾在體育產業方面的消費,不利于體育文化產業的消費增加。再加上體育方面的設備、裝備、日常消耗都相對較為昂貴,對于很多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也是影響體育文化產業方面消費積極性較低的一大重要因素。
證券和風險投資是西方體育文化快速發展所需資本的重要來源,而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發展尚不是資本所青睞的領域。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產業呈現出很明顯的地域依賴性,除了本民族之外,大眾很少接觸或了解相應的體育文化,民間資本看不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投資的回報,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該領域。對于我國來說,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生存環境較為惡劣、經濟發展遲緩的地區,也是制約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而體育文化的地域性和較差的生存條件進一步制約了投資的選擇,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長期依靠國家財政,無法形成“投資—盈利—再投資”的投資的良性循環。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長期缺乏資金支持,制約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
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要想實現新的發展,就必須配備充足的體育設施。而在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設施的建設有所欠缺,在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的同時,也缺乏必要的體育場館來進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相對于我國體育活動的發展來說,雖然我國正逐步成為世界體育強國,但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全民體育的觀念尚未在社會大眾中普及。體育文化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僅限于體育活動,限于參加比賽爭金奪銀,而相應的文化產業鏈并未形成,體育彩票、體育傳媒的發展潛能未被發掘,再加上資金的匱乏,進一步制約了體育文化產業鏈的形成與完善。
少數民族體育具體是指在我國長期的文化發展中,隨著一個或多個民族的遷徙、定居而流傳下來的體育活動,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與本民族的特色、習慣密切相關。伴隨著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活動也強調健康與和諧。總體上看,我國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主要包括摔跤、武術和射術三個方面。在當今世界體育發展的大環境下,這三類活動也是世界體育活動、體育文化的重要一環。而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賦予了這幾種體育活動獨特的氣質,文化內涵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活動最鮮明的特色,也使得其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差異性。
長久以來,鄉村作為我國文化發展的主要陣地,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而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實質上是一種民俗文化,是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遷徙、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借助身體活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動態文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城市文明的進入,鄉村的文化發展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再加上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深入,交融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轉型升級的推進過程中,由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相對偏遠,很多管理人員觀念老舊,思想不夠開化,缺少對體育文化問題的重視,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發展落后,無法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推廣,而資金的缺乏限制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長遠發展。由于缺乏專業的管理措施和發展資金,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轉型升級的進度遲緩,不能與世界的發展趨勢及時融合。因此,急切需要對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和運行管理進行整改和改革,優化管理手段,補充專業的管理人才,打造一支專業、年輕、思想開放的管理隊伍,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轉型升級提供人才保障;要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健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市場運作體系,提高大眾對體育文化的消費能力。
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體育文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阻礙。只有經濟水平發展到較高的程度,人民大眾才會有錢、有時間來參與體育運動。第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較為偏遠,交通不便,制約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此,政府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爭取上級財政的支持,加大交通干道的基礎建設,而資金作為保證少數民族地區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社會各界想方設法為少數民族地區爭取投資。國家層面也應該繼續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建設的力度,改善當地的交通、飲水、供電,加強教育、文化、衛生的人才供給。另外,少數民族地區可根據自身的民族特色發展特色旅游業,融合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構建少數民族文化走廊,增強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對外開放,不斷地開放思想,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民族文化,體會文化內涵,從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第二,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爭取將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結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情況,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發展相應的旅游業。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社會服務體系,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組織、培養、建立起一支專業素養過關、基本理論扎實、技術嫻熟的高素質高科技管理隊伍,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鮮活力,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科學、嚴謹、有效的制度考核體系,在確保保障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基本權利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一批具有專業能力的技術團隊,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基礎建設項目的高效率推進,也能全面提高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為鄉村振興政策的落實和全面小康提供保障和支撐。另外,要建立相對完善的管理機制,引導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者和大眾及時開放思想,主動融入到世界發展的大環境中,激發當地百姓的積極性,嚴格落實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首先,要加強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知名度。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借助旅游業、具有民族特色的晚會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參與到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活動中來,在提升體育文化活動趣味性的同時,提升體育活動的參與感和質量;同時,通過媒體、新聞、電視臺、互聯網、小視頻等多種途徑宣傳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并介紹體育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社會范圍內引起大眾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可,提升大眾對于體育文化的精神感受,使得社會大眾彼此之間主動傳播,通過交流提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增強宣傳的力度;其次,要提升消費者對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消費欲望。消費積極性是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少數民族當地政府要積極結合當地的發展實際,發展相關的體育彩票和健身娛樂活動,促進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廣泛參與,并通過報紙、廣播等宣傳途徑提高消費者對于體育文化活動的投入,并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第一,要借鑒西方歐美發達國家體育文化發展的經驗,在提振體育文化消費基礎和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各路優質資金,建立起體育文化的發展體系。但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發展起步較晚,市場結構尚不成熟,缺乏合理的競爭機制;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背后所蘊含的科技含量還處在較低的水平,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尚未被完全發掘,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品牌效應。這些因素也都制約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順利發展。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必須要開放思想,融入到世界發展的大環境中,充分發掘體育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蘊,以市場為依托,積極開放,進行主動的文化輸出,順利建立起適合少數民族民情的市場運作體系;第二,要與世界發展接軌,融入到世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少數民族地區要想實現體育文化的轉型升級,就必須要爭取國際投資,吸引國內外優秀的體育人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產業鏈,融入到世界體育文化的發展之中。堅持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引進國內外先進的體育科技,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以科技為推動力,以國際市場為依托,以人才為基石,實現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互融互通,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轉型升級,互利共贏。
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文化發展相對超前,其憑借完整的體育文化發展的產業鏈條,吸引各路投資,成功實現了體育文化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其中,體育文化的競技性與娛樂性、消費模式的大眾性成為該循環的重要力量。反觀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發展,仍依賴于少數民族運動會,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項目較為單一,各民族之間的體育活動并不相同,該賽事不像其他全國性運動賽事一樣,它缺乏廣大大眾的關注,也不能通過該賽事獲得優質的贊助和投資,因此,要積極轉變宣傳思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活動向娛樂性和大眾性轉變。
目前,對于國內大部分的體育愛好者來說,娛樂仍是其選擇該體育活動的首要的消費需求.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活動應適當的進行調整和改進,增強體育活動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使其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適當增強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科技含量,盡可能降低體育活動所需要的基礎成本,增強體育活動對普通大眾消費的吸引力;最后,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宣傳和普及,重視大眾性對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重視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大眾性、娛樂性和競技性的有機結合,同時除了舉辦國家級的少數民族運動會,也可以適當地開展供普通體育愛好者參與的體育賽事,形成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大眾性和競技性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人才培養方面,高校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現代體育教學與民族體育教學有機結合,根據生源情況、配套設施等條件適當開設民族體育課程,為少數民族的民族體育文化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專業過硬的裁判員和教練員,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向好發展。
民族體育活動是少數民族的重要名片。能夠體現少數民族的文化來源和文化內涵。我們不僅要實現民族體育在大眾中的普及,更要實現民族體育的產業化。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已經發展的旅游業積極進行體育產業的創新,比如民族體育的研學旅行、民族體育用品的生產加工、民族體育養生項目的落地和推廣、民族特色體育館的開放等;不具備旅游產業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依靠國家的鄉村振興發展策略,打造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體育的特色示范村、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先進集體、民族體育訓練基地、特色村寨等,通過凸顯民族體育的“民族性”“鄉土性”和“真實性”來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順利發展;對于發展較快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利用發達的交通條件、人力、完善的設施等優勢,依托當地的高校、體育文化館等開展相應的民族體育賽事和推廣活動,進一步宣傳民族特有的民族內涵,根據實際情況建設民族特色的運動場館和健身設施,豐富當地人的民族體育體驗。
云南省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重要省份,彝族、傣族、景頗族等民族是分布在這里的主要的少數民族,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主產出地。云南地區所整理出來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達300項,占所有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40%。云南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從其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特征來看,歷史傳承性、多樣性和地域性是最鮮明的特征,也是云南地區體育文化宣傳的重要特色。結合云南地區發達的旅游業,以體育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一定能夠促進云南地區的體育文化的高速發展,并能實現云南旅游業新的突破,進而解決云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窘境。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銅鼓舞等陸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這些少數民族習俗進行有力的保護,并根據當地特色合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對于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發展和發揚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促進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轉型升級,喚起廣泛的社會大眾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及體育文化的保護意識和愛護意識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發展,實現市場化的經濟收益的有效手段。我們要實現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大眾性發展,也要實現社會大眾的文化認同感,包括少數民族人民和全國各族同胞。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種廣泛的文化認同感,并自覺地參與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宣傳之中,從而實現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大眾性發展。然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廣泛普及就會為市場資本的介入提供基本條件,會吸引國內外優質資本進入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中,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產業鏈,進一步創造相關的經濟收益,改善、完善體育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少數民族甚至我國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為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繁榮,我國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社會各界要采取有效措施達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轉型升級的目標。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只有將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面臨的考驗有效解決,才能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因此,“新常態”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轉型升級,不僅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建立健全體育文化的市場運行體系,構建全面的體育產業鏈,更有助于在社會范圍內形成積極、團結的體育精神,促進我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