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李橋中心小學 毛應國
小學數學教材,對于各知識點的講解可謂十分透徹。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做足功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設計要充分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存在超綱超量現象,否則就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展問題情境教學,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邏輯推理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養成良好的數學核心思想有著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很容易受到客觀事物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面對困難的情況下,容易對某個學科產生畏難、厭惡情緒,自然而然也就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在該科目上。因此,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充分融入課堂當中,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適當地添加趣味性的因素。比如在講解《認識人民幣》時,若只是按照書本知識講解,恐怕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人民幣,所以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將課堂打造成超市或者是市場,讓學生扮演銷售者和購買者。這種方法可以在無形中消除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恐懼,也能加深學生對簡單加減法的認識和應用。
構建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薄弱區域,了解他們的學習心理障礙,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積極的引導,這對后續開展教學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講解“分數加減法”時,由于很多學生并沒有積極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因此對該部分知識的學習并不深入,同時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難。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這種情況積極地做好改進,加強學生對分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再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根據后續的學習情況開展下一步教學工作。
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有限,思維方式顯得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因此,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所容易出現的各項事務,讓廣大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在教室創設小超市,通過買賣環節的打造,將加減法與小數以及簡單的應用題融入現有知識體系當中,從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靈活應用。在教學過程中,若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教師可以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經驗角度出發,創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并讓其發現原來數學如此簡單。
當前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使用各種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受傳統思維的束縛,導致整體的教學模式趨于固化。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難以得到有效激發,在課后知識的鞏固方面依然采用刷題的模式,不僅擠占了學生的休息時間,更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因此整體教學效果不佳。沒有及時關注當前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自身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的條件下,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對數學這門學科的相關知識點講解得可謂是非常詳細,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卻忽略了對問題情景的創設,從而導致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現有的案例,很多時候都需要教師去摸索或者借鑒他人的經驗,更無法對試題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分析。另外,在開展問題情景教學時,也沒有科學的計劃和目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穩步提升。此外,很多教師在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時脫離了現實,尤其是遠離了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時候僅僅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但對于相關的問題并沒有深入討論,所有的環節只是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存在很大欠缺,以至于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課堂上,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整體氛圍顯得過于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打壓。因此,作為教師就應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廣大學生的參與度,這樣才能讓數學知識和生活進行融合,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
當前部分農村或者城鎮學校,由于眾多因素導致相關經費投入不足,沒有多余的資金購買用于創設問題情境所需要的教學器具,比如多媒體設備等,這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比如,互動白板能讓問題情景變得更加真實,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參與的程度也會得到很大提高,教師提問階段就能夠明白這個知識點的應用。但實際情況是,眾多學校因經費等原因的影響,并沒有及時采購所需要的教學工具,因此學生也難以理解相關知識點,這對于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極為不利。
由于科技快速發展,現在的兒童和以前相比有了更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思維能力方面,現在的兒童更加活躍,對新事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對新的問題也敢于發問,面對教師也不再是唯唯諾諾,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因此,人們發現如今的學生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很多時候都能提出個人的見解和想法。當然,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時代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學生通過網絡就能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新鮮事物,在拓展認知范圍的同時也增長了眼界。顯然,這樣的變化有著積極的意義,既縮短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鴻溝,也促進了兩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其實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發現如今的學生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知識面,與成人相比并不具備太大的差異。可是有不少教師仍然將小學生當作懵懂無知的小朋友,在授課方式上依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方法,這對于極具個性的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甚至還有不少學生對這種原始的教學方式嗤之以鼻,若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必然會讓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創設精彩紛呈、花樣百出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毫無保留地配合教師完成這堂課,這樣,學生的學習質量自然能夠得到很大提升。
教師不僅要注重在課堂上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在案例的選擇上也要符合當前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年齡特點。如果問題情境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那么整體的效果必然無法達到預期,甚至還會讓不少學生無法理解。因此要想讓學生接受,就要以當前學生能夠看到和接受的各種事實為基礎,充分考慮問題的可接受性,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如果廣大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則無法沉浸在輕松的教學氛圍當中。因此,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就必須從實際出發。比如,生活化的情景就要與當前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為避免出現審美疲勞,沒必要照抄照搬,需要對部分問題做一些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更符合教學內容,也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考慮到數學知識本身就比較嚴密和完整,因此教師更要講究整體的邏輯性,保證知識點之間是相互緊扣和聯系的。因此,學習數學就好比是蓋摩天大樓,只有打好地基,才能修建出穩固的大樓。這對于學習而言同樣如此,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指出正確的方向,更要教會學習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漁而非魚”就是如此。因此,教師就要充分結合當前不同階段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程特點,對問題進行精心編排。
打造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能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運用合理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廣大學生的參與熱情,而大量的實踐訓練也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思維,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學習“分、角、元”的過程中,在教師班級創建菜市場,根據現實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訓練學生數學能力;也可以根據生活實際創建大量的買賣行為,然后再將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穿插,這樣就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水平,因此在平時就有必要做好策略探討和經驗交流的工作。學校也應該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培訓,創設科學有效的教學課堂,將自身的經驗以及研究方向和教學工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發現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這對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講解“加減乘除”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不僅要積極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還要從當下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思維。比如,在學習“多邊形面積”知識時,學生在首次接觸時或許會存在一些困難。但若是讓學生指出校園或家庭當中有哪些常見的物體,然后再設計出包含正方形的情景,并指導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進行測量并計算其面積,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將生活中的實例融入情境教學中,在開展下一步講解時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講解“20 以內的退位減法”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喜好引入生動有趣的故事。如小豬佩奇想給喬治買一些吃的,手中只有20元,在超市當中買了一些零食,其中可樂用了4 塊錢,薯片用了5 塊錢,那么剩下的錢還可以買哪些好吃的東西?是否需要給媽媽買一些。這樣就能夠將故事和知識相融合,更好地激發廣大學生的探索欲望,也能夠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加有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重要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并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識,而是應當在吸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出疑問、敢于質疑。在當下,不少學生都極具個性,能夠對教師的權威提出一定的質疑。因此,對于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問,對學生提出問題不能立馬否定,而應當讓他們勇于表達個人的意見和想法。要知道,學習數學就是在不斷的論證和疑惑中不斷收獲知識的,只有通過大量的思考,才能獲得收獲。因此,對教師而言,不能因為學生提出疑問就心生不快,而應當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此外,創設有效問題情境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尤其是在探討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釋放學生的天性,不僅能鍛煉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在交流的過程當中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下一步開展創設問題情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全面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教學效果到底如何,并不只是反映在最終的考試成績上。教師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保證及時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加以整改,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對課堂教學進行及時評價,能夠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所創設的問題,并不斷完善解答技巧,這對于提高廣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幫助,更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在作業布置方面,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較為實際的問題,然后與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充分結合,進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理解。如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平方厘米,然后讓學生去測量書籍以及書桌的實際面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產生新的問題,由于測量標準比較小,因此很容易使最終結果出現錯誤。那么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在產生認知沖突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索,再根據以前所學過的經驗采用“平方米”,這個問題就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又如,在“百分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各大商場和專賣店打折的現象來創設問題,如有時候我們看到某件衣服是9 折,鞋子是8 折。那么衣服和鞋子的最終銷售價格到底是多少?又應當使用哪些數學知識進行解決?對此學生就會說到,可直接使用百分數進行計算,就能得到最終的價格。因此,創設問題情景有助于學生積極地思考和探索,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也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對任何一個學生而言,興趣往往是主要的推動力,因此在構建相關問題情景的過程中,就有必要以激發興趣為切入點。比如,在講解乘法表時教師可通過接龍的方式進行教學,第1 排的學生說1×2=2,第2 排的學生2×2=4,以此類推。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推進課堂教學。若是有人回答錯誤,教師可以適當地采用懲罰性的措施,比如讓其打掃衛生或者是擦黑板等。此外,還可以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游戲化的情景方式,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不僅能夠提高廣大學生的數學成績,也能夠讓學生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當然,也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對這種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進,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更大的進步。